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秀娟
一、群眾文化創作的基本內涵
(一)群眾文化創作的基本原則
群眾藝術反映了群眾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極具寫實性和藝術性。它不需要高雅的格調,但需要作品的純真情感。因此,在群文創作的過程中,我們需要遵循貼近群眾生活的原則。為了激發創作靈感,創作前應該積極組織群眾生活中的各種活動,對群眾生活的各個方面進行觀察研究,發現其亮點,作品才可能更加自然、真摯,而且受眾更容易接受,從而產生共鳴。
(二)群眾文化創作的特點
群眾文化創作需要具備以下特點:(1)娛樂性。群眾文藝作品的受眾通常是基層群眾,這一群體更關心的是熱點話題現象或令人愉快的現象。因此,群體寫作需要具有豐富的生活素材和娛樂特征。(2)指導教育性。群眾作品的主要作用是提高人們的思想覺悟和精神文明素質,激勵和教育人民群眾。因此,它需要教育指導。(3)傳承性。大眾文化來自基層,是許多優秀的民間藝術的精華。它的功能之一就是繼承和繼承民間藝術,換言之,它具有傳承的特點。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文化多樣性潮流的推動,文化創作呈現出空前繁榮的局面,新時代的大眾文化的創作呈現出以下新的特點:(1)文藝創作參與者猛增,群眾文藝創作的主體從以前的“文化專干”變成群眾普遍參與。(2)群眾文化創作場地靈活性,群眾文化創作領域由過去專門的“文化場館”發展為“遍地開花”。在物質相對匱乏的時代,公共文化創作作為一種小眾活動,更集中于政府文化場所。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社區、廣場、劇院、圖書館,甚至農家書屋,已經成為無處不在的創作場所。(3)群眾文藝創作的內容和形式由過去的專業性變得更加豐富多彩。(4)群眾文化創作的展示平臺新型性。在互聯網+的時代大背景下,群眾文化創作以過去的群眾文藝匯演、會展和報紙雜志等傳統媒體為主,轉變為現在以互聯網文學網站、微信公眾平臺、個人文學博客、QQ空間等新型傳播媒介為主。
二、我國群眾文化創作之現狀
目前,全國各地掀起了開展群眾文化工作的熱潮,以音樂與舞蹈為主的群眾藝術形式影響最為普遍。隨著群眾文化事業的不斷繁榮,文化活動的演出規模也越來越大,給群眾文化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群眾文化創作面臨不小的挑戰。
(一)阻礙創作的主要問題
第一,審美角度不同。我國人口眾多,各地區文化差異巨大,由于每個人的教育、年齡層次不同,表現出來的審美層次也存在差異。以音樂為例,年輕一族所偏愛的搖滾樂、“喊麥”,讓有些年長的群眾無法接受。經典老歌迎合年長群眾的創作風格,但無法滿足部分年輕人的審美追求。
第二,缺乏專業人才。我國的群眾文化創作處于民間白發創作的狀態,這就給搞好群眾文化的創作工作帶來很多的限制,難以統一協調、管理和篩選。不具備專業知識的創作往往連比較正規的作品都談不上,也就難以在社會上引起大的影響。因為群眾文化創作隊伍的非專業性,很難保證所有的作品質量。特別是基層群眾團體想要順利完成編排、創作、演出等程序,必須依靠專業人員的幫助來完成,專業人士對普通創作者加以輔導,才能把群眾融入到情境之中,帶動積極性,從而創作出更具質量與審美性的作品。但目前專業指導人員的匱乏使得普通群眾完成不了任務。
第三,設施和資金投入缺少。一部杰出的作品不但需要專業人員的輔助,還需合格乃至高檔的器材來助力表演所需達到的目標,薩克斯、小提琴、嗩吶等一些器材在普通的群眾場所中并不多見,音準問題得不到保障,群眾文化創作就會受到限制;另一方面,政府對群眾文化的開展投入沒有形成制度,群眾在開展文化創作時沒有固定資金,單靠政府或社會臨時性撥付和贊助可謂是杯水車薪,難以為繼。
第四,創作方式缺乏創新。群眾了解的文化和藝術知識有限,以致視野狹窄,不能夠用長遠的眼光和更加白由的靈感創作。要想更好地完善我國的群眾文化創作,就需要讓創作者能夠有更多的平臺進行創作,給他們提供盡量多的條件。
第五,發表難和出版難。作品出版發表困難,有些創作者無力承擔出版費用,缺乏展示的平臺,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創作者的積極性。
(二)新時期群眾文化建設的意義
在新的形勢下,群眾文化創作對于促進我國文化建設來說,具有不可忽視的積極作用。
(一)有利于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加強群眾文化創作能夠使我國文化中的精華得以發揮,進而促使我國的經濟進步。必須在群眾文化創作工作中融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內容,提高對群眾文化創作的重視程度,從而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建設。
(二)有利于為群眾提供更多的精神食糧。群眾文化的創作就是在創造人們精神的食糧。不同地區的群眾文化創作存在著差異性,但是它們都是通過開展文化活動來放松身心,還可以提高精神涵養,促進審美;群眾文化中滲透著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所以在其活動開展過程中可以提高群眾的道德水平來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好的群眾文化作品在社會教育、科學教育等方面起到積極推廣的作用。
(三)有利于消除群眾的心理矛盾。當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在不斷地加快,經濟水平也在穩步提高,這種情況下,社會矛盾復雜多樣,由此引發一系列社會問題。群眾文化創作能夠提高群眾的文化素質,將文化工作滲透到群眾生活的方方面面,進而消除群眾的心理矛盾。
三、我國群眾文化創作之發展策略
群眾文化創作是一項具有挑戰的任務,群文工作者應該積極探尋我國群眾文化創作發展的新路徑。
(一)堅持“三貼近”是群眾文化創作的靈魂
群眾文化本質就是群眾寫群眾,群眾演群眾,它不需要用高深的技巧來表現,而是要用純樸、真摯的情感來表現,這樣才能讓觀眾喜愛,表現得生動、活潑、自然。可喜的是,在“三貼近”的指導下,有越來越多的群眾文藝工作者逐漸把目光下移,更加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將群眾文化創作的視角投向基層群眾,寫出了很多好作品,不少作家還把創作視點進一步延伸到困難群體,用文學作品反映他們的心聲。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為人民創作,為時代立言,是群文創作者創作出無愧于時代優秀作品的必由之路。
(二)隊伍建設是群眾文化創作的基礎
人才是社會發展最重要的條件,在經濟社會中發揮著基礎性、戰略性和決定性作用。建設群文創作的隊伍,培養群文創作人才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具體要從以下幾方面發力:一是維持現有的群文創作隊伍。要增加對群文創作人才的照顧和關愛,幫助他們解決在生活上遇到的困難和創作上碰到的問題,發揮群文創作的向心力作用。二是要加強培訓工作,組織開展各類活動。組織活動的開展和培訓工作的進行是提高群眾文化創作的重要保證。三是為了避免文化工作人才流失,要盡可能地提高文化工作人員的待遇,改善其工作環境。四是不斷“開源”擴充人員,注入新動力。可以利用多種方式壯大群文創作隊伍,如獨立培養人才、與其他單位進行交流、引進人員等,優化人員機構,業務人員也需要充分發揮其主力作用,提升隊伍的整體創作能力。五是充分利用文藝資源,引導各文藝家協會發揮作用。將各類文藝資源進行有效整合、挖掘成立各類專業性協會,將各領域文化人才吸納進來。六是發揮優勢,使才盡其用。很多已經退休或者退居二線的老藝術工作人才具有較豐富的創作經驗,可以利用該類人員對創作隊伍進行培訓及輔導,加強交流,傳授心得,不僅能夠學習到寶貴的創作知識,也能夠領略到老一輩藝術工作者的藝術態度及價值觀。
(三)良好的文化氛圍是群眾文化創作的源泉
群眾文化創作面向的是基層和百姓,所以,群文創作要堅持與群眾文化的需求相適應。用大眾的眼光和反響作為衡量群眾文化作品好壞的重要標準,要規定在每一次群眾文化活動中,最新創作出的作品占到節目總量的一定比例,著力減少群眾文化活動中“啃老本”的現象。加大對群眾文化作品的審查,保證文化作品內容積極、具有文藝價值。文化作品創作要向文化產業發展,形成良性循環,支持在群眾中有影響的創作者將自己的作品轉化為文化產品,不僅擴大了影響,而且可獲得經濟效益。
(四)資金籌集是群眾文化創作的有力保障
資金是開展群眾文化創作的基礎,有了資金保障群眾文化創作才會得以開展。資金籌集的具體途徑有:一是政府的資金支持,地方政府應該把群文創作的經費列入本地區財政預算。二是獲取社會資源的支持。群文創作要端正姿態,使群文創作走進社會,走進企業廠礦,獲得社會各界的支持。三是群文創作要抓住市場化機遇,走文化作品市場化道路。要鼓勵群文創作者創作出面向群眾、符合市場需求的文藝力作,打進市場,在發展文化產業中獲取一席之地。
(五)機制創新是群眾文化創作的活力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迅速發展,現有群眾文化創作機制不適應出現的新情況。所以必須通過深入研究、學習和大膽創新,及時轉變群文創作方式,方能引導群文創作,促進我國文化發展。機制創新是群文創作的源頭活水,其良好的設計和執行能帶動群文創作的發展。
(六)多元化活動是群文創作的本質要求
為了滿足群眾對精神文化的需求,應該開展形式多樣的群眾文化活動促進群眾文化創作:第一,把握好開展群眾文化活動基本要求,即堅持宣傳愛黨愛國,文明和諧的社會風范,保證文化活動內容的健康積極,挖掘各民族傳統文化精髓,帶動更多的群眾投入文化的創作和其他活動當中來。第二,在活動開展過程中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尊重個性。發揮各民族各地區的文化優越性,將民族文化中傳統和現代的元素糅合,根據不同地域的實際情況開展文化活動。第三,廣泛開展各類文化活動,開展不同年齡段之間的各種活動,開展社區、廠礦企業、學校內部活動,進行有針對性的文化繼承和發展,以此來不斷提高群眾文化創作水準,促使群眾文化創作發展進步。
參考文獻:
[1]唐桓臻.守望鄉村文化[M].
[2]鄭永富,群眾文化學[M].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3.
[3]曹飛燕,孔祥波,淺談基層群眾文化發展現狀與優化途徑[J]中國校外教育,2013(3),
[4]曹廷華.論群眾文化與城市形象[J].探索,1998(4).
[5]朱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群眾文化工作[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0(03).
[6]郭利珍.淺談基層群文創作的可持續發展[J]大眾文藝,2010(14):91.
[7]鄒志生,鄒慕晨.對文藝創作偏離文化建設主旋律現象的分析[J]理論月刊,2010(03):12.
[8]李雪來.淺談新形勢下的群眾文藝創作[J]青年文學家,2011(0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