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新時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人才問題是鄉村振興成敗的關鍵所在,但人才已成為皖北鄉村振興的最大制約因素。從人才戰略角度,對皖北在新時代背景下面臨的人才困境進行剖析,提出破解皖北鄉村振興的人才路徑選擇,讓人才資源成為皖北鄉村振興的決定因素,大力踐行鄉村振興戰略,書寫新時代鄉村全面振興的華章。
【關鍵詞】 皖北 鄉村振興 人才戰略
一、皖北鄉村振興面臨的人才困境
安徽省地處中部,其中皖北地區包括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陽、淮南和六安,土地面積占全省的41%,總人口接近全省的55%,是安徽省重要的能源基地和糧食主產區,農村人口多,農業比重大。安徽省在國家層面發展出現的不平衡問題日益顯現,而皖北在整個省級發展布局中的不平衡也必須引起高度重視。經過多年努力,國家在不斷提高農業發展水平、提升農村建設水平、增加農民收入水平的同時,并未能扭轉皖北農村實際上處于持續老齡化、空心化甚至衰落凋敝的局面。
當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對于實現安徽中部崛起戰略目標意義深遠,現狀是已有的人才留不住,外面的高層次人才也很難引進來,鄉村振興只能依靠留守的中老年人來完成,所以實現皖北鄉村振興首先必須解決人才問題。皖北鄉村振興面臨的人才困境主要有:
1.皖北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運轉陷入困境。農村基層黨組織作為農村發展的核心領導力量,隨著農村空心化的加劇,影響了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運轉。主要表現為:農村留守黨員日漸老齡化,給農村基層黨建及黨務管理帶來了新的困境;大量的青壯年黨員外出務工,基層黨組織的決策難以廣泛吸納意見,影響中央政策的執行,降低基層決策的現實可行性;在經濟大潮洗禮下,外出皖北農村黨員價值觀日趨多元,常規的黨員教育無法實行,導致基層黨組織面無法補充新鮮血液,嚴重制約鄉村振興的實現。
2、皖北村民實現自治基礎薄弱。村民自治作為中國農村基層治理的有效制度,也是廣大農民正確行使當家作主權利制度淵源。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制度設計,有選舉資格的村民直接選舉產生村委會,村委會根據村民委托行使村級事務管理權力,村級事務最終決定權由村民掌握,村民是鄉村治理主體力量,行使村務管理權和監督權。在當下皖北農村人口構成呈現“兩頭大,中間小”態勢,青壯年勞動力遠走他鄉,而留守的婦女、老人和兒童政治參與熱情不足,無法真正參與到村民事務管理中,不能正確行使管理和監督權,使得制度設計上的村民自治功能無法落實,鄉村振興參與者能力不足,而基層領導力量又不能及時補充,鄉村振興舉步維艱。
3、皖北鄉村振興的與中堅力量嚴重流失。伴隨著國家改革開放進程務工潮的出現,皖北鄉村振興的主體大都外出務工,”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農村勞動力持續大規模轉移到二三產業,由于農業生產的低收益現實存在,捉業生產兼業化、農村人才空心化、農民老齡化趨勢明顯,與現代農業生產要求相匹配的農業從業者呈現結構性短缺”,而“皖北農村青壯年勞動力流失嚴重,留守大多是婦女、老人和兒童,造成新農村建設主體的缺失,產生經濟、教育、養老等諸多社會問題;村莊建設規劃缺失,浪費了大量優質的耕地,產生大量的住宅荒廢;農民精英的流失使得皖北農村的發展受到了很大的制約,農民收入增加緩慢,嚴重制約了皖北經濟的和諧發展”,成為皖北鄉村振興的重要影響因素。
二、破解皖北鄉村振興面臨的人才困境路徑選擇
實現皖北鄉村振興,皖北農民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中堅力量,他們也是鄉村振興的受益群體。實現皖北鄉村振興,著力打造引人用人環境,吸引人才返鄉創業,提供人才支撐,要有人才保障,為皖北鄉村振興注入動力,創造條件讓皖北農村成為施展才華的廣闊天地,讓新型農民成為令人向往的職業選擇,讓新時代的農村人人愿意扎根農村,當皖北農村被建設成“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新時代農村時,鄉村振興才能實現。
(1)堅持黨的領導,夯實皖北鄉村振興的根基。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中。實施皖北鄉村振興的關鍵在于突出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核心地位,是堅持黨在農村領導地位的內在要求,是推動鄉村振興的政治前提。新時代農村經濟社會結構變化加快,各類經濟社會組織如雨后春筍般發展,強化黨的領導地位,加強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使全面從嚴治黨向皖北基層延伸,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真正提高農村黨員素質,通過農村基層優秀黨員和領導干部踐行黨的宗旨,夯實皖北鄉村振興的黨建基礎。
(2)打造“三農”工作隊伍引領皖北鄉村振興。培養好的領頭雁對皖北鄉村振興至關重要,皖北農村發展目前正處于轉變經濟發展模式、優化產業經濟結構、轉換經濟增長動力的關鍵時期,打造與時俱進的“三農”工作隊伍是當務之急。“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是新時代“三農”工作隊伍必備素質,因為只有真正懂農業,才能在鄉村振興強力推進中學以致用,才能傾注心血全力發展皖北農業;只有胸懷農村真心熱愛農村,才能對皖北農村振興有深厚的感情,才會心甘情愿長期扎根農村服務基層;只有熱愛農民,才能把農民視為親人,以農民視角思考農村問題,激發鄉村振興的積極主動性,為皖北鄉村振興帶來活力。
(3)提供智力支持皖北鄉村振興。首先,消除鄉村振興人才發展的體制性障礙,打破原有制度對人才的制約,有效消除認人事與戶籍制度對人才有序合理流動的約束。其次,大力推廣農業科技,做到農業科研與技術推廣并重,農業研究專門人才扎根基層接地氣,讓農業科研成果轉化為皖北鄉村振興的現實生產力。最后,創設條件接收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才服務農村,讓他們在農村尋求發展空間成為可能,為發展新鄉村振興提供有力的智力與人才支撐,目前在皖北各基層就業的大學生村官以及服務基層的特崗教師就是高學歷人才向農村擴散最好證明。
作者簡介:劉東風(1974—),男,漢,安徽靈璧人,行政管理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行政管理、鄉村治理。單位:中共靈璧縣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