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豪
【摘 要】 敦煌文化是我國的西域文化的代表,在數千年以來一直是我國文化中的瑰寶,莫高窟、鳴沙山、月牙泉乃至整個玉門關外,處處都體現著我國西域的波瀾壯闊與獨特的文化氣息。敦煌作為我國西方藝術最重要的根據地之一,她的誕生定然有獨特的原因。敦煌藝術本身形式多樣,西域特有的生活環境與唐五代漢文化的不斷沖擊使得敦煌變成了一個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地帶,因此也誕生出了其獨特的藝術寶藏。敦煌文化藝術中不僅有其建筑藝術、壁畫藝術、文學藝術,其曲文化對于我國文學藝術的影響也非常大。本文從敦煌藝術文化開始談起,進而通過敦煌文化延伸到敦煌曲文化之中,由淺及深的探析敦煌曲文化的內涵,通過對敦煌曲文化的探究,還原一個更加真實的唐五代敦煌人民的生活環境。
【關鍵詞】 敦煌文化 《敦煌曲子詞》 文化內蘊 民族融合 儒家思想
一、從敦煌曲文化的形成處探究曲文化內蘊
敦煌曲文化的發現是偶然的,而敦煌曲文化的形成確實必然的。若想深入的探究敦煌曲文化的內蘊,首先要明確敦煌曲文化的形成與其必然的形成因素。本文從五個角度簡要的分析了敦煌曲文化的形成因素,進而更加深入的探究敦煌人民乃至西域人民的生活圖景。
(一)西域文化與漢文化的交融
首先,敦煌曲文化中的大部分曲子詞都已經接近與漢族人民歌的表達形式與漢族人的文化表達水平。而在西域文化與漢文化交融的過程中,曲子文化也就自然形成了。比如說這首《菩薩蠻》:
枕前發盡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爛。水面上秤錘浮,直待黃河徹底枯。
白日參辰現,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見日頭。
整首詞里面完全像漢族文學表達形式一樣,與唐五代之間的民歌詞曲等沒有太大的差別,但是其中的比喻比如說秤錘、徹底等詞的運用上較為生硬,相比較我國的漢樂府民歌《上邪》的內容,所表達的愛情誓言是一種,但卻少了一些文人的風雅與感覺,更加的富有民間色彩,就如同白話一樣。而敦煌曲正是這樣,既有胡人的粗獷風格,又兼顧著漢人的文學表達形式,是西域文化與漢文化交融的鮮明產物[1]。
(二)敦煌藝術的一種表達形式
眾所周知,敦煌藝術的形式多樣,敦煌作為我國西域文化的重要地域,其文化與藝術的獨特形式并非只有一種。敦煌向來是我國詩人文人向往的地方,出了玉門關就是我國古代所說的邊塞,多少能人將士在這里流血流汗,而這里除了這些戰爭之外,還有的是多姿多彩的藝術形式。敦煌曲就是這些藝術形式之一。敦煌曲內容涉獵廣泛,從愛情、戰爭、政治乃至哲學思想都有所體現,然而與漢文化不同的是其內容形式更為活潑,風格多種多樣,沒有固定的形式就沒有固定的風格,這就好像敦煌人的生活態度一樣,始終都富有西域人土生土長的粗獷與豪放。因此,敦煌曲是敦煌藝術中的一種重要表達形式,是敦煌人用唱或者用說得形式直接進行情感表達的一種有效方法。
(三)唐五代的民間風貌
另外,在對敦煌曲進行研究的過程中,還發現敦煌曲中較強的民間特色,這些唐五代時期的曲子詞充分的體現出了唐五代時期的民間風貌與人們生活的圖景。也正是盛唐氣象下漢與西域之間文化互通的開放性與包容性所導致的,民間的思想模式也不再局限于小農經濟的發展,這也是促成敦煌曲子詞形成的一個重要因素。
(四)想象力與現實生活相結合的產物
從敦煌壁畫中就可以看出,敦煌人極富想象力,在那樣一種環境下,敦煌人的藝術形式總是那么清新脫俗。無論是曲子詞還是壁畫,都體現出了敦煌的灑脫與敦煌人豐富的想象力[2]。
二、探究莫高窟內的其他文化形式
敦煌曲文化是從莫高窟中被發現的,自從發現的那一刻起便改變了我國的詞史,敦煌曲文化以其獨特的內容、體裁、形式給了歷代學者眼前一亮的感覺。研究敦煌曲文化內蘊的同時要從莫高窟內的其他敦煌文化形式進行入手,這樣才能更好的理解敦煌曲文化中所體現的敦煌藝術文化內涵[3]。
(一)莫高窟內的曲子文化
光緒年間的敦煌莫高窟還被稱為千佛洞,對于這個從北方來的滿族政權來說,看慣了漢人的民間文學作品,突然間發現西域的文學作品對于當時整個社會都是一種眼前一亮的感覺。敦煌曲文化在中國音樂史上具有特殊意義的敦煌音樂文獻——敦煌曲譜和敦煌舞譜及相關資料也是敦煌樂舞藝術的重要內容,它所包含的敦煌變文、經卷、曲子詞及唱贊作品,敦煌文書中有關樂工、樂譜、音聲人的編制、供給、記事,以及寺院與社會之間的音樂活動記載等,無一不反映了豐富的敦煌樂舞藝術。此外,所出洞窟中的巖畫、墓葬壁畫、畫像磚中也有不少樂舞圖像。
(二)藏經洞內的文獻價值
莫高窟內有一座藏經洞,敦煌曲子詞就藏在這個洞中,與其一起被發現的還有大量的文獻資料,這些文獻在今天看來都極具價值。從藏經洞中出土的文獻約在五萬件以上,其中百分之九十左右是佛教典籍,還有道教、摩尼教、景教等其它宗教的典籍,以及官府文書、四部書、社會經濟文書、文學作品等大量世俗文書。文獻中除大量漢文寫本經卷外,也有藏文、西夏文、于闐文、梵文、回鶻文、粟特文、突厥文、龜茲文、婆羅謎文、希伯來文等多種古文字寫本。可以想象的是,敦煌文化中不僅藝術形式多姿多彩,其文學典籍也是浩如煙海,這也就不難明白為何敦煌文化在數百年來一直備受尊崇了[4]。
總結: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正是這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帶給了敦煌以繁衍生息的養分和土壤,多民族之間的融合,為敦煌帶來新的文化交流和發展的機會。如今的敦煌文化作為華夏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也成為了國內外學者研究的重點,尤其是對于敦煌壁畫的研究,是整個敦煌學中最重要的研究方向,與此同時,更多的學者將眼光放在了敦煌曲文化中,企圖從曲文化中打開突破口,以進入到更深層次的敦煌文化寶庫中,為敦煌文化研究提供珍貴的靈感和豐富的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