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晶
一提起工會你會聯想到什么?“福利”、“勞模”、“罷工”等等(甚至會聯想到網游世界的“公會”,這個屬于另一個范疇就先不討論了),這些只是在某一個階段或某一個區域工會具體工作的體現。有的職工覺得現在的工會只有在體制內的機關、事業、國企的人才會接觸到,因為他是“福利性”的,身為占比達近80%的非公企業職工,感覺工會離自己很遙遠或很縹緲。其實如果你多加留意,工會就在你身邊。
掛有工會會徽的街道工會服務站、社區和樓宇的工會暖心驛站里常年忙碌著工會工作者,他們會竭誠為職工服務。工會會組織職工在風景區搞登山比賽、攝影采風、春秋游等團隊活動,在業余時間組織職工參加體育比賽、瑜伽健身、書法繪畫等文體活動,在緊張的職業技能比武中展現大國工匠精神,在“五一”勞動節表彰勞動模范等先進集體和個人,在職工生活遇到困難時伸出援助之手,免費為職工提供醫療二次報銷和非工傷意外傷害及家庭財產損失保障,在職工心理壓力大時通過談心及時有效疏導職工情緒,免費為職工提供勞動法律政策咨詢或積極介入開展勞動爭議調解工作提供必要的法律援助等等。工會工作永無止境,只要是職工有合理需求,工會就會盡力滿足。這不是說大話空話,這是我國工會的性質決定的。工會是職工自愿結合的工人階級的群眾組織,中華全國總工會及其各級工會代表職工的利益,依法維護職工的合法權益,維護職工合法權益是工會的基本職責。
工會可以為職工做這么多好事實事,但職工想加入工會還要看企業的臉色,因為在企業建立工會仍有較大障礙,主要原因是企業行政方對建立工會組織仍有誤解和顧慮。其實我國的工會是一手托兩家,一方面維護職工合法權益,一方面要促進企業發展。因為職工與企業是共生共榮的相互依存關系,而不是水火不容的敵對關系。工會負有組織和教育職工依法行使民主權利,發揮主人翁作用,發動和組織職工完成生產任務和工作任務的職責。因此企業行政不必擔心成立了工會,工會主席會帶領職工一味地與企業資方作對,阻礙企業發展,甚至以罷工相威脅,其實這一幕只會在西方國家出現。我國工會倡導通過民主管理、集體協商的方式維護職工合法權益,不主張采取極端方式損害企業利益為代價爭取權益。
成立工會組織也會給企業經營帶來諸多好處,比如可以加強企業文化建設,工會通過發揮自身組織優勢和強大的號召力,帶領職工積極參與企業文化建設,對職工進行思想文化教育,使職工認同融入提升企業文化;可以促進企業高效持續發展,團結組織職工開展勞動競賽、崗位練兵、提合理化建議等職工經濟創新活動,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提高生產運營效率;可以協調企業勞資關系,工會對企業執行國家和地方的勞動法規、工資福利、勞動安全衛生、繳納社會保險等進行監督,代表職工與企業簽訂集體合同,降低企業與職工勞動關系矛盾的風險,促進企業勞資關系和諧穩定;可以推薦企業和職工參與勞動模范、五一勞動獎狀、獎章、工人先鋒號等榮譽的評選,擴大企業社會影響,提高企業社會知名度;可以增強企業凝聚力,依照《工會法》規定,建立工會組織的企業,要按照全部職工工資總額的2%向工會撥繳經費,可在企業稅前支出,不會大幅增加企業的負擔,因為工會經費必須用于服務職工,職工得到額外的福利會增強職工對企業的信任和歸屬感;還可以與地區總工會、轄區單位和社區共建、共育、共享資源,進一步拓寬職工活動陣地,降低企業運營成本,提升企業形象。
工會組建是工會工作的基礎,也是工會工作的難點,可親可敬的基層工會工作者仍需不辭辛苦的加大宣傳和溝通力度,創新方式方法,把工會的作用實事求是的投送給職工和企業,消除誤解和顧慮,積極介紹加入工會后辦理京卡互助服務卡能享受的各種消費打折項目和特色惠民項目,讓職工切實了解會員的“特權”。積極利用職工溝通會和企業溝通會,直接面對面宣傳政策解答疑問,根據企業實際情況提供適合企業工會組建和職工入會的方式、方法。積極運用黨工共建促建會、整合資源促建會、突出維權服務促建會、突出重點行業、重點職工群體推建會等方法和手機移動互聯建會入會。
無論是來自哪里的職工,只要在中國境內以工資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體力勞動者和腦力勞動者,不分民族、種族、性別、職業、宗教信仰、教育程度,都有依法參加和組織工會的權利,盼望著那些還不是工會會員的職工朋友們能盡早加入工會這個大家庭,體會工會組織無微不至的關懷和工會工作者們熱情貼心的服務,切實感受到工會就在你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