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太鋒,郭佩艷,王惠娟,王 宇,劉庭風
(1.中國海洋大學,山東青島 266100;2.天津大學建筑學院,天津 300072;3.青島農業大學,山東青島 266109;4.山東省菏澤市城市管理服務中心,山東菏澤 274000;5.山東建筑大學,山東濟南 250101)
近年來,由于城市化進程的快速發展,更多的城市居民對農業文化產生興趣,農業展覽和農業旅游等活動逐漸走入城市居民的生活。農業會展作為帶動農業旅游的一種特殊形式,具有宣傳農業文化、提高生態保護意識、提倡健康生活、擴大農業合作等職責。在農業會展類的參觀體驗中,參觀者往往具有觀賞需求、體驗需求和科普需求等[1]。
在青島平度市舉辦的中國首屆養生美食文化節是一次基于養生美食的農業會展。其中,茶山會場的“健康食材養生館”的景觀設計強化了會展主題,從養生文化與農業展示相結合的角度對展館景觀進行了設計,設計中運用引導游客參與的體驗式和心理引導性等設計方法。同時,設計中借鑒很多農業類展園成功案例的設計思路,包括植物學、美學、景觀設計學等方面[2]。
茶山會場位于茶山風景區入口南側,由5個主場館共同組成。其中,健康食材養生館占地面積約1 150 m2,建筑形式為鋼架結構全玻璃維護的建筑形式,場館景觀設計通過各種養生食材植物的配置,貫穿西北—東南向水池空間的滲透,養生堂、茅草亭等景觀建筑空間共同組成了一個富有節奏感、虛實對比的空間環境。筆者以茶山健康食材養生館為例,從主題體現、文化滲透、體驗設計、行為互動、心理引導等方面對體驗式農業景觀的設計思路進行了探索。
農業會展類景觀與常規的農業觀光園、農業旅游區等較顯著的區別在于它是為一定的會展主題服務的,其設計具有明確的文化主題性。由于會展所具有的主題是會展文化的抽象概括,具有一定文字凝練的特征,如養生美食文化節中“養生”與“美食”是該展覽的主題,而如何將該主題通過有形的形式體現出來成為景觀設計的關鍵。
在健康食材養生館的景觀設計中,平面功能分區以養生食材為主題,按照春、夏、秋、冬四季循環的規律分為4個功能區:“春生”“夏長”“秋收”和“冬藏”,體現不同季節的健康養生食材,平面通過一條環形的主要游線將4個分區串聯起來(圖1)。同時,景觀設計中借鑒低碳設計理念,通過建設低碳景觀來推動整個展區的“生態”發展[3]。
該館以4個季節直接陳述的方式展出適合不同季節的各種養生食材植物,如枸杞、山參、茶、芹菜等,并按照植物的生長特性分別種植在不同季節的平面區域內。
1.1二十四節氣文化內涵的體現二十四節氣是自古到今農業生產和農業生活中十分親切和熟悉的天氣信號,它能夠指引農業生產的進度以及農業生產的內容,與自然界的四季更替相融合。二十四節氣成功申遺后,成為傳承和保護這一文化遺產的新起點,在養生館設計中二十四節氣的景觀表達為其在民眾中的活態傳承提供了一種新途徑[4]。設計中選用二十四節氣作為一年四季分區的表達方式,借鑒中國園林詩景互相滲透的原理,將二十四節氣歌以“詩”的形式進行表達,游客在游覽過程中會情不自禁朗誦二十四節氣“詩”,既增加了景觀也普及了中國古文化知識,達到詩、景、意的融合。

圖1 養生館景觀平面圖Fig.1 The planar graph of landscape in health care hall
古典園林常常將詩句與亭臺樓榭等建筑結合在一起,實現游園之人能夠在不同的情境中品味詩句的內涵。在養生館的設計中,四季分區作為導視牌的功能、與二十四節氣“詩”很好地結合起來,起到了互為因果的效果。導視牌的內容以“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為主題,在此基礎上與二十四節氣詩歌共同構成。導視系統景觀小品往往通過它們自身的形態、色彩、材質等基本要素, 經過藝術設計處理手法, 傳達出特定的文化內涵。設計中的導視牌采用木質材料,頂部覆蓋茅草體現“農”的韻味(圖2)。

圖2 “春生”景觀Fig.2 “Chunsheng”landscape
1.2植物配置中的主題體現農業會展類景觀設計中的植物相對于常見的農業觀光園具有時效性,因此植物需要具有一定的可移動性。因此,盆栽成為會展類植物種植的常用手法,但對于展后繼續開放的會展類景觀(如各地的世界園藝博覽會等),則往往進行實地種植。植物景觀與其所在場所特點和風格具有很強的關聯性[5]。在健康食材養生館的設計中,大量采用了盆栽的形式進行植物配置,設計中大多選用葉冠能夠遮住盆體的植物,以改善其視覺效果(圖3)。

圖 3 盆栽為主的養生植物Fig.3 The health-care plants with potted plant as main body
農業會展類的植物配置方式與常規的景觀植物配置方式不同,不能只是為了色彩和形態的美觀而隨意配置,其植物形態需要延續農田文化形態特征,采用單品植物的區域狀種植[6]。在健康食材養生館的設計中,按照平面規劃中不同的季節區域,分別選擇適應各季節的養生食材植物進行成組成片種植,形成了季節性配置特色。
設計中為突出農業主題,植物種類選擇上更多地采用各種農作物、蔬菜等營造植物景觀。為了獲得更好的色彩搭配和組合形態,植物品種的選擇尤顯重要。在健康食材養生館的設計中,更多地選用養生蔬菜、養生茶等植物,在花類的選擇上也盡量選擇與養生有關的植物,比如可以制作成養生花茶的菊花、玫瑰花,間插種植部分的常開花或常綠植物作為景觀點綴,如三葉梅、竹子等(圖4)。

圖4 館內種植現狀Fig.4 The planting situations in the hall
1.3特色農業文化小品等景觀元素體現會展類景觀設計需要融入當地的特色文化語言,但并不是元素復制,而是以自然的形式將那些人們有情感共鳴的事物與景觀融合,實現地域元素的合理展示。景觀雕塑小品是一種具有強烈感染力的造型藝術,雕塑小品來源于生活,卻能帶給人們更完美的藝術體驗[7]。農業類雕塑小品重在體現鄉土文化和民族文化,其形式豐富,它可以賦予環境空間更為豐富的農業文化內涵,提升園區的精神品質[8]。
在養生館的設計中,南瓜與草亭的結合實現了大自然中絢麗色彩與質樸之間的和諧,一種撲面而來的淳樸哲學意境油然而生(圖5)。 在入口區,利用較開闊的疏散場地,其地面鋪裝按照膠東當地每年農歷二月二龍抬頭打灰囤的民俗,讓當地村民用灰磚鋪出當地灰囤的圖案,這一民俗元素的使用增加了參觀者對農村民俗的了解,具有很好的民俗文化宣傳和傳承意義。
四川美術學院虎溪校區的景觀設計中,將回收的一些廢棄物件進行有序組合在圍墻等景觀元素中,通過材料重組的方式使得這些廢棄材料得以再生利用,滿足了新的功能需求,實現新的視覺效果[9]。采用類似的設計手法,設計者在施工過程中收購鄉村的廢棄陶罐,組織到景觀設計中。這些陶罐打破了原有農村盛放糧食或酒水的功能,成為植物種植器或者淌水的小品。植物在放置的陶罐中以自然流淌的手法達到景觀中畫龍點睛的效果(圖6)。

圖5 南瓜廳Fig.5 The pumpkin hall

圖6 功能置換后的景觀陶罐Fig.6 The landscape clay pot after functional replacement
農業會展類場館景觀往往具有面積相對受限、內容相對濃縮的特點,游客在游覽過程中除了欣賞景觀外,需要能夠在聽覺、視覺與嗅覺等方面得到美好體驗,同時也應該有更多的參與式體驗,以提高游客的主人翁意識。在健康食材養生館設計中主要運用接收式體驗和主動性互動式體驗的形式。
2.1接收式體驗設計設計中以體驗式“養生農業”為特色,體現二十四節氣養生食材的主題,在這個主題中通過視、聽、觸、聞的感官體驗來提升會展的趣味性。
視覺是場館設計的基本要求,主要通過植物與景觀小品的高差關系、虛實關系、空間圍合等方式體現,使游客能夠實現步移景異的效果,如入口處的植物采用先抑后揚的效果,先通過入口標志性景墻及墻后種植的竹子和景觀大樹對游客的視覺進行半遮擋,使游客在規定的路線中逐漸體驗館中沿路的景觀,而不是一覽無余的平鋪直敘式設計。
觸覺、聽覺、嗅覺的設計也十分考究。該展會的展出時間是秋季,因此入口處的菊花花香可以將游客帶入秋的意境之中。在不同的季節區都會設置一些具有特殊味道的植物,以形成季節性的味道辨識。
對于聽覺則充分利用展館景觀特點進行多種聲景設計,在湖邊的“夏生”區域設置蟬鳴,“秋收”區域設置蛙鳴等自然聲。在人工造“樂”方面,利用水池的高差處理設置瀑布,形成自然水聲;在養生堂半圍合空間中邀請演奏者定時彈奏古箏曲,使古樂曲與自然聲并存,自然的蟬鳴、蛙鳴等成為琴聲的伴奏,琴音的存在可以無形中引導游人在交談中做到輕聲細語,從而降低展館噪聲,提升館內文化意境(圖7)。

圖7 “聽覺”系統設計邏輯示意Fig.7 The design logic of “audition” system
2.2主動性互動式體驗設計會展類景觀需要結合會展期間游客客源的構成特點和心理需求進行設計。主動性互動體驗設計可以使游客遠離都市的喧嘩,回歸田園,享受淳樸農家生活的樂趣,體驗鄉村民俗文化的內涵[10]。茶山距離平度市區30 min左右車程,因此,對許多游客而言,感受大自然的氣息與體驗式游玩往往成為參觀的主要目的。養生館設計中在西北角利用館內原有60 cm的場地高差,在場地高處設計了采摘品茶休閑區與農作物種子拼畫游戲區,供游客享受采茶、泡茶、品茶體驗和種子拼畫游戲體驗,既增加了游賞的樂趣,又增加了農業相關的趣味性體驗。
互動性體驗設計的關鍵是要根據參觀者的特點,充分考慮參觀者參與其中的可操作性、互動性、趣味性和知識性[11]。在設計中園區內種植較多珍稀罕見的養生植物,為了幫助游客進行植物認知學習,不同的種植區設計了二維碼識別植物的標識牌,可以幫助游客掃碼了解植物的特性、種植生長特點等農作物知識,實現了在游玩中增長知識的體驗。
在東南側秋收區的養生堂空間設計了定時感受大自然的呼吸體驗。在陽光明媚的晴天,通過負氧離子檢測儀測試,館內豐富的植物使空氣中的負氧離子含量在下午光照較好的情況下達到室外負氧離子含量的10倍左右,同時其溫度、濕度環境也比較舒適,因此在館內開展呼吸運動成為展館設計中的重要體驗內容。養生堂是一個半封閉空間,視野開闊,堂內小環境與堂外大環境緊密相連,因此除了古典樂曲的演奏表演外,還配有瑜伽教練定時指導游客進行深呼吸、肢體運動等感受高濃度負氧離子的體驗活動,參與者可駐留在養生堂內或者堂外館內的休閑空間進行體驗,這一體驗式活動的設計為參觀者留下了很好的養生體驗回憶(圖8)。

圖8 養生堂環境營造Fig.8 The environmental creation of health preservation hall
3.1對會展主題的詮釋動力的引導會展類農業景觀需要有鮮明的亮點成為吸引游客前行的動力,同時又要有足夠的趣味性使得游客在游覽后能夠留下深刻的印象。人們會在會展主題的引導下尋找對主題的可感受、可參與性詮釋,因此展館設計亮點與游客詮釋心理的一致性是會展類景觀設計的關鍵。
在健康食材養生館的設計中,主要是體現在對養生主題的擴大:①豐富的養生植物認知。尤其部分名貴而罕見的養生植物品種的認知,例如設計中占據大面積的鐵皮石斛和野生靈芝成為養生植物的印象元素。②灌輸更多的養生知識。通過摘茶品茶、養生呼吸、掃碼識菜等參與式體驗活動,讓游客在參與的樂趣中實現對會展主題養生的理解和詮釋。
3.2駐足與流動的心理交替引導在參觀路線設計中,較大的會展場館需要針對不同游覽心理及不同體力的游客設計不同的游覽路線,根據游客體力的差異劃分主要活動區域與部分特殊群體活動區域。對于場館面積較小的展館,讓游客按照指定的路線完成整個場館的游覽是設計的關鍵,同時也要兼顧游客的心理體驗,實現一定的區位間隔呈現一個具有視覺沖擊力或者具有互動性的主題元素,實現駐足與行進的合理分布。
健康食材養生館面積相對較小,因此采用單向環形的流動路線,兼顧不同部位的駐足區的節點設計,如飲茶區、養生堂、種子拼畫區等,實現游客心理期待的節奏性呈現。例如,養生堂是一個半圍合的虛空間,且門并非直對路口,這就給游客游覽行進中創造一種若隱若現的心理期待(圖8)。
會展具有周期相對較短的特點,因此在設計中應充分考慮展會結束后的后續發展問題[12]。對于“定期舉辦,位置不變”和“定期舉辦,位置變化”的不同會展而言,后期的使用以及維護有不同側重,前者可以設計更多固定的景觀,如土木類基礎設施,植物的栽培也相對穩定。后者則更多采用可移動的搭建手法,但也要避免“展覽結束,一片空地”的局面。在設計中要充分考慮固定元素與非固定元素所占的面積與空間比重,實現展會結束后可以盡量多地保留原有固定化景觀元素,而且能夠順利實現功能轉換。
健康食材養生館在會展結束后已經順利實現了功能轉換,轉換為國家農業公園的一個展館。設計中的路網、水面、種植區等整體景觀結構在功能轉換后得到了完整保留,沒有出現任何拆建現象。展館中設計的亭、養生堂、入口標志景觀墻等實體性景觀節點都進行了原樣保留,繼續成為新功能的景觀元素,延續了其景觀生命。在植物種植設計時,考慮到后續使用功能的變化,大部分采用盆栽式養生植物,因此便于隨時隨地進行植物更換。部分純景觀性植物,如起到空間分割的竹子、景觀點綴的三葉梅等展會結束后都得到了很好地保留,也轉換為新功能后重要的景觀元素(圖9)。

圖9 后續發展現狀Fig.9 The follow-up developmental status
由此可見,健康食材養生館由于在設計時充分考慮到展會后的后續發展,使得展館的功能轉換在無聲無息中順利完成,沒有造成任何拆建等浪費現象,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理念下的設計思路。
該研究通過對農業會展類景觀的特性分析,明確其特殊性,研究會展類景觀的設計方法。該研究總結出此類景觀的設計思路:設計中應緊緊圍繞會展主題展開設計,融入更多的當地民俗文化及符號;通過多種形式的體驗式設計和心理引導性設計手法,將會展主題、游客需求、景觀文化等方面要求合理地融為一體。期望通過此次研究為農業會展類展館的設計提供一定的設計思路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