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和持續推進,博物館外語講解工作開始受到人們的關注。新的時代背景也對博物館講解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嘗試以廣西民族博物館為例,探討博物館外語講解工作的現狀及對策。
【關鍵詞】 博物館 外語講解
博物館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歷史的保存者和記錄者,也是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殿堂。“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和持續推進,對博物館在推動中外文化交流與互鑒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講解員是連接展品與觀眾的重要橋梁和紐帶。博物館的外語講解工作也應該順應時代需要,結合地方特色,在促進文化交流中發揮應有的作用。在此,筆者將以廣西民族博物館為例,結合工作實際,談談關于外語講解工作的一些思考。
一、博物館外語講解
講解工作是博物館社會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是指以博物館收藏的文化和自然遺產資源為依托對象,通過口頭交流的方式,針對多樣化的觀眾群體進行智力開發,并為之提供愉悅的體驗,與社會公眾之間建立起最為直接的聯系。外語講解就是以外國語言為媒介,向境外觀眾實施上述知識傳播和信息交流的教育活動。作為博物館對外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外語講解也成為衡量一個博物館綜合水平的重要考量,列入國家一級博物館評估指標。
廣西地理位置優越,沿海沿江沿邊,是東盟國家進入中國市場的重要海陸通道;在歷史上,廣西又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始發港,歷史底蘊豐厚;加上境內風光旖旎,民族風情濃郁,吸引了大批來自東南亞乃至世界各地的游客,年接待境外游客數量逾250萬人。廣西民族博物館作為廣西民族歷史與文化的重要展示窗口和宣傳平臺,博物館外語講解質量的高低,不僅影響境外游客對博物館整體水平的評價,更直接影響境外游客對本地民族文化乃至中國文化的理解,因此加強對外語講解隊伍的建設尤為重要。
二、外語講解員的必備素質
講解是一門綜合性藝術,不僅要求講解員外在的語音美、儀態美、形象美,也要求講解員內在的涵養美、學識廣。相比中文講解員,外語講解員還承擔了對境外觀眾進行跨文化解讀的職能,因此博物館也對外語講解員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過硬的政治素質
外語講解員的講解對象是境外觀眾。境外游客的來源既有休閑旅游的旅客,各行各業來華交流的人員,還有從事外事工作的人員。因此,外語講解員必須把握好自己的政治立場和政治觀點,磨煉穩定的心理素質。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根本、更持久的力量,講解員要在外語講解中善于挖掘中國文化中積極、優秀和具有感染力的一面,融入自己的講解實踐中,引導觀眾尋找異國文化中恰當的切入點,共同創造互通的、更有生命力的文化連接,把優秀的中華文化傳播出去。
(二)扎實的專業技術知識
陳列展覽是博物館講解員開展講解工作的重要媒介。對陳列展品的體量、歷史、功能、意義等多維度的理解,是講解員講解的重要來源。這不僅要求講解員對展覽大綱爛熟于心,更需要講解員掌握從歷史性和歷時性角度對陳列內容開展研究的能力。對于外語講解員而言,還必須掌握一定的世界歷史常識,通過對比研究,尋找出展品和異域文化的共通性,打開講解局面,加深境外觀眾對陳列展品的理解。
三、優秀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作為一名外語講解員,面對的是來自不同地區擁有不同文化背景的觀眾,因此必須掌握跨文化交際能力,學會站在不同文化群體的角度看待和思考問題。跨文化交際能力主要體現為如下幾個方面:
一是本著平等、寬容、合作、共贏的文化態度,堅持民族文化平等的原則,開展講解工作。自視甚高或妄自菲薄的文化態度,都會使講解對象感到自己的文化規范不受尊重,導致交際距離的產生。
二是準確、流利表達本土文化的能力。作為一名外語講解員,掌握一口語音標準,語法正確,語義流利,表達流暢的外語是先決條件,離開了這一點,講解員就無法將自己的思想傳達出來,切斷交流對話的入口。
三是對異域文化觀察、比較和反思的能力。例如,在廣西民族博物館《廣西銅鼓文化展覽》的講解中,面對的是來自老撾的游客提到國內依然保留使用銅鼓的習俗時,就可以通過對比廣西不同少數民族敲擊銅鼓的習俗,找出民族之間的共通之處,通過對方的敘述來擴充自己的文化認知空間。
四是文化移情的意識、意愿與能力。在講解過程中,外語講解員要以講解對象的文化背景為導向,以異域文化的思維方式給予恰當的反饋,再順應對方的交際特征開展講解。
四、外語講解員的困境
(一)人員缺乏
一是招聘難。由于博物館對外文化的特殊性,對外語講解員的綜合素質要求較高。在招聘過程中難免遇瓶頸。對于外語條件優秀的應聘者,了解到博物館寡淡的薪酬待遇,出于生計考慮,不愿意從事講解工作;對于具有民族學、歷史學、考古學等專業背景的人員,由于外語發音、外語水平或外在條件等因素的考量,不能勝任講解工作的要求,又或是不愿意從事基層講解工作。
二是留人難。首先,博物館講解是一份需要奉獻精神的職業。博物館在雙休日和國家法定節假日均正常開放,這就需要講解員在假日排班上崗,即使假后安排補休,還是會失去許多與親人和朋友相聚的溫馨時光。其次,博物館講解是一份需要敬業精神的職業。作為面對觀眾的一線工作人員,外語講解員必須在每一場外語講解前做好充足準備,并且在參觀高峰期完成高頻次的講解任務并保證質量,加上講解工作的重復性,很容易產生倦怠感而離職。第三,因外語人才的稀缺和其自身綜合素質較高,相較于中文講解員,外語講解員借調和轉崗的比率更高。如2013年,廣西民族博物館外語講解員為7人,包括泰語2人,英語4人,越南語1人。如今僅剩4人,其中一名英文講解員因承擔部門管理工作已較少參與外語講解;另一名泰語講解員因泰語講解場次過少和脫產繼續教育,已無法完成泰語講解。
(二)崗位歸屬感不強。
外語講解員并不僅僅承擔外語講解任務,也同樣需要完成日常中文講解任務,加之外語講解需求全年并不均衡,外語講解工作的連續性較弱,使用和鍛煉外語的機會有限,講解員工作熱情下降。以廣西民族博物館為例,外語接待的高峰主要集中在每年5-6月的暑假高峰期和9-10月份“中國-東盟博覽會”召開期間,其他月份的講解場次不足10場/人·月。同時,講解員的年度考核也以中文為主,因此外語講解員的提升方向也主要以中文解讀為主,缺乏對外語講解工作的有效整理和提升,對外語講解這一崗位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不強。
(三)專業背景知識不扎實
由于外語講解員的素質需要,博物館在招聘時會適當放寬對于專業的限制,招聘擁有一定外語水平的外語講解員。他們或是外語專業出身,或是本身對英語感興趣,具備較流利的口語能力,但缺乏扎實的專業知識背景。盡管培訓時博物館會提供展品的背景資料供講解員參考,但缺乏理解和持續擴充的講解,就像停留在陳列表面的“語音導覽器式”解說,很難引起觀眾的共鳴,更何談深入了解文化內涵。
四、應對策略
(一)重視外語講解培養
1.國家層面專業培訓。目前外語講解員培訓的工作主要由各個博物館具體實施。沒有規范的培訓教材,因此對培訓的目的、課程設置和效果沒有形成統一的標準和認識。中國博物館協會曾在2015-2016年舉辦了兩期針對外語講解員的培訓,敦煌研究院也于2018年開展了一起英語講解員高級培訓班,形式為外國專家授課、分組對話、實地操練、觀摩考核等規范教學方式,對講解員的能力提升大有裨益。
2.館內英語氛圍。講解員應在館內營造學習外語的良好氛圍。如開展外語晨讀,外語角,外語講解詞撰寫等方式,持續性地提升自己的外語水平。
3.開展交流學習。各個博物館的外語講解員應建立外語講解員小組,互通有無,交流講解心得,增強團隊的凝聚力和崗位的認同感。
(二)提高崗位待遇,完善職業規劃
目前,崗位待遇偏低是全國講解員面臨的共同難題,也是講解員大量流失的重要原因。要激勵優秀的外語講解員在講解崗位上做出一番事業,就必須完善外語講解崗位規范,對外語講解開展系統培訓、考核,做好講解崗位的職業規劃,鼓勵講解員進行繼續教育,開展外語講解比賽,激勵講解員往專家講解員的方向努力。
(三)建立多層次外語講解服務體系
現階段為解決外語講解員緊缺的困境,一是可以通過與院校合作,在文博專業中增加外語課程,定向培養專職外語講解員;二是調動博物館內具有一定外語能力的研究專家開展講解;三是面向社會征集對博物館文化感興趣的志愿者,壯大外語講解隊伍;四是充分利用智慧博物館建設,開發智慧導覽系統,滿足觀眾的需要。
結語
總而言之,隨著對外開放進程的不斷深化,國際交往的日益頻繁,作為聯通展品和境外觀眾的重要橋梁,外語講解員單純對物的闡釋已難以滿足境外觀眾交流式參觀的需求,講解員必須對博物館認知不斷迭代,構建知識體系,這不僅需要外語講解員對博物館工作的熱忱,更需要國家、社會乃至博物館的支持與關注。
【參考文獻】
[1] 單霽翔,《提升博物館講解服務質量的思考》,《敦煌研究》[J],2013年第6期(總第142期)
[2] 張微,《首屆全國文化遺產保護宣傳外語講解大賽的幾點啟示》,《博物館研究》[J],2010年第3期(總第111期)。
[3] 傅邦寬,《博物館優秀英文講解員如何煉成》,《中國文物報》[N],2017年12月19日第007版
[4] 陳新仁、李捷,《英語作為國際通用語背景下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芻議》,《當代外語研究》[J],2017年1月
作者簡介:張倫(1986—),女,廣西南寧市人,廣西民族博物館社會教育部副主任,研究方向為:博物館展覽講解、博物館社會教育活動及博物館觀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