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凡,韓 勇,劉國濤,周其軍,楊春玲
(河南省安陽市農業科學院,河南安陽 455000)
小麥是我國三大糧食作物之一,其面積和產量約占全國糧食作物的1/4左右[1]。生產中要求小麥品種具有1 000 kg/hm2的產量潛力,分蘗適中,成穗率高,抗倒伏,蛋白質含量高,中至高抗條銹病[2-4]、葉銹病、白粉病、紋枯病等小麥生產中主要病害,葉片功能期長,落黃成熟好[5]。小麥品種的選育關系著小麥生產的發展,在現有土地資源的基礎上培育高產小麥品種是小麥育種的重要目標。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對小麥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這就要求育種工作者在選育品種的過程中不僅要注重產量的提高,更要將品質放到與產量同等重要的位置,選育出集高產與優質于一體,并能大面積應用于實踐生產的新品種[6-7]。因此,選育出高產優質、高抗小麥成了近年來科研人員努力的方向。
為了在河南范圍內篩選出適合安陽地區種植的高產優質、符合生產加工需要的小麥品種,筆者以周麥18為對照,對河南范圍內選育出的17個小麥新品種(系)進行生育特性、抗病性和產量性狀等鑒定,篩選出符合安陽地區生產需求的優質高產小麥新品種,同時為品種的推廣應用提供科學依據。
1.1試驗地概況試驗于2016—2017年在安陽市農業科學院柏莊試驗基地進行。該基地位于豫北地區(36°1′N,114°35′E),海拔100 m。土質黏壤,地勢平坦,排灌方便。前茬玉米,玉米收獲后秸稈粉碎還田,隨后統一規劃播種,田間墑情較好,苗齊,苗勻,苗壯。
1.2試驗材料參試17個小麥新品種(系)及對照周麥18由河南省各小麥選育單位提供。
1.3試驗方法試驗采用隨機區組設計,3次重復。行距20 cm,小區長9.0 m,寬1.5 m,小區面積13.5 m2,實收計產。10月1日撒施基肥后機耕整地,使用大田播種機播種,播種密度為150 kg/hm2。10月18日播種,10月26日出苗,6月11日收獲。其他管理措施同大田。小麥田間記載及考種評價方法參照《小麥良種區域試驗統一記載標準》。在小麥全生育期間,按要求適時追肥灌水,取樣調查。
1.4數據統計采用 Microsoft Excel 數據處理軟件分析數據和制作表格,采用SPSS 17.0 統計軟件進行方差分析,采用 LSD( Least significant difference)法檢驗處理間平均值的差異顯著性。
2.1小麥新品種(系)生育期及抗性比較從表1可以看出,各品種(系)出苗期較統一,均為10月26日,抽穗期集中在4月22—25日,成熟期在6月8—10日,基本保持一致,全生育期為233~235 d。田間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品種小麥具有條銹病免疫能力,而駐麥395和宛麥715為條銹病高抗型,天民213為條銹病中抗型。從葉銹病的免疫性來看,昌麥18、新麥43、昌麥19和對照周麥18表現為中抗型,其他小麥品種均表現為葉銹病高抗型。各小麥品種(系)均有感染白粉病,其中鶴麥1618、新麥43、天民339、昌麥19、周麥18、濟研麥19、鄭麥128和宛麥715白粉病斑蔓延至中部葉片,發病較嚴重,其他小麥品種(系)均為基層葉片發病[8]。5月24日安陽地區出現了大風、降雨等惡劣天氣,造成小麥不同程度倒伏。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出,駐麥395、昌麥18、新麥43、洛麥40、漯麥906和天民213表現出較好的抗倒伏性,其他小麥品種(系)均出現不程度倒伏,其中濟研麥19倒伏較重。
2.2小麥新品種(系)農藝性狀比較從表2可以看出,小麥品種(系)的株高為66~80 cm,17個參試品種(系)中鶴麥1618株高顯著高于對照,洛麥40顯著低于對照。其他小麥品種(系)與對照株高差異不顯著。在17個小麥品種(系)中,有8個品種(系)小麥幼苗為半匍匐型[8],有9個品種(系)小麥幼苗為直立型。通過對各品種(系)基本苗、最高蘗及有效穗數的調查發現,基本苗的浮動范圍為286.5萬~376.5 萬/hm2,對照品種基本苗為313.5 萬/hm2,新麥43的最高蘗達到2 152.4 萬/hm2,分蘗能力最強。從分蘗成穗率看,昌麥19成穗率最高,為46.3%,較對照高出9.5%;漯麥906成穗率最低,為29.8%,較對照降低7.0%。

表1 小麥新品種(系)生育期及抗性調查
注:條銹病、葉銹病、白粉病中,1表示免疫;2表示高抗;3表示中抗。抗倒伏性中1表示不倒伏;2表示倒伏輕微;3表示中等倒伏;4表示倒伏嚴重
Note:In stripe rust,leaf-rust disease and powdery mildew,1 was immunity;2 was high resistance;3 was middle resistance.In lodging resistance,1 was no lodging;2 was negligible lodging;3 was middle lodging;4 was severe lodging

表2 小麥新品種(系)農藝性狀比較
注:幼苗習性中,3表示半匍匐;5表示直立
Note:In seedling habit,3 was semi-creeping;5 was vertical
2.3小麥新品種(系)室內考種結果比較由室內考種結果可知(表3),所有參試小麥品種(系)籽粒均為白色穎殼,白色籽粒,濟研麥19和天民213為長芒,其他小麥品種(系)均為短芒品種(系)[8]。百農5822、天民339、昌麥19、濟研麥19、漯麥906、宛麥715和商麥176與對照品種穗型相同,均為紡錘型,有4個小麥品種(系)穗型為橢圓形,5個小麥品種(系)穗型為長方形。所有參試小麥品種(系)籽粒飽滿度均達到較飽以上級別,有9個品種(系)小麥為硬質籽粒,安麥1350、昌麥18和商麥176與對照籽粒品質相同,均為半硬質籽粒,其他為軟質小麥。黑胚率為1.3%~27.3%,最小的為天民213,較對照低15%,最大的為昌麥19,較對照高出11%。容重的變化范圍551~796 g,與對照相比,駐麥395降低了28.7%,達顯著差異,其他小麥品種(系)容重與對照差異不顯著。

表3 小麥新品種(系)室內考種結果比較
注:同列不同小寫字母表示在0.05水平差異顯著。穗型中1表示紡錘型;2表示橢圓型;3表示長方形。殼色和粒色中1表示白殼。芒中4表示短芒;5表示長芒。飽滿度中2表示較飽;3表示中等。籽粒品質中1表示硬質;3表示半硬質;5表示粉質
Note:Different lowercases in the same column indicat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t 0.05 level.In spike type,1 was spindle;2 was oval;3 was rectangle.In glume color and grain color,1 was white glume color.In wheat awns,4 was short awn;5 was long awn.In grain plumpness,2 was high middle plumpness;3 was middle plumpness.In grain quality,1 was hard particles;3 was half hard particles;5 was powder particles
2.4小麥新品種(系)產量比較由表4可知,17個參試品種(系)中,有11個產量高于對照,較對照增產2.02%~14.45%,有5個品種(系)減產。產量居前3位的分別是昌麥18(8 744.1 kg/hm2)、鄭麥128(8 523.1 kg/hm2)和安麥1350(8 336.6 kg/hm2),其穗數和千粒重均高于對照,而穗粒數低于對照,籽粒產量較對照分別增加14.45%、11.54%和9.11%。產量居后3位的分別是濟研麥19(5 785.2 kg/hm2)、天民339(6 429.2 kg/hm2)、天民213(7 425.1 kg/hm2),較對照分別降低24.28%,15.86%,2.83%。

表4 小麥新品種(系)產量比較
注:同列不同小寫字母表示在0.05水平差異顯著
Note:Different lowercases in the same column indicat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t 0.05 level
綜合考慮各品種(系)的生育期、抗逆性及產量等因素,表現較好的品種(系)為昌麥18、鄭麥128和安麥1350。
昌麥18為半冬性、中低桿中熟類型。幼苗半匍匐,分蘗力強,成穗率較高,抗倒伏。穗型橢圓,短芒,穗粒數30.2粒,穗數714.0萬/hm2,千粒重50.8 g,平均產量 8 745 kg/hm2,較對照增產14.45%,居安陽試點參試品種第1位。
鄭麥128為半冬性、中熟類型。幼苗半匍匐,分蘗力較強,成穗率較高,抗倒伏。穗型長方,短芒,穗粒數32.2,穗數720.0萬/hm2,千粒重49.9 g,平均產量8 523 kg/hm2,較對照增產11.54%,居安陽試點參試品種第2位。
安麥1350為半冬性、中熟類型。幼苗半直立,分蘗力強,成穗率一般,有倒伏。穗型長方,長芒,穗粒數30.1粒,穗數739.5萬/hm2,千粒重48.2 g,平均產量8 337 kg/hm2,較對照增產9.11%,居安陽試點參試品種第3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