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芝露,尹玉良
(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院,北京100048)
農業部于2017年1月發表《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施意見》,該意見闡述了我國供給側改革的具體實施手段。關于我國實行農業供給側改革,主要是由于以下背景:①國內糧價相較國際價格高,競爭力較弱;②糧食產量差距較大;③庫存較多,進口增加,糧食出庫難等情況并現;④糧食收購財政負擔加重。玉米、小麥和大豆作為我國主糧,玉米減產,推進糧改飼,糧食去庫存是當下農業供給側改革的重要任務。自取消玉米臨儲政策后,其產量較上年減少且價格頻頻波動。基于此,筆者研究在農業產品價格趨市場化情況下,玉米、小麥和大豆3種糧食作物之間價格波動的相互影響,并提出相應政策建議,這對于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具有重要意義。
維持糧食價格平穩,促進糧食供需平衡,對構建穩健可靠、運轉高效、調控有力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至關重要。國外學者對糧食價格波動的研究起步較早,如Benavides[1]研究得出影響小麥和玉米價格的原因是匯率以及庫存。近年來,國內也開始研究糧食價格變動。王麗娜[2]對國內外玉米價格的波動態勢和特征進行了描述性分析,運用計量經濟學模型深入細致地分析了國內外玉米市場的長期和短期關系。王淑艷[3]從糧食的政策、商品和金融屬性三方面闡述了影響糧食價格的各因素對糧價波動的影響。肖小勇等[4]基于2002—2012年玉米、大豆、小麥和大米4類糧食代表品種的月度價格數據,建立VEC-GARCH-BEKK模型考察國際糧價對國內糧價的溢出效應。張利庠等[5]采用1998—2011的全國小麥價格數據分析我國小麥價格變動的特點,并對小麥價格周期波動做成因分析。賈娟琪等[6]根據小麥、玉米和稻谷的數據建立VAR 模型,研究我國糧食政策對主糧市場價格波動的影響。王大為等[7]以稻谷為例,運用1991—2014年我國稻谷價格與儲備的相關數據,建立VAR模型分析稻谷價格與儲備變動的關系,研究顯示它們不存在穩定的長期均衡關系,短期內,二者存在相互的沖擊效應,但隨著作用期數的增加沖擊效應逐漸減弱。蔣和平等[8]通過研究糧食庫存與小麥、大米和玉米價格波動的關系,提出合理調節庫存,完善糧食價格機制的建議。
由上可知,大多關于糧食價格的文獻都是研究單類糧食的價格波動情況、波動原因以及與其他糧食作物價格之間的關系等,對不同糧食的價格波動聯動研究較少。筆者通過建立VAR模型,運用脈沖響應函數及方差分解等,研究玉米、小麥和大豆3種糧食價格波動的相互影響。
為使樣本具有代表性,可更好地研究玉米、小麥和大豆價格之間的相關性,選取2004年9月—2015年8月的玉米、小麥和大豆價格,對往年這3種糧食價格做相關性分析。數據來源于布瑞克農產品數據庫,計量分析軟件為Eviews 6.0。
從圖1可看出,玉米、小麥價格波動具有顯著同步性,大豆價格波動相對玉米和小麥價格較大。除2007—2009年外,這3種糧作物價格基本呈現出同上同下趨勢。2004—2015年玉米、小麥和大豆價格分別上漲了60%、49%和7%。玉米和小麥價格波動相對緩和,大豆價格波動相對劇烈。

圖1 玉米、小麥和大豆價格趨勢Fig.1 Corn,wheat and bean price trends
2.1ADF檢驗該研究運用Eviews軟件進行單位根檢驗,對3個變量進行一階差分得到平穩序列(表1)。玉米、小麥、大豆價格序列在1%的臨界值下均服從I(1),具有長期穩定關系。
2.2滯后階數選擇由表2可知,通過LR、FPE、AIC、SC、HQ選擇的模型的滯后期為2,因此建立VAR(2)模型。

表1 變量序列單位根檢驗(ADF)結果
2.3格蘭杰檢驗檢驗結果如表3所示。
(1)滯后1、2、3、4期,玉米都是小麥的格蘭杰原因,因果關系單向,且越來越顯著,這表明小麥價格一直受玉米價格波動的影響;而小麥對玉米的影響表現得不明顯,即玉米價格受小麥價格波動影響較小。

表2 VAR模型滯后階數選擇
(2)滯后1、2、3、4期,大豆都是小麥的格蘭杰原因,因果關系單向,這表明大豆價格波動一直影響小麥價格;而小麥對大豆的影響都表現得不是很明顯,即大豆價格受小麥價格波動影響較小。
(3)滯后2期,大豆是玉米的格蘭杰原因,但是由于1、3、4期大豆對玉米的影響不顯著,因此不能判斷大豆價格波動是否影響玉米價格。而玉米對大豆的影響在短期內顯著,長期不明顯。
(4)綜合以上分析可以發現,玉米和大豆對小麥價格的波動存在一定影響。玉米在短期內對大豆價格影響較大,但長期并不明顯,這主要因為我國大豆主要依賴進口,玉米的替代效應降低,作用弱化。同時Granger檢驗結果顯示,玉米價格無論短期或長期都會影響小麥價格波動,可能由于我國小麥種植結構單一,其與玉米在生產消費結構上相似。因此,小麥價格波動對玉米價格依賴很強。

表3 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結果
2.4脈沖響應函數脈沖響應函數描述了某個變量隨機誤差項的沖擊對其他變量的當期和以后各期的影響。在VAR 模型中,通過脈沖響應函數,可以分析糧食價格之間的關系。該研究用脈沖響應函數,分析玉米、大豆、小麥價格之間的短期動態關系。期間為1~10。
以玉米為例,分析玉米與大豆、小麥之間的價格影響關系,結果見圖2。通過該脈沖響應圖譜可以看出,圖2a中玉米對小麥價格一直是顯著影響,且單向影響影響較大,在滯后2期的時候影響達到最大,往后逐漸影響下降。圖2c中玉米價格正向促進大豆的價格,且影響顯著。

圖2 玉米與大豆、小麥之間的價格影響路徑Fig.2 Price impact path between corn and wheat,bean
2.5方差分解為了分析影響內生變量結構沖擊的貢獻度,評價不同沖擊的重要性,該研究運用Eviews 6.0對各變量方差分解,結果見表4~6。

表4 玉米價格方差分解結果

表5 小麥價格方差分解結果
2.5.1對玉米的方差分解。當滯后1期時各糧價對玉米價格沖擊很小,但當滯后期增加時,各糧價對玉米價格的沖擊持續增強。而且在這當中,大豆對玉米價格的沖擊隨著時間推進逐漸加強,并在第6期平穩于10%的水平,而小麥價格對玉米價格的影響則較弱。

表6 大豆價格方差分解結果
2.5.2對小麥的方差分解。從表5可以看出,玉米價格對其沖擊較平穩,隨著時間推移稍稍增加,這與前文分析一致。
2.5.3對大豆的方差分解。玉米價格對大豆的沖擊很強,在滯后第1期時其影響已較大,且隨著時間推進逐步增強。
3.1結論該研究建立VAR(2)模型,研究玉米、小麥和大豆價格波動的相關性,得到以下結論。
(1)各糧食價格之間存在明顯的格蘭杰因果關系。短期內,大豆價格波動受玉米價格影響,但小麥價格一直受到玉米價格的持續影響。
(2)各糧食價格之間具有顯著相關性。短期內,大豆價格受玉米價格影響大,但滯后期增加則效應弱化;玉米價格對小麥價格波動存在長期的正向效應。但是反過來,玉米價格受大豆價格的輕微正向影響,而小麥價格對玉米影響則無。
(3)各糧食價格對他種糧價貢獻度不同。玉米價格受大豆和玉米自身的貢獻度大;玉米價格對小麥和大豆價格波動的貢獻度均較大。
3.2建議針對上述結論,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設立玉米庫存警戒線。玉米去庫存一直是農業供給側改革的重要任務,但若一味只顧去庫存,基于玉米、小麥以及大豆間的復雜關系,將會影響其他糧食作物的供需及價格。應設立玉米去庫存警戒線,建立長期調整機制,科學且適度地調控。
(2)優化我國各糧食作物種植結構。注意結構比例變化對糧食供需及價格的影響,利用各區域耕地、環境以及市場需求條件,適度增減糧食作物種植種類及數量。
(3)增加市場監控作用。分析可知,玉米價格在糧食作物價格中地位重要,維持其價格穩定對糧作物供需及價格穩定存在重要作用。因此,要完善玉米期貨市場機制,增強市場監控能力,調控糧食價格,維持糧食供需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