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思姣 王潔
【摘 要】 交往異化指的是交往主體關系客體化,即一個主體不把與之交往的另一個主體視作主體,而是視作客體、物。現代人依然處于馬克思所定義的交往關系的異化狀態中。本文立足于馬克思的交往理論,對交往異化現象作了探討,從大力發展生產力、促進普遍交往角度論述了對現代交往異化難題的破解。
【關鍵詞】 交往異化 馬克思 物化 交往關系
交往范疇包含雙重維度:人與自然的關系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人類想要生存,就必須進行和自然之間的交往,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則是社會活動的直接體現。在本文中,交往活動主要是指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一、交往異化的表現
人類向往著一種平等、自由、親切的交往方式,但在現實生活中,交往活動出現了異化現象。人與人之間不是平等、自由的互動關系,而是從主體─主體關系蛻變為主客關系,交往雙方中的一方把對方由主體降為客體,把人當作物。物與物的關系構成了一切交往關系的中心內容并輻射到一切交往領域,造成了人類交往的普遍物化,其結果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相互疏離、不平等、不自由。其主要表現如下:第一,交往主體的手段化。交往雙方不是把對方當作平等、自主的人,而是當作手段和工具;第二,交往主體的片面化。正在交往的人作為片面的、被動的人與他人交往,交往失去了屬人的特性;第三,交往主體的抽象化。交往者之間在抽象的數字、符號等方面進行往來,忽視了情感的溝通。因此現實的交往困境使交往異化成為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的課題。
二、馬克思的交往異化理論
馬克思的交往思想是在對舊哲學主客體理論的批判中提出,在對現實社會政治經濟問題的思考中,在歷史唯物主義體系的建構中,逐步地形成和成熟的。
(一)交往活動主體是現實的人
馬克思恩格斯在考察人類社會歷史的前提問題時,指出:“這是一些現實的個人,是他們的活動和他們的物質生活條件,包括他們己有的和由他們自己的活動創造出來的物質生活條件”1,交往活動是人類的一種社會活動,從事交往活動的主體也是現實的人。
(二)異化勞動的直接結果就是人同人相異化
馬克思指出:“人同自己的勞動產品、自己的生命活動、自己的類本質相異化的直接結果就是人同人相異化。”2馬克思認為人的本質是勞動即自由自覺的活動,而推動人類進行生產活動的動機除了滿足人類生存的肉體需要,還包括更高層次的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而精神需要作為人與動物的主要區別之一,其在生產動機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中,勞動產品和勞動行為本身都與勞動者相異化,人也就失去應有的價值和尊嚴,勞動不是為了滿足人的全面的生活需要,而是變成了單純的謀生手段,這種強迫勞動與自由自覺的勞動相去甚遠。人越來越與自己的本質相分離,越來越不成為人。人既然和自己的本質相異化,那么,人和他人的關系也就相異化了,就是說,人不僅同自己對立,而且還同他人相對立。
(三)交往異化的根源之一──私有制
“我的生活資料屬于別人,我所希望的東西是我不能得到的、別人的所有物”3,這就是說所有權的讓渡是內蘊在異化現象中的重要原因。人們迫于無奈把本來屬于自己的所有物讓渡給他人,形成外在的私有財產,為了繼續生存,無產者不得不出賣自己的勞動力,于是分離的生產資料與勞動力就以異化的形式結合了。因此,對于無產者來說,財產的外化就必然造成勞動的異化;對于私有者來說,他們之間商品交換的關系正是私有財產的相互異化和外化。總之,在私有權范圍內的整個社會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都表現為彼此的疏離和對立。
三、交往異化難題的破解
對于破解現時代的交往異化難題,筆者有以下思路:
(一)大力發展生產力
交往異化雖然具有歷史必然性,但其并不是永久存在的,在生產力高度發達的將來,當強制分工被消滅之后,人類社會進入人的全面發展階段,人們之間就能實現自由、和諧的交往。在基本需要滿足的前提下人的個性才有充分發展的可能,這才是擺脫人的異化狀態的基礎。因此,我們要大力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從而不斷推動社會的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
(二)促進人的普遍交往
人們正是在交往中才建立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而這種關系也只有在交往中才能得到進一步的協調。因此,我們要加強精神文明等建設,為人們提供自由而全面的交往空間,從而最終達到馬克思認為的理想交往,即“在理想的交往主體身上將產生一種新的需要,即真正交往的需要。這種需要不是對手段而是對目的的需要,換言之,交往本身就是目的。”4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1844經濟學哲學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2] 賀翠香:《勞動.交往.實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版
[3] 王曉華、張建華:《交往的異化及其揚棄——對馬克思社會理論的現代解讀》,《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5卷第4期,2001年11月:第6-10頁
[4] 劉文藝:《社會對抗:馬克思交往異化思想的實質》,《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3卷第5期:第53-57頁
作者簡介:第一作者:傅思姣(1997—),女,漢族,浙江湖州人,學生,本科,單位:浙江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專業。
第二作者:王潔(1998-),女,漢族,浙江臺州人,學生,本科,單位:浙江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專業。
注文: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3頁。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7一98頁。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41頁。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4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