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雪影
摘 要:交往是少年兒童的基本需要。案例中的女孩由于長期缺乏父母親的陪伴以及同伴交往的經驗,形成了孤僻的性格。針對她的情況,文章作者采用縮短心理距離、行為指導法以及學校家庭教育相統一等方法幫助孩子驅走孤獨。
關鍵詞:孤獨;女孩;人際交往;親情
中圖分類號:B844.2 ? ?文獻標識碼:A
周婷(化名),獨生女,12歲,五年級學生。
周婷,一個白白凈凈的女孩,再加上那么多漂亮衣服的修飾,讓初次見到她的人都會喜歡上她。我作為她的老師也一樣。可是當跟她接觸了一個星期以后,發現周婷學習成績還可以,不過上課總是走神,受批評后反應淡漠,有時甚至充耳不聞。在生活中,她也顯得孤僻,不合群,對周圍的事物不感興趣。其他同學也不愿意主動與其接觸。她的這些行為使我非常詫異,于是,我到她以前的班主任林老師那了解情況,林老師卻說:“你別理她,她就是一個這么‘孤獨的人。”
(1)親情需要的缺失。周婷是獨生子女,沒有兄弟姐妹。長期由奶奶照顧,這樣,她在家中就缺少同齡玩伴。家庭中,經常發生的是年長者與孩子的交往,是一種豎向的關系,缺乏橫向的同輩人之間的交往。加之她父母常常忙于工作無暇陪伴孩子,她在家的大部分時間都是獨自度過的,自然容易感到孤獨。
(2)友情需要的缺失。“為了學習,你平時少和朋友們來往,不要學壞……”這是她媽媽跟她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家長的過度干預對周婷的人際交往產生了很大影響。她由于缺乏玩伴,經常一個人在家上網、看電視,也沒有固定的人際交往圈子。這意味著她游離于固定的活動圈之外,對于任何群體而言都扮演著可有可無的角色。友情的長期缺失,使她覺得自己很無聊,有一種孤獨感。
(1)認真傾聽,縮短心理距離。長期的孤獨情緒,使得周婷對周圍的人產生抗拒,所以,要對她進行孤獨情緒的疏導,首先要建立良好的關系。這是整個疏導過程的開始也是輔導成功的關鍵。于是,在開學后的兩個月里,我經常找她談心。以朋友的身份、耐心的態度去認真傾聽她的訴說。在每一次的傾聽過程中,我盡量少去打斷她的話,對她所說的話給予充分的理解和信任,通過聊天的方式促進周婷心靈孤獨的宣泄。慢慢地,我發現她的話語越來越多了。
(2)發揮長處,儲蓄成功。在平時的教學中,我仔細觀察,在她的心靈中找到閃光點,并使之發揚光大。她不是喜歡畫畫嗎?于是,為了強化其長處,我讓她負責班級墻報的美術工作。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人的基本需要分五個層次,其中自我實現的需要是最高層次的需要。
(3)用行為指導法,幫助周婷逐步擺脫孤獨情緒:第一,引導周婷正確認識自己。對周婷而言,她出現孤獨情緒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空虛而無所事事。在輔導過程中,我進行積極的暗示,讓她明白井井有條地安排自己的學習、生活和交友等活動可以消除她的孤獨情緒。于是我在談話的基礎上,經常帶著她去校園里逛逛,熟悉同學們活動的環境,使周圍的一切從感覺上的遙遠與陌生變得熟悉與親近,產生與人交往的興趣。
第二,引導周婷積極尋找玩伴,增強交往信念。我在尊重、關心她的基礎上,還經常引導同學們用自己的愛心、耐心與真誠給予周婷真實的肯定、贊賞、鼓勵,努力把她吸引到有趣的課堂、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以及與同伴的交往中來,引導她敞開心扉,減少孤獨感,增強交往的信念。可喜的是沒有出現同學排斥她的現象,特別是她的同桌,熱情主動,經常帶領她與其他同學交往,在她同桌的幫助和鼓勵下,她終于主動參加班級里的活動了。
周婷,有良好的家境,但她卻有一顆孤獨的心。經過我這一年的輔導之后,周婷已經開始融入集體中。這個案例讓我感受很深。只有當孩子有了自己真正的朋友,有了自己的交往圈子,他們才會對生活經歷有更豐富的體會,才會有交往的快樂,也才能有相對于成人的獨立性。孩子間的交往,最利于鼓舞孩子真正地交流思想和進行討論。
[1]謝維興.小學生孤獨感:原因與對策[J].福建教育(小學版),2007(11).
[2]吳增強.現代學校心理輔導[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