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敏 江漢大學人文學院播音與主持藝術系
本曲詞前小序有云:“丙午之冬,發沔口,丁未正月二日,道金陵,北望淮楚,風日清淑,小舟掛席,容與波上。”[1]詞序中所說丁未,指的是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白石于上年冬自漢陽隨蕭德藻乘船東下赴湖州,此年正月初一抵金陵,泊舟江上。當夜有感而作《踏莎行》(燕燕輕盈)詞,次日又寫了這首《杏花天影》。此詞句律系依舊調作新腔,與原詞牌《杏花天》的區別在于:一是多出“待去”、“日暮”兩個短句;二是詞的字數雖一樣,但結構卻不一樣;三是在音樂和詞的結構上,《杏花天影》在《杏花天》的基礎上采取了“影”的手法,故名曰《杏花天影》。這是一首思念舊日情人的情詞,講述的是白石年輕時在合肥與兩位歌女(姊妹二人)有過的一段艷情故事,后來“相去萬余里,各在天一涯”。收集整理白石詞中大量存在的記夢詞、詠物詞等與“合肥情事”有關的詞作來看,白石與舊日情人雖佳期難會,前緣不再,但他在舊日情人的纏綿悱惻之情與刻骨的相思之念是終其一生的。
《樂記》曰:“凡音之起,由人心也。”而《杏花天影》整首歌曲中都彌漫著一種緬懷故土、傍徨凄苦的情緒。姜夔所處時代為南宋,當時,宋室南渡,偏安于杭州,詩人北上,經過金陵,望景興嘆,整首詞都折射出詞人對國家命運的關懷與憂慮之情。作者在詞中巧妙的使用了桃葉、春風、芳草、潮水等淋漓盡致地宣泄著個人的悲思,仿佛看到姜夔的內心情懷。演唱時,要正確把握整首詞的情感基調,分析詞人的音樂運用手法。
這首詞懷念合肥情侶,全詞五十八個字,筆意縱橫,繁音促節,回環往復,曲折多變,令人一唱三嘆。
上闋的前三句描述的當地實有之物,歌詠的當地曾有之事。“綠絲低拂鴛鴦浦”,而“綠絲”,并非指眼中之柳,而是心中之柳。作者途徑江南,因青青柳眼而想到垂垂綠絲,而念及巷陌多種柳的合肥,引起懷人之思。“又將愁眼與春風”一句與起句的“綠絲”相呼應。愁人所見的柳眼,自然也成為“愁眼”;春風乍到,柳眼欲綻還閉,恍似含愁,作者借用了“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2]的一種移情作用。下闋過片“金陵路”又一句提頓。詞人北望淮楚,心系伊人,想象在秦淮佳麗的妙舞清歌,想象中,“金陵路”遂幻化為合肥楊柳依依的巷陌,眼前的“鶯吟燕舞”也幻化為他魂牽夢縈的往日情人,然回首處已是前緣不再,舊俗難逢了。
宋代人編寫詞集,只把詞分為了兩類:長的詞叫慢、較短小的詞叫令。清代的毛先舒研究認為:“五十八字以內的為小令,五十九至九十的叫中調,九十一字以上的為長調。”[3],這也成為了后人界定小令的一種普遍方法,而《杏花天影》全曲58字,且根據“慢,令,引,近”四種詞調式中關于令的解釋為:每片的4拍為小令,故此曲為小令。小令詞顧名思義,就是短小精悍,其特征為“短歌悅耳,無至人厭”,它除了有艷麗婉約的詞風,且注重清新疏淡,音韻醇雅。所以,我們在演唱詞調歌曲之前應首先誦讀詞調內容,除按照作者的標點進行大斷句,且根據詞調的節奏、旋律及表達情緒找斷句、找重讀及關鍵詞,分析其語讀特點進行“三找”。
《唱論》中有云:“凡一曲中,各有其聲:變聲、敦聲、杌聲、涯聲,困聲,三過聲。”此處的“各有其聲”,是指歌唱一支曲子,要根據曲情曲意,再確定用何種聲調來表達,同時聲調的轉變,或自高而下,或由高轉低,或旁行斜出,或橫起直落,字音雖較固定,但出字后,聲可有所變化。根據趙曼初《姜夔詞調聲辭配合關系淺說》中所總結的姜夔詞調音樂的特點:“平聲多配合升降音程、連降音程高唱,上聲多配合降升音程低唱,去聲多配合降升音程、連聲音程重唱。”可見,姜夔的創作是依作品的字調配樂,以音樂旋律來就字聲,以保證字調的準確。因此,拿到作品后,要首先不斷的反復誦讀歌詞,結合歌曲本身寫作的語音特點,讀準詞的字音、語調,演唱時用誦讀時的發音技巧,使語句連貫,喉頭放松,旋律感拉長,這樣才能更好的演繹作者寫作之意圖,使聽者更清晰的收到傳輸信號。
清代李漁主張“調熟字音”,即審明一字之“出口”與“收音”,使每個字的字頭、字腹、字尾都能清晰可辨。元代芝菴的《唱論》中也曾提到:凡歌一句,聲韻有一聲平、一聲背、一聲圓。“聲韻”指的是“出聲落韻”,“出聲”有“開口”、“齊齒”、“撮口”、“合口”之分,“落韻”有“清”、“濁”、“高”、“下”之分。在詞調歌曲的演唱過程中,要注意每一個字的發音全過程,字頭的演唱要迅速,發音準確清晰,講究“噴口”;字腹的拖音要保持母音發音的準確性;字尾的發音要講究“規律”。

表1
在歌唱時,字頭(聲母)發音作用很大,占的時值極短,幾乎一帶而過,演唱者必須做到字頭著力部位準確,發音無誤。《樂府傳聲》中將發聲歸為五個部位:喉、舌、齒、牙、唇(從內到外),這五個部位也是阻擋體內呼出的氣息,并與氣流產生摩擦的部位。《杏花天影》中各字的發聲部位如表1:
1.聲母
所謂聲母,是指使用在韻母前面的輔音,跟韻母一起構成一個完整的音節。在漢語的二十三個聲母中,除了“l、n、m、r”需發聲,且聲帶要產生震動,其他聲母均是不需要發聲的,只是起到一個阻氣的作用。《杏花天影》中需在發聲中注意聲母發聲的字有:綠、蘭、橈、陵、路、人、日、暮,其他聲母:“b”、“p”、“f”、“z”、“c”、“s”、“d”、“t”、“zh”、“ch”、“sh”、“j”、“q”、“x”、“g”、“k”、“h”、“ng”則不需發聲。
2.零聲母
所謂零聲母音節就是指那些沒有聲母,只有韻母構成的音節,如“愛”、“奧”、“安”、“額”,現代漢語中規定i、u、ü開頭的音節書寫時要用y或w,所以在《杏花天影》中出現了“鴛鴦(yuan yang)、葉 (ye)、又 (you)、與 (yu)、倚(yi)、鶯吟燕舞(ying yin yan wu)、移(yi)”等零聲母字,故在咬字過程中要強調字頭元音。
字腹(韻母)是字發音的主體部分,占的時值最長,按開頭元音發音口形可分為開口呼、齊齒呼、合口呼、撮口呼,簡稱“四呼”,主要是針對行腔時的口型和唇型的變化而言,著力點分別在喉、齒、唇、滿口,這樣才能保證發出的聲音清晰、響亮、圓潤。根據漢語普通話發音,韻母共分以下幾類:
1.單韻母,有十個:a、o、e、ê、i、u、ü、-i(前)、-i (后)、er。《杏花天影》中單韻母字有“絲”(si)、“低”(di)、“拂”(fu)、“浦”(pu)、“葉”(ye)等,演唱單韻母發音的特點是自始至終口形不變,舌位不移動。
2.復韻母
(1)9個二合元音(二合元音分前響復韻母、后響復韻母兩類):ai、ei、ao、ou、ia、ie、ua、uo、üe, 其 中 ai、ei、ao、ou 的發音是前一個母音相對于后一個母音,聲音較響亮、色彩較明朗,發揮了主要的音響共鳴,稱之為前響復韻母,如《杏 花 天 影 》 中 的“桃(tao)”、“又(you)”、“愁 (chou)”、“待 (dai)” 等;ia、ie、ua、uo、üe的發音是后一個韻母較為響亮,在歌唱時起主要的共鳴作用的也是后一個韻母,《杏花天影》中未出現后響復韻母的字。
(2)4個三合元音:iao、iou、uai、uei(三合元音是中響復韻母),在發音時形成了發音口型中間大兩頭小的口腔形態,同時在發音的音量上也是中間前,兩頭弱,歌唱時發揮主要音響共鳴作用的也是中間的母音,兩頭的母音也只是一帶而過。在《杏花天影》中未出現三合元音復韻母。
3.前鼻韻母,有四個:an en in un ün。在《杏花天影》中出現的前鼻韻母有“吟(yin)”、“燕(yan)”等,發音前,口型較閉、即開口度小。
4.后鼻韻母,有四個:ang eng ing ong。在《杏花天影》中出現的后鼻韻母有“想(xiang)”、“陵(ling)”,特點是都是以舌根濁鼻音-ng作為韻尾,演唱時要注意歸韻。
字尾是指字的結尾部分。單韻母的字沒有字尾,不需要收音,只要保證元音發音完整不走形。
復韻母的字,應很好地注意收音。如:收ai,ei,uai,uei的韻尾時,應收i音,嘴角微向兩邊咧開。收ao,ou,iao,iou的韻尾時,應收u音,雙唇應向前微撮。收n為字尾的音時,軟腭下降,舌尖抵上齒齦,阻住口腔通路,放氣穿鼻而過,收向前的n音。收ng為字尾的音時,軟腭下降,舌根上升貼住軟腭,阻住口腔通路,使氣流穿鼻而過。例如《杏花天影》中“想”(xiang)字的字頭是“x”、字腹“a”、字尾是“ng”,根據“ang”行腔時聲音要圓潤、曲折、有曲折變化,最后收音在”ng”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