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鵬 屈正華 索朗白姆



【摘 要】 面對老齡化的加重,養老不僅成為我國重要問題,適老建筑的問題同樣不可忽視,通過對國內外養老模式及適老建筑的研究,找到適合西藏拉薩的適老建筑。
【關鍵詞】 老齡化社會 養老模式 適老建筑
1 前言
隨著我國老齡化問題的日益嚴重,養老產業快速發展,但是,所建“復制式”養老建筑不符合不同地域老人的生活文化需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邁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從“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西藏自治區作為中國少數民族聚集地,經濟較內地發展緩慢,精神需求和文化信仰不同,因此,通過對拉薩周邊地區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及精神需求的研究,結合當代適老空間建筑的設計,同時結合自治區區情,找出適合西藏拉薩的適老居住空間。促進西藏養老模式以及適老建筑走向科學化,對社會發展、民族團結、和諧穩定具有重大意義。
2 現有養老模式及其對應的適老建筑
2.1 國內外現有養老模式
2.1.1 國內現有養老模式
中國現有養老模式除家庭養老、社區養老、機構養老模式外,又出現了各種新型的養老模式如:互助養老、旅游養老及以房養老模式。目前,國內主要的養老方式是家庭養老,以社區養老、機構養老為輔。中國的實際情況是,養老是家庭和社會的責任,居家養老往往就是個人與家庭的結合,家庭在承擔贍養老人的主要責任,同時也是老年人對自身應承擔的責任。中國作為一個以孝為首的具有優良傳統美德的國家,因此居家養老是最傳統的、也是最基本的養老方式。農村的養老方式仍然以家庭養老為主,與發達地區相比不發達地區家庭養老的作用越大[1]。
2002年在天津召開的國際的國際住房與規劃聯合會第46屆世界大會上,“21世紀中國城市老年居住環境設計”成為大會的熱點話題。羅德啟在《世紀之交的老齡居住問題》文中,探索了社會養老與居住區規劃結合問題。王志忠在《老年住宅呵護關愛》中提出,對于老年公寓或養老院的設計中,應改變現在單一的集中式管理模式,尊重老人的自主、個性和隱私,提出家庭式的公寓和養老院。天津大學建筑學院王蔚提出,新世紀老人居住環境的設計應體現“養老社會化、居住情親化”,王蔚認為,家庭和社會共同承擔養老責任,老年居住模式呈多樣化發展[2]。
2.1.2 國外養老模式
老齡化問題最早是從發達國家開始的,因此國外對于養老問題及其對應的適老建筑都有豐富的經驗,國外對老年人的養老主要從老年人的心理、精神文化、醫療服務等方面為老年人提供服務。
英國主要是社區養老模式,指來自社區相互照顧,可以在家就能接受由家人或鄰居提供的養老幫助或者來自志愿者的幫助;美國主要是居家養老援助模式;德國的養老模式是通過參加醫療保險,由長期護理保險籌資和支付,由專門的護士照看;日本的養老模式主要是以家庭護理為前提,居家養老為核心,公共福利服務和市場服務為補充;像美國、德國等國家為了使老人有更好的養老環境,他們在建筑設計中注重老年人的心理、生理和行為特點,從基地的選址到建筑的空間設計等各方面針對老年人的特殊性做細致的人性化設計[3]。
對于國外養老模式有以下幾點總結:
(1)養老多樣化;老年人可以根據自己的家庭、親子、經濟及身體條件選擇不同條件的養老模式,盡可能的滿足自身的需求。
(2)室內;重視對建筑內部居住環境的設計,不但從生理上考慮老年人的需求外還從心理上對老年人的交往、娛樂、休閑空間進行研究。
(3)室外;對室外景觀的設計除了考慮室外景觀的無障礙設計外,通過景觀設計為老年人創造多層次的不同的活動空間和交流場所。
(4)服務配套設施的完善;社區為老年人提供完善的服務,老年人可根據自身的社會關系和家庭的承擔能力的特殊性選擇不同的服務。
(5)尊重老年人的生活習慣;根據每個國家的不同國情選擇不同的生活模式。
2.2 拉薩現有的養老模式及問題
拉薩現有的養老模式大致可以概括為:家庭養老、機構養老、社區養老以及寺廟養老。全區有老年活動中心、“星光老年之家”,并建有城鎮社區服務中心;城市社區服務和農村綜合社區服務中心,并且日客則市設立了西藏第一所老年大學。
現在我區所擁有的養老建筑較為單一,僅限于養老院,只是解決了孤寡老人的養老問題,政府也給予了大量的資金投入,治理了管理落后、服務設施差等問題。而我區仍有大部分老年人雖有兒女但由于工作原因,導致不能夠解決老人的日常居住所存在的問題。目前,結合拉薩實際情況,大多數養老仍以家庭養老為主,少部分社會養老,社區養老基本沒有并且缺少基礎設施以及適合老年的居住空間。
由于西藏獨特的地域環境和悠久而獨特的文化底蘊;在歷史長河中,拉薩因佛教而生,因佛教而發展,宗教以及宗教建筑在西藏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始終伴隨著拉薩而存在[4]。為了滿足拉薩寺廟僧人的生活需求、精神追求,寺廟養老院也應該完善。近年來,西藏的老齡化問題日益嚴重。雖然在“十一五”、“十二五”規劃期間地方具體養老政策有所完善,提出加速完善西藏養老產業的發展及宗教養老保障體系,形成多元化的養老模式,解決目前存在的覆蓋面窄、保障程度低等問題,以應對目前西藏老齡化趨勢的核心舉措。但在適老建筑設計與民族文化的有機結合的方法理論更是處于空白狀態。對于“適老居住建筑設計”的具體措施還沒有具體的實施方案。
通過調查,對于拉薩養老模式得出了以下三點問題:
①沒有專業的以及較大規模的養老服務團隊;只有機構養老,服務站點太少,僅限在老年活動中心、社區服務中心以及農村綜合社區服務中心。
②養老服務太過單一,僅限養老院,不能全面覆蓋拉薩老年群體;拉薩是一個宗教氛圍濃厚的地區,寺廟里也有相應的養老院,因此對于拉薩寺廟老人也應建設相應的寺廟養老建筑。
③關于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發展太少,受傳統觀念影響,家庭養老深植人心,對于社區養老有一定的局限性。
3 拉薩養老模式及其適老建筑的探究
3.1 生活方式
拉薩地區的老人生活習慣較內地以及國外有較大的差別,拉薩是一個有特殊人文環境的地方,人到老年一般會以修身養性為主,大部分老年人早晨會去轉經,也是鍛煉身體的一種方式;親朋好友一起在茶館喝甜茶,一起交流,也成為了拉薩老年人的生活習慣。常把購物、接送小孩上下學、鍛煉身體等活動相結合,平日拉薩老年人的休閑活動方式在茶館進行;老人通常喜歡曬太陽,享受日光帶來的溫暖。也通過實地問卷調查,不與子女同住時,老人選擇養老方式上,選擇小區公寓居住的占59.33%,選擇養老院的占40.67%。
3.2 與子女是否同住
受傳統習俗的影響,在養老問題上,與子女同住成為選擇養老方式的重要影響。通過我們對拉薩市老年人的相關調查,目前拉薩藏族的家庭結構以3—10人為主,一般三代同?。欢硪环N是外地來拉薩打拼的青年人,僅僅是1—2人;也有少部分拉薩的青年人到外地闖蕩。根據調查,拉薩老年人大部分是與子女同?。?4%),而只有少部分不與子女同住,還有少部分表示無所謂。也通過實地問卷調查,就養老院與普通小區選擇,喜歡家庭養老的占52%。
3.3 適老建筑的建議
基于拉薩對養老模式及對應適老建筑的滯后性,筆者認為有必要對外國以及內地關于老年人居住模式進行參考,找到合適拉薩的養老模式,不只在方式上,更要在居住環境上,為了使拉薩老人體會到更幸福的生活,我們不僅要能養老,更要使老人愉悅、滿意,結合拉薩的實際情況,不僅為孤寡老人建立養老院—社會養老建筑的適老居住建筑;也要為因其它原因不能與子女同住的老人建立社區養老—社區養老建筑的適老居住建筑;或居家養老—居家養老的適老居住建筑;還有拉薩獨特的寺廟養老—寺廟養老建筑的適老居住建筑。達到全面覆蓋拉薩老年群體。通過實地調查,拉薩老年人和青年人給出了各自的適老建筑的意見。
4 結語
老人是社會發展的最終形態,老能所養、并能所樂是子女以及社會共同的期望。養老問題是全民密切關注的問題,怎樣能更好的養老更是全社會關注問題,雖然目前拉薩還沒有對養老及對應的適老居住建筑發展,但只要我們持之以恒,以能養老、養好老的目標前進。同時,為今后西藏的適老居住建筑設計提供參考,使拉薩適老居住空間更適應西藏的地域文化環境,避免盲目引入不適應地域實際情況的建筑模式,而出現空置率高且無處養老的尷尬局面。
【參考文獻】
[1] 杜鵬,武超.中國老年人的主要經濟來源分析[J].人口研究,1998(04):51-57.
[2] 蔡定濤.城市老年居住建筑室內外環境設計研究[D].湖南大學,2009.
[3] 范曉芳.城市老年公寓建筑空間環境設計研究[D].長安大學,2013.
[4] 吳曉紅.拉薩藏傳佛教寺院建筑研究[D].南京工業大學,2006.
作者簡介:王宏鵬(1993—),男,甘肅白銀人,本科。
屈正華(1994—),男,陜西漢中人,本科。
索朗白姆(1979—),女,西藏拉薩人,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藏式古建筑保護與人居環境研究。
基金項目: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實踐項目(項目編號:201710694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