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安存,王先如,鄧世峰,陳次娥,吳 明,周 莉
(江蘇省大華種業集團有限公司育種研究院鹽城研究所,江蘇東臺 224236)
水稻是江蘇糧食生產的優勢作物,年均種植面積180多萬hm2,在江蘇糧食生產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2000年以來,通過推廣優良品種, 改進栽培技術,江蘇水稻生產取得了明顯進展,平均產量穩定在9 000 kg/hm2以上[1],產量潛力、品質、抗性等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或改善,品種更新速度明顯加快。但隨著耕作制度改變,病蟲害危害加劇等問題出現,產量難以有較大突破、綜合抗性不強、高食味品種缺乏仍然是江蘇水稻生產急需解決的問題。而通過培育高產、優質、多抗的水稻新品種是解決該問題的一條行之有效的途徑。鑒于此,根據2001—2017年江蘇省水稻區域試驗資料鑒定結果,筆者對江蘇省不同類型水稻品種產量進行評價與分析,并開展性狀間的相關性研究,旨在為江蘇省水稻超高產育種提供參考依據。
1.1試驗材料試驗材料選用2001—2017年審定推廣的131個江蘇省區域試驗品種。 試驗數據采用2001—2017年江蘇省農作物審定委員會或國家水稻數據中心((www.ricedata.com)發布審定的相關資料。
1.2試驗方法對2001—2017年江蘇省水稻品種株高、生育期、穗數、粒數、結實率、千粒重等性狀進行產量分析、相關分析和聚類分析。
1.3數據處理采用DPSV 3.01和EXCEL 2007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2.1產量及其構成因素比較由表1可知,2001—2017年江蘇省不同時期水稻品種的區域試驗產量水平得到很大提高,2001—2017年江蘇省粳稻品種的平均產量9 550.5 kg/hm2;十五期間(2001—2005年)育成品種的平均產量為9 424.5 kg/hm2;十一五期間(2006—2010年)育成品種的平均產量為8 959.95 kg/hm2,產量有所下降;十二五期間(2011—2015年)育成品種的平均產量在9 612.30 kg/hm2;2016—2017年育成品種的平均產量最高,為10 205.40 kg/hm2。
平均穗數為20.62萬穗,其中2016—2017年最高,為20.98萬穗。實粒數呈上升趨勢,2016—2017年最高,為130.22粒。平均結實率為90.91%,其中2011—2015年最高,為91.95%。平均千粒重為26.62 g,其中2011—2015年最高,為27.03 g。近17年江蘇省超高產育種主要通過在適當降低穗數基礎上,較大幅度提高每穗總粒數,穩定結實率,適當增加千粒重來實現。
2.2產量構成因素及農藝性狀比較從表2可以看出,2001—2017年水稻131個品種產量及農藝性狀中,品種間結實率變異系數非常小,僅2.83%;其次是生育期,變異系數達3.04%;產量變異系數為5.79%,說明江蘇省水稻高產育種水平維持在一個水平或處在徘徊階段,要進一步提升產量有一定的難度。從產量結構因素分析可知,穗數和實粒數變異系數較大,分別為8.28%、11.87%,千粒重變異系數較小,為5.01%,提高粒重會影響水稻外觀品質。結實率變異系數較小,僅2.83%。這說明首先應保證足夠穗數(1.47萬~1.53萬/hm2),挖掘較大的穗型潛力,確保單位面積內有足夠穎花量。從穗大、粒重、高結實三者協調的角度考慮,每穗總粒數以控制在130~140粒為宜,達到高結實率(結實率不低于93%)、高千粒重(千粒重28~30 g)[2]。

表1 2001—2017年江蘇省水稻區試產量及其構成因素比較

表2 2001—2017年水稻品種產量及農藝性狀的比較
2.3產量構成因素及農藝性狀相關性從表3可以看出,產量與實粒數呈極顯著正相關,說明2001—2017年江蘇省水稻產量提高與實粒數增加密不可分,而穗數與實粒數呈極顯著負相關,說明兩者有制約關系,提高江蘇省水稻產量只有通過二者相互協調,找到最佳平衡點,才能真正實現高產或超高產。

表3 產量構成因素及農藝性狀相關性
注:相關系數臨界值R0.05=0.358,R0.01=0.409;**表示極顯著相關(P<0.01)
Note: Critical value of correlation coefficientR0.05=0.358,R0.01=0.409;** indicated extremely significant correlation(P<0.01)
2.446個水稻品種產量聚類分析采用類平均法對46個品種進行聚類分析(圖1)。取遺傳距離D=2.83分界,將46個品種聚為3類:第 Ⅰ 類包括鎮糯20、連粳15、泗稻15、連糯1號、南粳9108、泗稻785、武運粳32、鹽粳16、寧粳8號、、淮稻18、南粳9212、蘇粳815、甬優2640,第 Ⅱ 類包括甬優1140,第 Ⅲ 類包括武運粳80。由此可以看出,絕大部分水稻品種遺傳距離較近,遺傳基礎狹窄[3]。
超高產育種的基本途徑是重塑株型,利用優勢,株型與優勢并重,增加株高,減少分蘗數,提高成穗率,追求大穗,生物產量和經濟系數并重。由46個水稻品種聚類分析結果可知,絕大部分審定品種遺傳背景較近,這是水稻超高產育種難以突破的重要原因。因此,今后水稻超高產育種應大力挖掘新的種質資源,建議根據不同生態區確定最適理想株型的生態條件。理想株型設計必須考慮到水稻形態建成模式與生態條件相擬合。從基因水平、生理生化水平、栽培管理習慣等方面出發,創造最適理想株型。擴大遺傳多樣性,包括利用秈稻、粳稻、野生稻,選用結實率和充實度好的親本,并且在早代給予充實度一定的選擇壓;選擇分蘗整齊的材料;注意不早衰材料的選擇[4]。同時,選育超高產品種要適應水稻生產輕簡化、機械化的需求,掌握“熟期宜早不宜遲、株高宜矮不宜高,穗型宜中不宜大”的原則。建議株高不能突破100 cm,直播稻基本苗多,根系淺,自身抗倒性差,株高過高則易倒伏。由于成熟中后期穗部遭受暴風雨的浸泡導致高產穗型品種重量增加;加之臺風影響,高產穗型品種比多穗型品種更容易倒伏。選育或引進品種應選擇節間短、莖稈粗壯、葉片直立、劍葉短以及根系發達的株型,從而減少倒伏風險。機插或直播稻生育期推遲,遭遇寒露風的機率大,大穗型品種一般灌漿速度慢,有兩段灌漿現象,如遇寒露風灌漿速度更慢、結實率更低,而且出米率低、商品性差。在品種選育或引進上要選擇莖稈粗壯、基部節間較短、分蘗力較強、穗數多、穗型中等略大、株型適中的中矮稈品種,穗粒結構要協調,堅持在穩定適宜穗數的基礎上適當增加總粒數,提高結實率和千粒重。

圖1 46個水稻品種的產量性狀聚類分析Fig.1 Cluster analysis of yield traits of 46 rice variet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