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社會工作發展和進步必須建立在人類行為知識掌握的基礎之上,然而人類行為的復雜使得社會工作專業發展必然遭受各式倫理道德困擾。本文首先簡單闡釋了依賴行為與移情的釋義,再結合筆者在保定市興華苑社區所做的獨居老人個案活動,探討人類依賴行為(移情傾向)中的社會工作專業倫理困境,最后找出應對專業倫理困境的可行對策,為打破社會工作倫理困境提出可行性建議。
【關鍵詞】 人類行為 社會工作 依賴行為(移情傾向) 倫理困境
一、依賴行為與移情
依賴行為是指依靠別人或事物而不能自立或自給的行為。依賴可分兩類:主觀依賴和客觀依賴。主觀依賴主要是依賴外界人與物來幫助證實自己的價值。客觀依賴,主要依賴各種物質,包括食物、毒品、金錢。筆者主要研究主觀上的依賴行為,而主觀依賴行為反映到社會工作專業中就是移情。在個案工作中,移情表現為服務對象不把工作者看做幫助他解決問題的專業人員,而是把早年情感生活經驗中對某特定人(尤其是父母)的特殊感受或反應投射到工作者上,把其當做服務對象早年情感生活經驗中的某特定人看待。
二、案例的依賴行為與移情傾向分析
筆者所接觸的個案對象是一位71歲老人,姓周,性別女,終生未婚,獨居,低保戶,腰部、肩部時常疼痛,面部有灼傷,即使在室內也戴口罩示人。主要困難是心靈慰藉缺失,與周圍鄰居相處不和諧,不愛打掃個人室內衛生。
(一)服務介入初期
個案活動第一次開展是在社區小廣場,也是筆者與服務對象的首次接觸,鑒于筆者的安全考慮,此次會面有社區內社會工作機構的工作人員陪同。服務對象曾多次參與機構組織的小組活動,對于機構工作人員較為熟悉,甫一見面,便熱情地擁抱了筆者身邊的工作人員,口中親熱地喊道:“我的干女兒喲”。此時筆者便發現,服務對象似乎產生了對于機構工作人員的移情傾向,似乎也帶有父母子女之間的依戀情感成分。
(二)服務介入中期
配合機構開展的針對獨居老人的志愿性社會服務,每月大概會派五六名社會志愿者到獨居老人家中送溫暖,比如送水果,日常生活用品以及幫助老人打掃家中衛生等一系列志愿活動,而這卻在不知不覺間加劇了服務對象不愛打掃衛生的習慣,這種社會助長的依賴行為也是社工需正視的倫理問題之一,社工為服務對象提供服務,是為了促進服務對象的成長,形成以服務對象為中心,以親人、好友為支持,以社區為支撐,以專業服務為保障的社區照顧體系。但是,如果服務對象過度依賴社工,隨著個案服務的結束,服務對象又會退回到以前的生活狀態。這樣的狀況對于服務對象來說,可能造成傷害;對于社工來說,個案是失敗的。
在個案活動進行的同時,小組活動也在開展,并邀請該服務對象作為小組活動的參與者,小組形式為手工制作,目的為鍛煉參與者獨立自主開發研究的能力。出于服務對象跟筆者較為熟悉的原因,小組進行過程中,服務對象過于依賴筆者,無法獨立思考或無獨立研究的意愿,總是依賴社工,希望社工“伸出援手,幫她一把”,并明確表示原因,在成果展示環節,怕自己的作品遭受其他小組成員的嘲笑。此類依賴行為是一種面對挫折的逃避,也是一種自我安全保護機制的建立。如果服務對象的成果遭遇其他小組成員詬病,也不會產生較大的心理負擔,心靈的脆弱使她無法面對失敗所帶來的后果與壓力。筆者面對此情況,無奈、無所適從、并無從下手。
(三)服務介入后期
鑒于服務對象一生幾乎都在個人獨立生活,出現依賴他人的行為對于個案工作結束之后的服務對象生活是極為不利的,因而服務介入后期的主要目標發生了極大改變,從緩解服務對象的內心孤獨向減少服務對象對社工的依賴行為邁進。移情傾向的出現,從表面上看,似乎是社工的服務到位,緩解了服務對象內心的孤獨,填充了案主內心的子女親情缺口,但一旦個案活動結束,對案主造成的傷害不可估量。據我觀察,服務對象受開放性人格因素影響較深,比其他人更強烈地體驗到更深的情緒狀態,是敏感的、移情的、重視自己感受的,這與其產生對社工的依賴行為緊密聯系。
三、人類依賴行為所造成的社會工作倫理困境對策
(一)倫理抉擇的原則
雖然專家學者提出了社會工作倫理抉擇的原則,但是由于社會工作現實實務的復雜性,社工在面對倫理困境時,不可生搬硬套倫理原則,必須實事求是,權衡現實狀況,結合具體情形靈活應對。而面對人類依賴行為所造成的倫理困境的抉擇原則,筆者認為,應當遵循以下四點:一是平等差別于平等的原則,二是自主和自由的原則,三是個人價值符合法律規定和專業價值原則,四是案主利益最大化和最少傷害原則。
(二)預防依賴行為出現
社會工作專業倫理要求社工只能與服務對象建立專業關系這一種聯結,因為雙重關系有可能會傷害案主的利益,讓我們的服務失去專業性和平等性。在案例進行過程中,社工應始終遵循平等與差別平等的原則,澄清自己的專業原則和價值角色,向案主澄清,會秉持平等、公平、公正的原則為案主提供服務,并且以增進案主福祉為原則,而不是親人和朋友等具有親密情感和移情作用下的關系。社工應時刻覺察自身的專業知識運用情況和倫理原則遵守情形,自省,自律,堅持注意把控自身行為,才能掌握服務對象行為方式,防止服務對象依賴社工的情形出現。
(三)注重社工督導和個人能力提高
入倫理困境中的社會工作者往往是不自知狀態或深陷其中而又無法脫離的尷尬狀況,注重督導作用的發揮可使社工的倫理困境難題得以解決,使個案活動得以有序開展。
無論是社會工作專業知識,抑或社會工作實務知識,社會工作者均應不斷進行專業反思,努力提高自身助人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遇到倫理問題應理性、客觀地思考與解決,在無法調節時應及時轉介或結束服務關系。
總而言之,人類行為的不確定性和具體性以及復雜性必然對社會工作的發展進步帶來極大的挑戰。但,只有不斷克服難題才能收獲經驗,豐富社會工作的學科知識體系,使社會工作專業研究的腳步持續向前邁進。除此之外,學習社會工作必須掌握人類行為,反之又可作用人類行為,造福人類社會。
作者簡介:李春燕(1997—),女,漢族,河北邢臺市人,本科生,單位:河北大學政法學院社會工作專業,研究方向:社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