王友霞
【摘 要】 本文主要探究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優化小學習作教學的路徑與方法。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指導學生選材,讓學生有材可寫;點燃學生內心情感,讓學生有材想寫;引導學生善于表達,讓學生有材會寫,側重探討現代信息技術運用于小學習作教學中突破選材、情感、表達“三關”的路徑和策略,進而發展學生習作能力。
【主題詞】 小學習作;課堂教學;信息技術;優化;策略
現代信息技術在教學中能給學生提供多姿多彩的學習素材,充分調動學生視覺、聽覺共同感知和參與,它讓人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將這一技術運用于小學習作教學中,具備其他任何教學手段均難以代替的獨到優勢,它不但能有效創設習作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表達欲望,引導學生發散思維,延伸寫作思路,拓寬題材范圍,誘導學生自主選擇習作素材。為此,近幾年來,我結合自己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突破小學習作課堂教學的“三關”的具體做法,談一下體會。
一、利用信息技術突破習作“選材關”——讓學生有材可寫
1.制作多媒體課件,豐富習作素材。
葉圣陶老先生曾說:“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豐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歇。”因此,在小學習作教學中,老師要革新教學理念,有組織、有計劃、有目標地引導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將課內習作教學與課外訓練緊密結合。我組織學生去調查采訪,了解社會方方面面的發展變化。每次都要求學生用手機、照相機或攝像機攝錄典型的、自己喜歡的美景或事物,然后保存在習作素材庫里,我做成CAI課件。習作教學時,我調取有關素材庫的習作素材,播放給學生觀看。如,在一次教學“寫春天”的習作時,我就提前組織實施了“我與春天謀個面”活動。活動中,班上的學生用手機、相機、攝像機,從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記錄了自己對家鄉春天的感受。有的以春“景”為主題:“花滿園”、“燕回歸”、“春筍”、“春柳”等;有的以春“趣”為題:“吻蘑菇”、“戲蝌蚪”、“頭戴春花”……隨后,我制成了《春天》的課件,配音解說。學生觀看后感嘆道:“哇塞!我們生活中的美真不少啊,平時我們咋就沒發現呢。”
2.展示多媒體課件,提供習作背景素材。現代信息技術具有息傳存儲量大,能跨越時空,讓古今中外的各種信息或靜、或動、或快、或慢、或漸變、或瞬變地展現大家眼前。將這一技術制作的習作教學課件,有利于學生進行習作練習。如,一次我在進行寫《橋》的習作教學時,就安排學生課前搜集位于通川區內的著名的“通川橋”相關資料。教學時,我播放了根據學生自己收集的資料制作成的課件——通川橋。在解說聲中配上了通川橋各個不同時期的照片。學生觀看這一視頻資料后,對通川橋的歷史地位、變化發展等背景有了充分的認知。這樣,就打開了學生習作思路,學生習作也就有材可寫。
二、利用信息技術突破“情感關”——讓學生有材想寫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說:“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而在于喚醒和鼓舞。”現代信息技術運用于與小學習作教學中,更加能激蕩出學生內在的真情實感。因此,習作教學中,教師可選取一些視聽材料去創設一些適合教學內容的習作情境。如,我在進行《我想給老師說句悄悄話》習作教學指導時,就播放了自己制作的配有《每當我走過老師窗前》音樂的《老師特寫》課件。當一幅幅特寫鏡頭:老師臉上的蒼白、皺紋、頭上的白發……夜晚,一組組老師挑燈批改作業、備課的畫面……《每當我走過老師窗前》優美旋律由遠而近。學生觀看、聽后,扇動了學生那顆心,喊醒了學生心理老師多年的耐心教誨、辛苦付出和呵護關愛等那些久遠的記憶,撩動學生對老師的愧疚、感恩、敬佩和祝福情感。于是,感謝老師的習作對于學生來說變得不容易多了,有了想寫的沖動后,贊美老師的真情就自然在習作的字里行間流淌……
三、利用信息技術突破“表達關”——讓學生有材會寫
1.播放課件指導學生仔細觀察,讓學生細膩描寫。
小學生由于受到心理、生理特征局限,一般喜歡觀察,好奇心強,但易受情緒左右和忽略許多有價值的細節,在觀察指定的對象中往往不會全面、信息了解。如,我組織學生去校園觀察開花后的夾竹桃,結果大多學生都僅僅有一些留下簡單的表面感知。針對此情,我就把夾竹桃通過全鏡頭、特寫鏡頭等形式拍攝,然后制成課件播放,學生在課件中從遠到近,從整體到局部地觀察夾竹桃的花、葉、枝和果的顏色、形態。有了課件交給了學生詳細、全方位的觀察方法,進行類似習作練習就會輕松自如,自然會寫了,也學會觀察和表達了。
2.教給學生學會聯想,讓學生善于表達。
寫作,是一門形象思維的藝術。可以說,習作離不開聯想。聯想,不但能使學生的習作羽翼豐滿起來,充滿靈動和生機,而且還能讓學生在細致觀察基礎上使習作富有情趣好可讀性。我在指導學生寫觀察方面的習作時,不是將觀察的事物像照相機一樣實錄下來,而是要引導學生進行發散思維、合理想象,把看到的和自己當時想到的等都一一寫出來。如,組織學生參觀養殖場,學生看到“小豬搶食”、鴨子奔跑等有趣的鏡頭,我反復播放這一組課件后,我就預留一段時間,引導學生展開合理的聯想。有學生說:一群小豬飛奔過來,嘴里直叫嚷,像是在說:“我餓!我餓!”搶到食的小豬,嘴里發出“叭叭”的聲音,兩只大耳朵扇得厲害,像是凱旋而歸的將軍……顯然,想象張開了學生思維的翅膀,聯想波動了學生的情感,聯想讓學生文思泉涌,他們習作起來就會筆下生輝,表達內心所感、所思也就更加快速了。
3.及時反饋習作情況,引導學生正確表達。
教學中,我探索和嘗試將一些小學習作課堂遷移到學校的微機室里,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設備給學生上習作課。特別是習作評講課時效果會更好。教學中,我隨機調出某個學生的習作,進行個別輔導或全班示范性修改,可以及時信息反饋,習作評講的效果非常顯著。同時,學生與學生間可在網上進行互相評改、取長補短、互相交流。利用多媒體教室進行評改習作,每篇文章除開老師可以閱讀外全把學生都可以閱讀。激發了學生習作成就感和興趣,正確表達能力得到提高。
總之,現代信息技術集聲音、影像、圖表、文字等信息于一體,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獲取信息,將這一技術運用小學習作教學中,給學生展示繽紛生動的畫面、動聽悅耳的音樂和簡練的解說,激發學生習作欲望,增添習作靈感,給小學習作教學插上飛翔的翅膀,從而有效提高小學習作教學效率和發展學生習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