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唯物主義理論素質是青少年素質教育的和性內容,也是體現社會主與大學辦學特征,培養社會主義合格接班人與合格建設者的題中應有之義。提高青少年辯證唯物主義理論素質,必須筑牢其抵御唯心主義的防線,具體途徑包括:必須掌握無神論教育的主動權,增強思想教育的人文關懷,指導青少年掌握自我心理調適的方法,提高辨別偽科學的水平,以民族團結教育夯實唯物主義教育的社會基礎。
【關鍵詞】 青少年 辯證唯物主義 途徑
青少年正處于身心發展期,又置身日趨激烈的競爭和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他們日益注重自身價值的彰顯與實現,思想的多變性、差異性凸顯,成為潛在的唯心主義易感人群。在中小學建立和完善反唯心主義教育機制,提高學生辯證唯物主義理論素質,有利于固本培元,增強自信、自立、自強意識和能力,關乎國家和民族的未來。
一、掌握無神論教育的主動權
國家尊重和保護宗教信仰自由,并不意味著對唯心主義采取放任態度。青少年中宗教信仰者所占比例上升的趨勢,暴露出無神論教育功能的弱化。作為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主陣地和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應主動直面存在的問題,探索無神論和反唯心主義教育的方式和途徑。應培養一支具備堅定的無神論知識思想政治教育教師隊伍,結合高中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聚焦熱點、疑點、難點問題,提高中學生鑒別無神論與有神論、科學與迷信、宗教與唯心主義的能力,從歷史與現實結合的維度,充分闡明唯心主義的特征及其危害,引導中小學生牢固確立唯物主義世界觀,自覺抵制唯心主義的侵襲。在積極發揮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的前提下,應充分挖掘中學各科教材中有關無神論教育的內容,使無神論教育和學科知識的傳授相輔相成,充分發揮各學科優勢,形成有效合力,優化唯物主義教育的實效,提高學生的認識能力和水平。增強對唯心主義的警惕性和辨別力。語文是唯物主義教育中的重要基礎。語文課文是兼具知識性與思想性的經典篇目。語文教師要深入挖掘教材中所蘊含的諸如歌頌人性、人類意志和精神的內容,在潛移默化中強化學生自強不息,銳意進取的唯物主義思想。
歷史教材是唯物主義教育的素材庫。教師可在課堂中講述各民族群眾及英雄人物作出的歷史貢獻,以此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形成對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人以及群眾與歷史人物辯證關系的正確認識。
地理學科教學可拓寬唯物主義教育的領域和思路,讓學生對于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民族風情和風俗習慣進行了解,以此樹立學生關于地理環境與區域文化關系的正確觀念。
二、增強思想教育的人文關懷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在指導學生的自我教育的過程中,我想勸告青年教師和學校領導者們阻止一種最主要的困難,那就是故意地、人為地做出教育別人的樣子。”[1]以人本化為導向,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和內容的創新。改變傳統刻板單一、枯燥乏味、空洞僵化的統刻教育方式。首先,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改變脫離實際、遠離生活的弊端,關注青少年在不同階段學習和生活中普遍遇到,影響直接的現實困擾與困難,完善幫困助學體系,給予切實有效的的關心、指導和幫助,使他們在學習和生活中真切感受學校和社會的現實關懷,從而贏得學生的信賴,在以后遇到類似問題時,能夠積極主動地依靠學校和社會有關部門尋求解決,以務實的態度祛除求助神靈庇護的虛幻想法。
其次,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借鑒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樸素唯物主義思想傳統。中國傳統文化源于人的自然本性,著眼于現實世界尋求解決之道,關注人們的現實生活而非神的世界,其中許多內容雖有神秘性色彩但并未墮入神秘主義。[2]中國傳統文化將以文化人、以德立人作為教化成人之道,著眼于生命教育、生活教育和生態教育,重人事輕鬼神,沒有將現世的希望主要寄托于天命,而是更多地仰仗道德來指導、矯正和提升自己的行為。無論是儒家、道家還是佛教,不以神靈或彼岸為信仰核心,而是建立于人性基礎上,以對自己生命意義的領悟為核心,以自我人格的修煉為途徑。這些信仰更像是生活化、人情化的倫理準則,真實可信,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便于在學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推廣。
其次,唯心主義的傳播方式已經由傳統的口頭傳播向越來越重借助國際互聯網傳播。青少年是網絡主體,應進行體制機制創新,依法治網和辦網,凈化和封堵網絡中的唯心主義內容,為青少年營造健康安全、風清氣正的的網絡環境。
三、指導學生掌握自我心理調適的方法
青少年尚未深入社會,但承載著父母改變家庭現狀的殷切希望。特別是家庭貧困的學生,迫切改變現狀的期望和高考的競爭壓力,導致部分學生心理失調和失衡。對前途感到有許多自己無法預期的變數和把握的因素。部分學生游離于集體,同學間關系疏遠。如果學校未能充分地關注他們的思想動態,重視他們的利益需求,這部分學生容易陷入自卑、孤獨、失落的情緒中。唯心主義營造的所謂無所不在的平等親善的氛圍,標榜的所謂無所不能的解困紓難的承諾,涉世未深的中小學生容易受其迷惑。
應完善心理疏導工作體系。逐步配備專職心理醫生,或由思想政治課教師兼職心理醫生,根據中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向中學生講授心理健康知識,教會他們認識和調適自己心理的基本方法,培養他們健康的心理素質,增強社會適應能力。其次,加強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干狀況的監測和預警,及時發現中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為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學依據。再次,定期開展心理健康輔導或咨詢活動,開辟中小學生的情感訴求渠道,及時引導和化解不良情緒。
四、提高學生辨別偽科學的能力
科學精神是科學的信念、價值標準和行為規范的綜合與升華,也是提高中學生辨別唯心主義能力的核心素養。科學精神作為人類文明的崇高精神,主要表現為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實踐驗證和造福人類四個方面。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問題是不僅需要本專業領域內的理論學習和實踐體驗,更需要系統的科普教育。新中國的科普工作為破除封建迷信,建設社會主義新文化作出了重大貢獻,防范和抵制唯心主義,同樣離不開科普工作。隨著科學研究的高度組織化、社會化及復雜化,科學普及工作也必須與時俱進,主動走進進校園,與青少年零距離接觸,有針對性地解疑釋惑,提高青少年辨別偽科學,抵制唯心主義誘騙的能力。
要拓展科學普及的內容,增強科普工作的針對性。根據科普對象的具體實際,在科普內容與形式上做出相應的選擇。科學雖然在不斷進步中逼退著唯心主義,但它只能解決有限的問題,唯心主義總是無限包攬。唯心主義往往在科學發展相對滯后與薄弱的環節對各種現象以荒誕的解釋;以新學說的創立者的身份壟斷科學探索尚無定論的觀點;在因果關系不確定的隨機性復雜系統中預測未來;以“救世主”的面目在科學暫時還無能為力的領域肆意包攬;以包治百病的承諾迎合人們對健康的渴望。科普工作者要根據中學生的困惑,對已有的科學成果,特別是科學探索的規律、進程和前景等問題,通過科普講座、科普實踐、編寫科普讀物等方式做出合理的解釋和引導,使唯心主義的各種荒誕的觀點無立足之地和可趁之機。
五、以民族團結教育夯實唯物主義教育的社會基礎
唯心主義的孳生有復雜的社會原因,學校要有效防范和抵御唯心主義的入侵,在健全和完善自身教育機制的前提下,必須以學校為中心,以社會為依托,以家庭為基礎,形成三位一體的教育網絡,才能達到預期目的,鞏固已取得的教育成果。
“事成于和睦,力生于團結。”在我國這樣一個由多民族組成的的社會主義大家庭中,民族團結意義重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民族團結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線”。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特點,只有各族人民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賞、相互學習、相互幫助,各民族才能共居、共學、共事、共樂,社會才能和諧安定。[3]新的歷史時期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對各族人民團結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三股勢力”的影響,對我國民族地區的生產生活與我國領土完整構成威脅。貼近青少年認知水平與生活實際,有計劃、有針對性地對中小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民族觀、宗教觀教育,有利于夯實其唯物主義意識,強化政治認同、國家認同。要積極地與信教學生家長溝通協調,獲得他們的支持和配合,包容和尊重子女的無神論信仰取向的獨立選擇。使他們在家庭教育中對宗教教義、教規做出有益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積極闡釋,探尋宗教中慈愛、向善、自律、寬恕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契合點,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培養子女團結和睦、誠信友愛的良好品質。
【參考文獻】
[1] 張萬祥.蘇霍姆林斯基教育名言[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136.
[2] 郭齊勇.儒學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及中國現代化[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9(6):56.
[3] 陳曦.一所新疆中學民族團結教育實施的個案研究[D].西南大學,2015.
作者簡介:余京洋(1999—)女,漢族,甘肅天水人,長安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2015級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本科在讀學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