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曉燕 趙麗
一年一度的全國兩會已經落下帷幕,歷年來兩會都是中國經濟政治走勢的風向標,尤其是本次兩會正值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和領導班子換屆之際,是新一輪改革開放和未來5年中國經濟發展的信號燈,有著不同尋常的重大意義。
兩會期間,諸多重磅政策紛至沓來,從官方媒體到自媒體,對兩會的報道和解讀熱度如涌潮般持續不斷。作為投資者該如何看兩會、讀兩會,以期發掘未來的投資機遇。
中國經濟新周期:
由高速發展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
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經濟增長目標依然是6.5%左右,這意味著對中國經濟增長速度的訴求更加淡然,更看重的是經濟發展的質量。從2014年5月提出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開始,中國經濟就進入了個位數增速時代,未來中國經濟將依然保持一個中速增長的趨勢,但增長模式會進入一個全新的發展周期。
新周期階段的主要特點,一是消費將成為中國經濟未來的主要引擎,對經濟的貢獻超過投資和出口;二是過去粗放式增長模式向創新驅動的內生型增長模式轉變,通過繼續深化供給側改革,把握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大勢,發展壯大新動能;三是鼓勵和支持新經濟的發展,新經濟的代表有新技術、新消費、新零售、新能源、高端制造、新材料等,這些新興產業是未來經濟的主要動力,也是重要的投資方向。
貨幣政策中性。繼續深化改革
此次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穩健的貨幣政策保持中性,要松緊適度。管好貨幣供給總閘門,保持廣義貨幣M2、信貸和社會融資規模合理增長,維護流動性合理穩定”。
在央行行長答記者問中,周小川明確指出,中國整體債務增長較快情況已經平穩下來,進入穩杠桿階段,過去全球范圍內的數量擴張和低利率可能逐漸告一個階段,中國也是世界經濟體一部分。中國現在強調經濟是一種新常態,未來經濟增長將減少過去大量依靠資金支持的方式。從貨幣政策來看,政府對于改變舊經濟增長模式的決心堅定,同時通過深化改革,促進新經濟增長。深化改革主要表現在繼續深化供給側改革、國企改革,并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這致使2018年金融行業也進入強監管年,金融牌照的優勢、金融機構的背書將進一步弱化,未來能立足于市場得到投資者認可的將是那些合規展業、專業能力突出、關注底層資產質量、真正從投資者需求出發、為投資者負責的機構。
股權投資時代依然延續
2018年2月,經過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將股票發行注冊制期限延長到2020年2月29日,這意味著注冊制改革暫緩,短期內不太可能推出。但除此之外,兩會中傳遞出了大量的資本市場改革的信號。
中國存托憑證CDR的推出、獨角獸的A股回歸、退市權力由證監會下放到交易所等等。富士康自申報材料至獲批只用了短短的36天。證監會對生物科技、云計算、人工智能和高端制造4個行業中的“獨角獸”企業,開通了“綠色通道”,符合規定的即報即審,無需排隊。一系列的信號都表明A股開始增加IPO的適應性包容性,擁抱優質的創新型企業,新科技引領A股市場的時代已然來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全面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加快新材料、人工智能、集成電路、生物制藥、第五代移動通信等技術研發和轉化,包括之前提到新消費、新技術等領域股權投資依然是未來重點投資領域。
消費升級產業迎來爆發期
過去5年,我國經濟結構出現重大變革。消費貢獻率由54.9%提高到58.8%,服務業比重從45.3%上升到51.6%,成為經濟增長主動力。李克強總理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再提消費升級和品質消費,推進消費升級,發展消費新業態、新模式,提出推動服務業模式創新和跨界融合。他指出要支持社會力量增加醫療、養老、教育、文化、體育等服務供給。以旅游產品為例,旅游與互聯網結合,造就了自由行新模式,也成就了攜程等業內新秀。
未來,創意設計的旅游產品引領旅游與農耕、民俗、養生、醫療等體驗結合,將再度提升旅游產品的內涵和品質,引領行業新發展。醫療、教育等領域也正在并將繼續呈現制造業中的產品化、標準化、連鎖化趨勢,積極擁抱新科技,用新技術改造、提升行業服務水準的企業將獲得爆發式的增長。未來,提升消費者消費體驗、改善消費者生活方式、提高消費者生活品質的產品和服務將越來越多的涌現,需求推動的消費升級時代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