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本文擬將“醉胡王頭像”和“唐代駱駝樂隊俑圖像”作為切入點,運用“樂、圖、文”互證的方法,對隋唐時期中原與西域地區之間的音樂文化及藝術文化交流進行研究。
【關鍵詞】 隋唐 音樂圖像 文化 藝術
一、歷史背景
中華文化擁有著超過五千年歷史,在這片肥沃、適宜生存的土地上,炎黃子孫自上古時代繁衍至今,創造了燦爛的華夏文明。文化界普遍認為,“文化斷層”現象符合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但中華文化,雖經歷了朝代的更迭、自然災害的洗禮,但還是較好的、較為完整的保存下來延續至今,而并未出現嚴重的“文化斷層”現象。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大自然的饋贈以及農耕文化“以和為貴”的意識形態。
從空間上來看,中國歷史長期以黃河中游作為華夏文化核心地域(中原文化)。從史前時代發展至今,一直存在著文化從西北向東南遷移的現象。無論是炎黃部落還是周人祖先,其文化均源于如今的陜西黃土高原,秦與周同樣,其祖先自西向東遷入中原地帶。自魏晉南北朝起,中國文化地域發展明顯出現了南移的趨勢,東晉、南宋等朝均為南移建立的政權。
為何華夏文明的中心發生改變?一是由于自漢代以來西北地區地理條件逐漸惡化(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愈發變得不適宜人們生存及繁衍生息,二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政權屬紛亂割據的形態,戰火連綿。因此,民眾們選擇了南遷以逃離災難。然而就在這動蕩的幾百年內,文化領域卻呈現出一派自春秋戰國以來少有的繁榮景象:佛、道、玄、儒各行其道,文學藝術爭奇斗艷,社會思想異常活躍。這一切都為以后的隋、唐大一統奠定了基礎。1
公元581年,隋朝結束了南北朝持續多年紛亂割據的情況,建立起統一政權。隋朝在外交方面對當時周邊的少數民族政權如百濟、高麗、突厥等國實行開放的政策,使南北朝時期的各族文化得到進一步交流和發展。
自隋煬帝楊廣即位,其驕奢淫逸、奢侈無度的狀態致使百姓苦不堪言、怨聲載道,從而引發了隋朝末年的農民起義。山西太原王李淵合理運用了農民起義的力量推翻了隋朝統治,于公元618年建立了新的政權——唐。自唐代起,繼續沿用了隋朝所創立的良好政策。伴隨著唐代國力日益強盛、經濟穩步發展,在民族外交方面更為開明(如龜茲都護府的建立),使得各民族的音樂文化更好地交流與融合。
從歷史縱向角度來看,中國歷史上出現了幾次大開放的文化交融時期。其中一次便是漢唐時期。伴隨著隋唐時期經濟的高度發展,大唐帝國成為了當時世界上最發的國家。此時,亞洲各國均派人來唐交流,學習音樂藝術文化。長安城也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國際文化交流中心。
二、隋唐與西域文化交流
唐代以長安為中心的中原地區與西域地區的文化交流是極為密切的。在中原主流文化與西域特色文化碰撞時,也的的確確產生了非比尋常的火花。隋唐時期中原的主流文化本是大眾的,但是在遇到了不同地區的亞文化,與之結合,便形成了新的主流文化。其中,與西域文化的融合最為明顯。
如圖一是西域波斯人醉胡王的頭像,刻畫了胡人的形象。圖八為胡人酒舞圖,描繪了胡人酒后的形態。“醉胡王”是漢唐時期經“絲綢之路”傳到中國來的古代波斯人。醉胡王的故事講述了醉胡王與他的一群隨從一起醉酒的模樣,描繪了波斯人快樂風趣的生活形象。故事的流傳,也從側面反映出自漢朝“絲綢之路”打開以來,諸多西域波斯人選擇到中國交流或生活。
圖二和圖三展現的是一座樂俑的不同角度。這座樂俑為一駝八人。仔細觀看可以發現,這八人除了站在中間演唱的女子之外,手上拿的正是西域傳來的箜篌、排簫、橫笛、篳篥、笙等樂器。雖然手拿西域樂器,但卻是身著漢服。根據這些特點,可以推測,表演者表演的應是盛行于開元和天寶時期的“胡部新聲”,這也證實主流文化與亞文化的結合已形成新的主流文化。
經觀察和考證可看出這三座胡人樂俑均為唐三彩。而唐三彩是唐代制陶業最杰出的一項成就。俑身黃、褐和綠三色釉自然流暢,給人一種水波的動感,顯示了三彩“流釉”的藝術特點,而駱駝形象的精準塑造與模仿,體現了唐代雕刻陶瓷藝術家們巧奪天工的技藝。
音樂的素材、胡人與漢人的音樂文化及生活方式的交融、唐代藝術家們的審美色彩,均體現在了這滿具匠心的駝載樂俑之上。從中也可以看出唐代的經濟繁榮與文化興盛。
自漢武帝時期,張騫出使西域,開啟“絲綢之路”,中原地區與西域地區間便開始了文化交流與貿易往來。在魏晉南北朝幾百年分裂割據后,隋朝如有秦朝之功績,再次實現了大一統,并吸收了南北朝時期的經驗,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政治、經濟及外交政策改革。唐朝繼承了隋的優良政策,伴隨著國立蒸蒸日上,實現了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的局面。在強大的國力支持和良好的經濟環境影響之下,文化發展便成為了必然。
在“禮尚往來,和平外交”的外交政策影響下,大唐帝國與周邊國家或地區間的經濟文化藝術交流,便顯得頻繁密切而水到渠成。
在樂俑雕塑上,從創作源泉方面分析,可以看到文化的超自然性。樂舞的創作和表演屬于人的實踐現象。音樂家或藝術家將自然元素予以加工,使之富有了自然以外,物質與精神的屬性。
不僅是隋唐時期,在每一個特定時期,都有體現某一民族倫理觀念、文化行為的主流文化。傳統主流文化伴隨著周邊區域亞文化的沖擊,取“亞文化”之優點,摒棄“傳統主流文化”之缺點,從而產生了新的,供大家認可的主流文化。這印證了,在文化多元的時代,沒有所謂的先進文化與落后文化,也展現了中華文化“和而不同”的思想概念。
參考文獻
[1] 陳應時.中國音樂簡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劉宏軍.中國古老文化尋蹤,隋唐記憶[M].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5.
[3] 撰著攝影姜永興.中國古代音樂圖像[M].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12
[4] 王玉德.高等學校文化管理類專業系列教材:文化學[M].云南大學出版社,2008.
[5] 周偉州.西安地區部分出土文物中所見的唐代樂舞形象[J].文物,1978(4):74-80.
[6] 陳秉義.從音樂圖像學看契丹——遼時期的音樂文化交流[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2017(4).
作者簡介:范瑋鈺,出生年月:(1994—),女,遼寧人,東北大學藝術學院在讀碩士,主要研究方向:中國音樂史。
1陳應時.中國音樂簡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劉宏軍.中國古老文化尋蹤,隋唐記憶[M].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5:19
3陜西歷史博物館官網
4撰著攝影姜永興.中國古代音樂圖像[M].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12: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