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明
【摘 要】 開放的世界,必然帶來開放的經濟與社會發展現實。網絡時代是一個時代的代名詞,也是科技發展賦予時代進步的意義。新聞工作是任何一個時期,任何一個國家都非常重要的社會事務,發布新聞的目的就是能夠讓最廣大的民眾,接受社會生活的新鮮事物,從而提升自己的基本素養,與經濟發展形成統一的步調。新聞記者擔負著新聞采集和編寫的任務,新聞記者的基本素養與網絡時代的融合,就會迎來新聞時代發展的機遇,迎來新聞記者自我挑戰、戰勝自我的時機。
【關鍵詞】 網絡時代 電臺新聞 記者 機遇 挑戰 分析
1 導言
網絡時代是社會發展進步的必然產物,也預示著科學技術對一個時代的影響,而隨著網絡時代的來臨,新媒體也獲得了更快的發展速度與更廣的發展空間,作為傳統媒體之一的廣播電臺也感受到了巨大的發展壓力。而作為電臺的新聞記者,不管在任何時期都肩負著新聞采編任務,其基本素養與當前的網絡時代要做到密切融合,要準確把握住時代發展帶來的機遇,也不畏懼所要面臨的挑戰,以不斷提升自我、挑戰自我去積極應對。
2 網絡時代新聞記者面臨的機遇
2.1樹立全球化新聞觀
網絡是拉近人與人的一種媒介,承載著海量的信息,人們通過網絡了解了世界,世界通過網絡撥開了神秘。同樣,網絡也給新聞記者提供了全球化信息便利,新聞記者通過網絡拓寬了自己的眼界,也增加了樹立全球化新聞觀意識,讓新聞報道無受眾選擇、無地域劃分。網絡對于新聞記者而言,無疑是提供了全球化信息的機遇,不斷鞭策記者樹立全球化新聞觀,不斷提高自身素質,樹立政治意識、正氣意識、大局意識和時局意識。
2.2 網絡資源拓寬新聞挖掘渠道
眾所周知,網絡時代是信息時代,網絡給人們生產、生活帶來了巨大的便捷,成為人們傳播信息和接受信息的主要媒介。網絡時代新聞記者,要正確借助網絡來挖掘人們在生活或工作中存在的熱點新聞或國家和人們關注的熱點問題。當前的網絡時代發展,人們言論自由、發表信息自由,為新聞記者提供了大量的新聞素材,作為新聞記者,首先要充分利用好網絡信息資源,從中尋找人們關注的熱點、焦點問題,打破傳統信息渠道的束縛,面對海量的網絡新聞信息,要時宜時局時效、有理有據有章地進行選擇,并不斷深人挖掘和報道,奪得受眾的關注。
2.3 網絡增強了記者采訪能力
在網絡時代,足不出戶就能完成許多交易、工作、社交、生活采買等活動,采訪也能利用網絡實現。一是通過網絡可以發現新聞線索和查找采訪對象。例如,通過(00視頻軟件、微信軟件、網絡電視電話視頻、聊天軟件等都可以用來采訪。網絡采訪不用考慮到采訪者是否遠近、出行是否方便,即使在海外也能輕易地完成采訪。。是網絡可以實現點對面的采訪。通常采訪是記者點對點的采訪,網絡可以實現點對面的采訪,如利用聊天室和網絡論壇的討論等,大家可以一起來討論。三是可以交錯進行采訪。在網絡中可以隨機進行調整采訪,也可以發送郵件、參與討論、民意調查交錯進行,為廣度采訪新聞報道搭建了更好的平臺。
2.4 實現信息反饋途徑
面對某一新聞報道,新聞記者要獲得受眾反饋意見,就可以通過網絡來實現,網絡提供了一個互動的平臺,受眾者可以通過網絡發表自己對新聞的各種意見,新聞記者可以利用網絡實現獲得信息反饋的能力。例如,進行網絡民意調查,迅速地和受眾進行信息交換,進行數據分析,了解受眾興趣所在,不斷改進報道,提高報道質量,拉近與受眾者距離,實現網絡互動新局面。
3 網絡時代電臺新聞記者應對挑戰的相關策略
3.1 拓展新聞報道的深度
從目前來看,許多電臺新聞記者為了能夠提高新聞報道的時效性,盡快將新聞信息傳播至聽眾耳中,而并沒有對該事件進行深入地調查與了解,造成所報道的新聞事件與觀點非常片面,并且在后續報道為及時跟上的情況下,造成大量民眾被誤導,所產生的輿論便出現錯誤導向。因此,對于電臺新聞記者而言,面對新聞事件報道不可盲目追求時效性,應拓展報道的深度,將事件客觀、詳實且真實地傳達給受眾。
3.2 恪守職業準則
作為新聞從業人員,電臺新聞記者需要恪守職業準則,對每一件新聞事件都需要進行來龍去脈的了解,再進行客觀且真實地報道,做到不夸張、不虛構、不片面,并且嚴格把握事實,不夾雜私人感情與見解,不得以偏頗的報道去制造噱頭。尤其是在當前的網絡時代,電臺新聞記者的許多新聞資源來自于互聯網,所以也需要新聞記者用專業且務實的眼光去審視每一條新聞線索,堅持新聞信息的正向導向,提高新聞報道的真實客觀性,進而電臺新聞報道的公信力。
3.3 順應網絡時代的發展
網絡時代是社會發展進步的產物,這一過程是不可逆的,所以電臺新聞記者應當順應時代的發展,去深入學習新的理論與技術,將工作中所面臨的挑戰轉變為機遇。網絡時代中的各類新聞信息呈現爆炸式增長,而科技水平的提升也衍生了諸多新鮮事物,因此電臺新聞記者需要轉變思想觀念,去主動擁抱身邊出現的新鮮事物,借助互聯網的快速傳播優勢去進行新聞報道,同時接受聽眾通過網絡給出的反饋。同時,還應對現有的廣播技術進行升級,與新媒體展開積極的合作,降低廣播新聞的經營成本,為廣播新聞業的發展創造更多的可能。
4 結論
綜上所述,在當前的網絡時代,各類新媒體的興起也給傳統的廣播電臺媒體帶來了一定的發展壓力,在未適應新形勢發展的情況下,造成收聽率下降、廣告收入減少等后果。作為電臺新聞記者,應充分把握住網絡時代帶來的發展機遇,能夠從海量信息中去搜尋到更符合聽眾口味的新聞信息,利用網絡平臺去助推廣播新聞事業的發展。而面對網絡時代帶來的挑戰,電臺新聞記者更要恪守職業準則,在工作中做到無愧于心,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
【參考文獻】
[1] 徐高徽.基于以人為本理念的電臺新聞采訪技巧創新初探[J].新媒體研究,2016,2(13):171-172.
[2] 白楠楠.廣播電臺新聞記者自身的新聞敏感性研究[J].科技傳播,2016,8(10):12+26.
[3] 關思聰.新時期新聞采訪方法的創新探討[J].新媒體研究,2016,2(06):99-100.
[4] 齊德斌.廣播電臺記者新聞敏感性分析[J].采寫編,2016(01):96-97.
[5] 王宏偉.廣播電臺新聞記者的新聞敏感性研究[J].新聞傳播,2015(24):120.
[6] 何平.論電臺新聞記者的主體意識與受眾意識[J].新聞研究導刊,2015,6(0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