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會師
外管局近期通報了24例外匯違規典型案件,最高罰款額1105萬元。對外匯市場不甚熟悉的朋友詢問,全中國的企業千千萬,每年不知有多少筆交易發生,外管局如何排查這些違規案件?
資本管制是相當有效的
其實這個問題涉及到國際金融領域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在經常項目開放的情況下,資本管制是否有效?”
在筆者讀書的時候,教科書中的答案是“無效”,但筆者在工作中卻切身感覺到資本管制并非無效,甚至可以說是相當有效的。外管局近期公布的24個案例也說明繞過相關法規進行結售匯操作難度不小。這24個案例中,最大的涉案金額4652萬美元,最小的134萬美元,涉案主體既有公司也有個人,違規領域涉及虛假轉口貿易、虛假出口、虛構資金用途、違規辦理內保外貸、分拆購匯、利用地下錢莊轉移資產等。
上述案例可謂參與主體眾多、涉案領域廣泛、涉案金額參差不齊。其實這已經不是外管局第一次公布類似案例了,實際工作中被查處的案件遠遠不止于公布的這些。不少朋友很疑惑,外管局哪來的火眼金睛,能夠從每年數以萬億美元計的結售匯交易中,把這些或大或小的違規案例甄別出來?
其實在當前的技術水平下,真的不是很難。
任何進行違規外匯交易的主體都很難避免一件事,就是和銀行打交道。每一筆外匯業務都會在銀行系統中留下詳細的交易記錄,這就為篩查違規行為打下了良好的數據基礎。任何行業的企業,只要不是剛剛注冊成立的,其經營數據一般有一定規律可循,只要將其與銀行的交易數據按月度、季度、年度匯總后進行比對,很容易發現異常交易。
如果通過比對銀行的交易數據不能完全斷定其存在違規行為,還可以進一步將銀行的交易數據與海關的通關數據進行比對,檢查其資金流與貨物流是否匹配。
如果有必要,還可以進一步檢查企業與上下游企業的交易是否出現異常。因為其進出口規模以及外匯交易規模的變化,其背后應該有生產經營活動的調整,其與上下游企業的資金往來必然隨之發生變化,雖然這可能已經不屬于外匯交易的范疇,但只要是涉及到資金流動的,銀行系統里都是有跡可循的。所以,如果企業想通過造假來規避外匯管制,那必然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任何一個環節都必須天衣無縫,難度很高。
所以,教科書中經常提到的通過謊報進出口規模逃避外匯管制,在現實中是很容易被識破的。
鎖定結售匯逆差擴大名單
對個人逃避外匯管制行為的排查道理類似,無論你繞了多大的圈子,只要資金是通過銀行系統進出的,就很難不留痕跡。而對于目前的計算機技術水平,進行各種數據跟蹤、收集和比對其實并不需要花費太多時間。
在現實操作當中,上述工作是化整為零進行的。外匯管理部門在全國各地均有分支機構,每家分支機構只需要關注自己轄區內的違規行為就可以,這就大大減少了監控企業的數量和難度。
其實各地外管部門也沒有必要一家一家地檢查企業,這太過耗費時間和精力,只需要密切關注轄區內各家銀行的結售匯交易差額就可以了。在當前的法律框架下,銀行是跨境資本流動管理的第一道防線。
舉個例子:假如某家銀行的代客結售匯逆差在某月急劇擴大,當地外管部門可以要求該銀行解釋結售匯逆差擴大的原因,并由銀行整理出具體的結售匯逆差擴大的企業名單和金額,這就可以迅速鎖定可能存在異常交易的企業。在這個過程中,絕大部分工作都是由銀行完成,因此外匯管理并不像很多人想像得那么費時費力。
監管漏洞很快就被堵住
必須指出的是,雖然筆者認為,在目前的管理能力和技術水平下,資本管制是有效的,但這并不意味著每一筆違規的交易都會被識別出來,都會受到處罰。特別是一些金額比較小的交易,他們的發生可能完全不會引起監管的關注。
另外,如果部分違規交易并未對結售匯市場和國際收支產生明顯的沖擊,可能也不會引起監管的關注。但有人成功地渾水摸魚并不意味著監管沒有足夠的能力。
舉個例子,大陸人在香港刷銀聯卡買保險的新聞很多朋友一定聽過,刷卡金額超過5萬美元的案例也不少,但這就超過了個人購匯限額,屬于繞過資本管制的違規行為。在2015年之前,由于我國結售匯市場長期維持高順差格局,而且總體上大陸人到香港買保險涉及的購匯規模并不大,2015年全年也就幾十億美元,所以這個管理上的漏洞一直沒有引起監管重視。
但2015-2016年,隨著境內結售匯格局從順差轉為逆差,且“大陸富豪擠爆香港保險公司”,“刷卡如潮掏空外匯儲備”之類的新聞炒作迅速升溫,這一問題引起了監管重視,監管漏洞很快就被堵住了。
請注意,對于是否應該對資本流動和結售匯交易進行嚴格管理,學術圈和實務界自然可以繼續爭論下去,本文對此不予置評。筆者此處只想說明,至少在我國,在目前的技術條件下,即使經常項目基本是開放的,資本管制并非是無效的,而且其直接成本并不高。對于試圖長期穩健運營的實體企業來說,為了短期的匯率投機收益鋌而走險挑戰監管是非常不明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