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是藝術載體,藝術作為人類精神生活的一種物質反映,必然需要通過一定的媒介表現出來,隨著媒介的變遷,載體的逐漸多樣化也促使了藝術表現形式的多樣化。
藝術思想和藝術精神經由媒介被物化為藝術作品,進入藝術活動,媒介界定了藝術的創作范圍,決定了不同類型的藝術如何存在,它使藝術活動得以完整地、系統地進行,同時也深刻地影響著藝術思想和藝術作品的傳播方式、接受效果??梢哉f沒有媒介,藝術家的腦中所想,心中所思就永遠只能是虛幻的。而媒介很大一部分又受制于現代科學,“偉大的技術革新會改變藝術的全部技巧,由此必將影響到藝術創作本身,最終或許還會導致以最迷人的方式改變藝術概念本身?!?
媒介的變革為藝術建構了多樣性的承載空間,就拿繪畫來說,攝影技術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傳統繪畫的敘事性功能,然而它卻引發出一種全新的藝術表現形式和媒介。這種變革,使繪畫這種藝術產生了一系列的比如概念、方法、規則等方面的改變,在某種意義上也促使藝術思維和藝術語言發生變化,“肖像畫變成了肖像攝影,風景畫變成了風景攝影,繪畫被迫重新定義自己?!?我們認識到在藝術發展中媒介的變革扮演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不得不說攝影技術的出現到現如今數碼技術的發展直接影響到進行藝術創作的藝術家本身。藝術家尚揚的近期作品中運用了數碼攝影和后期合成技術來進行美術品創作,他認為兩種不同的技術和材料的同時運用可以充分展示畫面的主題。這種數碼技術的運用,使藝術家擺脫傳統繪畫形態,而選擇另一種新的載體去展現。
另一種消解了傳統繪畫當中手繪這個最重要功能的形式是利用攝影、電腦等技術將圖片進行特殊效果的處理,然后將其展現于畫布之上,從而縮短了藝術創作的時間,加速了藝術作品生產的頻率,大量的藝術作品很容易也很快速被模仿復制,這樣一來就促使藝術家不得不盡快地創作更為新穎的、獨特的藝術作品去吸引大眾的眼球,于是舊的很快就被新的藝術作品所取代,然而一味的追求速度、追求新穎,只會使繪畫作品人文的精神關懷被剔除,喪失了個性化和語言功能,缺失了創作者應有的對于藝術作品的內涵,只剩下了直觀的圖像樣式。
媒介是人們用來制造、呈現、傳遞以及獲取信息的工具,同時作為一種傳播渠道,它構成人與信息,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紐帶。麥克盧漢認為,媒介就是指一種材料和工具——用以承載與傳播信息,用于兩物體或者說兩者之間的信息傳達。對于藝術來說,媒介作為一種傳播渠道。
作為傳播渠道來說媒介是被藝術物化了的,不同的媒介都具有自身的特點及優勢。京韻大鼓《劍閣聞鈴》借助口語傳播媒介和表情、動作等身體語言敷演唐明皇與楊貴妃之戀,它的特點是通俗易懂感人至深;講述同樣故事,通過手抄文字或現代機械印刷的清代文學作品傳奇《長生殿》在劇情上就較為復雜,并且語言風格更加講究,具有極強的文學化的傾向,能夠留給讀者無盡的想象空間;而通過電子媒介形式傳播的電視劇《楊貴妃秘史》綜合了各類藝術的特點,內容更加豐富。這樣,不同的媒介對應著不同的藝術形式,可以吸引不同受眾的關注,從而得到相應的傳播效果。
所以說,每一種新媒介的出現呈現出強大的傳播力,并會帶來藝術傳播上的變化。新的媒介手段產生新的傳播方式和新的文化互動方式,新的媒介在將來也會是傳統。口語時代的藝術傳播具有不確定性和時空的局限性,信息量有限。文字的發明帶動了人類藝術傳播上里程碑的飛躍,這種固定形態的傳播媒介,為藝術開始廣泛傳播提供了保障。印刷文字傳播時代,藝術的批量傳播成為可能。電子媒介技術的運用,使藝術傳播活動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視聽綜合藝術成為了占據主導地位的藝術形式。網絡傳播時代為藝術傳播活動提供了繁榮廣闊的交流平臺和較為簡單的創作手段,所有人都能輕而易舉地參與到創作活動中隨著科技的進步,人類對于新技術的依賴也越來越強烈,科技的發展大大提升了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所以傳統沒有好壞,都是時代背景下產生人類文化范式,在哪個時代保護敬仰與批判改造之間沒有矛盾,傳統在解釋著現在,現在也在重塑著傳統。
網絡傳播時代之后,互動、顛覆、非線性的藝術創作和接受又給藝術本身及藝術傳播活動帶來了更大的沖擊。隨著網絡媒介的產生而發展起來的新媒體藝術不僅僅是一種新的藝術創作方式和表現形態,也是一種伴隨科技進步而生的新生活態度。作為一種人類精神活動的特殊感知方式,它將藝術從傳統的審美方式中解放出來,走進一個更加廣闊的空間。它的介入,最終為人類打開了通往綜合感知世界和新型活動領域的大門。正如麥克盧漢所看到的,任何一種新技術或新媒介的出現,都會導致一項新的延伸。
由此可見,媒介在藝術發展的歷程中始終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尤其是當媒介深刻制約藝術形態時,就會作為一種闡釋的力量出現并要求定義自身的地位。因此,我們要正確的認識和利用媒介,不斷的關注其發展變化趨勢,認識藝術發生的新變化,新趨勢,從而使之成為促進藝術不斷發展的工具,而不是讓媒介主導藝術。
【參考文獻】
[1] 馬歇爾·麥克盧漢.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M].上海商務印書館,2003.
[2] 本雅明德攝影小史、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M].王才勇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
[3] 邱志杰,吳美純.影像與后現代[M].湖南美術出版社,2003
[4] 尚輝.都市文化時代的美術情境.文藝評論[J].2003
[5] 殷雙喜.當代藝術與廣義媒介.美苑[J].1994
[6] 隋巖.媒介改變藝術一藝術研究的媒介視角[J].現代傳播忡國傳媒大學學報),2007
作者簡介:袁慧,女,1994年11月,民族:漢,山東日照人,學士學位(研究生在讀),天津工業大學,研究方向:廣播電視藝術。
1本雅明德攝影小史、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M].王才勇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
2邱志杰,吳美純.影像與后現代[M].湖南美術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