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銀行系信托規模承壓
背靠銀行“大樹”,銀行系信托公司經營水平普遍位居行業前列。信托公司在銀行間市場披露的數據顯示,2017年建設銀行旗下的建信信托實現營收33.25億元,在披露了未經審計財務數據的62家信托公司中排名第6;實現凈利潤18.52億元,排名第7。兩項數據在四家銀行系信托中均位居第一位。
據初步統計,建信信托、興業信托、上海信托、交銀國信這四家公司的營收和凈利潤排名整體上升。不過,在監管機構“壓通道、降杠桿”的監管大背景下,銀行系信托因其銀信合作業務普遍占比較高,今年將面臨更大的發展壓力。
青島銀行不良率4連升
已經在H股上市的青島銀行,急切地想要“補血”殺回A股,然而1月9日證監會公布的“青島銀行首次公開發行股票申請文件的反饋意見”涵蓋了58個問題,包括核查信托持股,不良資產處置,不良率上升以及對盈利能力的影響等諸多問題,而近期“12審過2”的超低過會率,也會成為這個渾身是“傷”的城商行過會的桎梏之一。
相比2016年,2017開始的銀行強監管讓所有銀行都體會到了“寒冬”。452張罰單,涉及1977家機構,罰沒金額近30億元,同2016年相比,處罰機構數量增長了近3倍,罰役金額更是增長近10倍。
2017年3月,履新的銀監會主席郭樹清首次亮相就宣布了強監管的信號,而2017年IPO的增速卻沒有給銀行業帶來多少好消息,16家銀行排隊A股IPO,一年以來僅有成都銀行一家成功過會。這些消息對正在忙著A股IPO的青島銀行來說,可以說是雪上加霜,這邊忙著應付證監會的反饋意見,那邊還要保證日常的業績不出現問題,然而這對一家山東的城商行來說已經有些力不從心。不良率4連升,連帶著撥備率也已經瀕臨紅線,青島銀行還能成為山東地區第一家在A股上市的銀行股嗎?
海航成金融機構“敏感詞”
近日,海航成了金融機構的“敏感詞”。
面對外界的諸多疑問,海航近期是否為一年期融資支付高額利息,海航近期是否頻繁出售資產補充流動性,海航旗下上市公司集中停牌是否因為資金流緊張,海航運營總裁兼人力資源總監高建表示,近期集團下屬各參控股上市公司停牌,與集團流動性問題無關;海航的融資成本并不算高;海航也并未頻頻出售資產,即便有出售部分資產計劃,也是取決于海航業務的發展節奏和需要,有買有賣都是企業調整資產結構的正常行為。
一名接近海航的相關人士也表示雖然海航目前也在做一些資產處置,但是,海航資產變現處理得慢,又遇上美國縮表和國內降杠桿的大環境;但是內部看來問題并不大,目前運營正常。或許海航的癥結如北京某券商人士分析的那樣,很多資產的收益率已經不能覆蓋其所投入的資金成本,如何提升資產的盈利水平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