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沈周于山水,花鳥,書法皆擅。他的山水畫面貌甚多,最突出的有兩種,其一是謹細,其二是粗簡,世稱“細沈”,“粗沈”。他的細筆畫當以《廬山高》最為杰出。其構圖用筆,全仿王蒙。畫中山巒層疊,石紋繁復,草木茂盛,云霧飛泉,棧道高人,應有盡有。
【關鍵詞】 王蒙 解鎖皴 披麻皴 儒家思想
一、意境
意境是山水畫的靈魂,對意境的創造是山水畫家畢生追求的藝術境界。我認為,繪畫也與文字相似,都需要融入感情,融入自然,追求天人合一達到無我的狀態,并在此基礎上通過筆墨將自己的情感意愿與景物結合,讓畫面吸引觀賞者的神韻,引發觀者自我聯想,沈周在《廬山高》中用“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之意表達對恩師的崇敬之情。
二、筆墨
中國畫注重“筆墨”,它是中國畫的精華所在。“筆墨”也就是指用筆與用墨。沈周的山水畫面貌甚多,最突出的有兩種,其一是謹細,其二是粗簡,世稱“細沈”,“粗沈”。早期所作多謹細,且多小幅,以師法王蒙為主。晚年所作多粗簡,且多大幅,以師法吳鎮與主而又出新意。沈周的線條,粗闊雄渾,它不像元曲那樣柔曲,也不像南宋畫那樣剛勁。他的皴法吸收了董,巨,“元四家”的筆意,但不是溫潤和內外不分的?!稄]山高》畫風屬于王蒙《青卞隱居圖》一路,筆法縝密細秀,氣勢沉雄蒼郁,構圖比王蒙的畫更為繁密,但又顯得格外空靈,筆墨也似王蒙略為清晰一些,但總效果仍同于王蒙的。
三、廬山高賞析
《廬山高》是沈周經典之作,也是他轉型時期的代表作,沈周為他的老師陳寬(醒庵)70歲生日祝壽,憑借想象而創作的一幅國畫精品。時年沈周41歲。此幅畫于成化丁亥(1467年),取法為宋元文人畫傳統,故精力專注,特為杰出。畫中山石林木筆法全仿王蒙,益以本身功力,更覺渾樸雄健。,幾無空處,山石融合了王蒙的解索皴與董源、巨然的披麻皴法,先以淡墨層層皴染,再施以濃墨逐層醒破。筆法穩健細謹,不恣意逞任,用墨濃淡相間,於滿幅布局中有疏朗之感,故覺實中有虛。而畫懸泉百丈直瀉沖下,澗水輕柔,云光山色極為精采。
沈周的山水畫以北方畫風特有的遒勁、渾厚之氣,表現南方山水秀美、凄迷之韻,使南北畫風有機融合,又各盡其妙。這一繪畫風格的形成不僅在于其“師古能化,自出機杼”,還與其人品、閱歷及修養的歷練有關。他作品風格的發展大體分為兩個階段,早期以“細筆”畫為主,晚期呈現出粗筆放逸的風格,《廬山高圖》可以說是兩種風格兼具的代表。
沈周與齊名的另一位畫家唐寅,都曾以廬山作為審美載體,卻表現出不同的意味。沈周用廬山的崇高來比喻老師的學問與道德,同時廬山上有著名的五老峰,沈周就借萬古長青的五老峰來祝賀老"幣的壽誕。所以他選《廬山高》這個畫題是含有特殊意義的。因取廬山的崇高博大贊譽其師,故畫面上所畫崇山峻嶺,層層高疊,近似王蒙的筆法、布局,作危峰列岫,長松巨木,起伏軒昂,雄偉瑰麗。近處一人迎飛瀑遠眺,比例雖小,卻起著點題的作用。由于作者極善于虛、實和黑、白的均衡處理,故畫面雖飽滿卻不覺得擠迫窒息。畫面上水的空靈、云的浮動,再加上直泄潭底的飛瀑,使密實的構圖里有了生動的氣韻。整幅畫筆墨顯得堅實渾厚,景物郁茂,氣勢宏大,雖筆法師王蒙,但更顯清新空靈,融“崇高”的人格理想與壯麗的大自然為一體,也揭示了畫家的胸襟。
再看《廬山高圖》的表現技法。在這長約兩米的巨幅作品上,組合稠密交疊的山石,形成轉折交搭的層巒,再插入大小樹木。巖石的畫法,先是用厚實的皴筆堆砌起來,再用細若豪芒的牛毛皴仔細刻畫,局部皺擦點染不下五六遍,整幅畫面顯得蒼茫厚實,可謂為典型的王蒙風格。只是較之王蒙的作品,如《青卞隱居圖》《層巒蕭寺圖》等,《廬山高圖》更具層次感,為了表現深邃的空間感,除了在渲染時逐漸變化墨色濃的傳世代表作。國面以俯視的手法描繪夏山的景象:叢樹幽深,山巒層疊,曲徑起伏,泉流隱現,白云升騰,氣氛十分壯觀,畫幅上有沈周長題。此圖臨仿元四家之一吳鎮的筆意,吳鎮《夏云欲雨圖》為夏昶收藏,劉玨曾借臨幾個月,此后劉玨出示沈周,沈周譽為“奪真”。這表明劉玨對吳鎮的浸染很深。
四、我的聯想
臨畫時只看到了臨本的表面,沒有深入探討為什么要這樣畫,就像中間那一塊山石,只知道它筆墨很白,沒有太多筆墨,但是沒有去理解沈周為什么這樣去處理,導致臨畫只得其形,未得其神。畫家到底想要表現什么,自己沒有去體會領悟。沈周筆墨松散靈動,實中有虛,黑中有白,我只看到了他把哪些地方畫黑,就照葫蘆畫瓢,結果導致黑的地方畫的死黑,使畫面沒有靈氣,顯得死板。在今后的臨摹和創作中,要勤于思考,不斷的問自己為什么?為什么要這樣畫?這一塊為什么要這樣表現?在不斷的思考和練習后,掌握畫理之后再開始動筆。
沈周讀書很廣,他繼承了儒家溫良恭順的一面,而去除了積極入世的一面;他具有道家知足常樂和不譴是非的一面,而去除了過分清高嫉俗如惡的一面。所以導致沈周的思想基本上屬于柔順和意的一路。這種思想在他的《廬山高》中表現的很明顯,山石皆用披麻皴法,先以淡墨層層皴染,再施以濃墨逐層醒破。用墨濃淡相間,于滿幅布局中有疏朗之感,故覺虛中有實。這是我在畫前一直沒有去思考的問題。陸儼少曾說“畫畫要松,這里的‘松不是松懈·松散的意思,而是指畫畫時人要輕松·放松,否則思想復擔很重,患得患失,就不可能有上乘的表現,發揮不出應有的水平。在畫這幅畫時我深刻的體會到了這一點,我畫時很緊張,一點都不放松,一直收的都很緊,想把每個地方都表現出來,又不知道如何去表現,思想負擔壓得自己束手束腳,導致畫面的死板。畫畫要做到筆筆有來歷,下筆之前先在頭腦中構思好,一旦落筆不要猶豫,瞻前顧后,一氣呵成,這就需要前期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
在觀察臨本時要對每根線條都做認真的思考,如果不這樣畫行不行,這根線的作用是什么,沈周用寥寥幾筆勾畫出了山石的輪廓,而我畫了很多山石卻還只是個片片,山根本就鼓不起來,這可能就是我的線沒有畫對位置,畫的再多也沒用。畫畫時知道在什么時候停很重要,要不然就容易畫過,畫的不夠還可以再接著畫,一旦畫過就沒辦法再去補救啦。
【參考文獻】
[1] 李澤厚.中國美學史[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
[2] 宗白華.論中西畫法的淵源與基礎.宗白華全集[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
作者簡介:周亭(1995—),女,單位:河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專業17級研究生,專業為美術,研究方向為中國畫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