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萍

3月13日,國務院機構改革報告顯示,銀監會和保監會合并了,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正式登上歷史舞臺。與此同時,將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和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擬訂銀行業、保險業重要法律法規草案和審慎監管基本制度的職責劃人中國人民銀行。合并后的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屬于國務院直屬事業單位。
這意味著,成立15年的銀監會和近20年的保監會的發展歷程就此終結。對此,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金融協創中心研究員李虹含表示,銀行保險業監督管理委員會說明了從分業監管到功能監管的變化。
回首往昔轉眼二十年
2003年4月2日,那一天春光四溢,百花爭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會議討論并原則通過了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三定”(定職責、定機構、定編制)規定。26天后,2003年4月28日,中國銀監會掛牌成立,正式履行由原中國人民銀行履行的銀行業監管職責,這是中國銀行業監管體制改革的重大舉措,也是中國金融分業監管體制最終形成的標志。
與銀監會相比,保監會的歷史更加悠久。1998年的秋末冬初,11月18日,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簡稱中國保監會)成立,由原中國人保一把手馬永偉出任首任主席。根據國務院授權履行行政管理職能,依照法律、法規統一監督管理全國保險市場,維護保險業的合法、穩健運行,當時是國務院直屬單位。
直到2003年3月之后,保監會升級為國務院直屬正部級事業單位,獲得了與中國銀監會和中國證監會同樣的地位。保監會向國務院提出的修改主要職責、調整內設機構、增加人員編制的新“三定”方案也獲得國務院批準。
2002年10月10日,國務院決定吳定富擔任中國保監會主席,馬永偉退休。吳定富在1998年11月至2001年1月,擔任過保監會副主席、黨委副書記(副部長級),對于中國保險業發展有其獨到見解。吳定富執掌保監會九年期間,國內保險業發展了巨大變化。在他執掌保監會得期間,通過了《保險法》修訂,并不斷拓寬保險資金投資渠道。
2011年10月,擔任保監會主席一職9年后,吳定富退位,原農行董事長項俊波接任。2012年4月,中國正式啟動了第二代償付能力監管制度體系的建設工作。2013年5月,《中國第二代償付能力監管制度體系整體框架》正式發布,標志著“償二代”的頂層設計基本完成。
從亂象叢生到強監管
保險業從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后的對外開放,到《關于保險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即“國十條”的出臺,再到項俊波的落馬;銀行業的亂象頻出和“套路”橫行,直到監管重拳層層加碼、“三三四專項治理”。回首過去,數不盡的過往,歷歷在目。
尤其保險業,在經過持續多年地快速發展后,亂象漸漸叢生,虛假出資、治理失效、資金亂用、業務亂做、誤導銷售等諸多問題層出不窮。當然,不容忽視地便是項俊波的落馬給業內帶來的影響。
直到證監會主席劉士余痛批民營控股的保險系是“土豪、妖精、害人精”后,2016年末,保監會提出“保險業姓保、保監會姓監”。
2016年末一場僑興私募債違約引發五方糾紛,僑興集團、粵股交、招財寶、浙商財險、廣發行惠州分行均陷入其中。而事件的核心,也逐漸演變成浙商財險與惠州分行的“真假保函”之爭。浙商財險高額賠付導致償付能力下降,2017年Q1綜合償付能力159.93%,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只有97.88%,處在信用保險最低標準邊緣。
2017年4月9日,項俊波接受組織審查。隨后,保監會印發34號文,布置了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保險監管的主要任務,核心是“強監管、補短板、堵漏洞、防風險,提升服務實體能力水平”。
分業監管到功能監管的重要一環
經過20年的“摸爬滾打”,保監會和銀監會合并了,這對業內來說,是喜還是憂?
對此,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金融協創中心研究員李虹含表示,銀行保險業監督管理委員會說明了從分業監管到功能監管的變化。
功能監管是治本之策,一方面功能監管能夠消除金融創新帶來的“監管真空”,另一方面又能減少監管標準不統一導致的“監管套利”。功能監管是按照經營業務的性質來劃分監管對象的金融監管模式。
消除監管套利,進一步加強監管部門間的溝通協調,推動同一類業務不同行業資本監管標準的協調一致,促進市場公平競爭,防范監管套利,主要是消除規避監管指標套利和規避監管政策違規套利兩類。
微信公號“財經韜略”報道稱,銀監會、保監會、證監會分立,是中國金融“分業經營時代”的產物。如今的金融業,早已經進入了“混業經營”、“跨行業經營”的時代,全牌照的金融控股集團不斷涌現。所以,成立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強化央行宏觀審慎監督的職能,合并銀監會保監會,成立地方金融監管局,都是為了適應這個新時代。
銀保雖然落幕,但并未結束。合并意味著新征程的開始,祝福銀行業和保險業,砥礪共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