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敬
金融是國家經濟的命脈,更是人民生產生活的命脈。金融服務是與金錢聯系最緊密的事情,但是對于很多小微企業、偏遠山區的人們、城市低收入群體等來說,金融服務是比較缺乏的。
“即便是全球最富裕國家的金融體系,也缺乏普惠性,這正是我們需要解決的問題。”國際普惠金融之父、“窮人的銀行”——格萊珉銀行的創辦者、2006年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穆罕默德·尤努斯曾說過。
1983年,尤努斯看到很多沒有信用擔保的人,由于無法取得銀行貸款,所以不得已選擇高利貸。但是這樣一來,他們的生活會更加困苦。于是,尤努斯創立了孟加拉鄉村銀行,也就是格萊珉銀行。該銀行把20到30美元的小額資金借給沒有信用記錄,沒有擔保的社會底層人士。截止2017年,有超過900萬人從鄉村銀行借到錢,其中大部分是女性。在尤努斯創立格萊珉銀行后,全球有100多個國家效仿并建立了農村信貸體系。包括孟加拉、馬來西亞、菲律賓,甚至還有美國等。商業銀行的本質是追逐利潤,但是尤努斯認為小額貸款應該是一項社會事業,并不是為了追求利潤的最大化。
與國際上比較,我們引入普惠金融的概念比較晚,但是在改革開放的背景下,一系列政策的出臺,給普惠金融的發展帶來了最有力的保障。比如,2013年11月在《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議》中,明確提出“發展普惠金融”;2016年在G20峰會上,普惠金融被列為重要議題之一;國務院印發了《推進普惠金融發展規劃(2016-2010年)》,首次樹立了普惠金融的國家戰略;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鼓勵大中型商業銀行設立普惠金融事業部,國有大型銀行要率先做到;到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再次提出要支持金融機構擴展普惠金融業務。
經過國家和各金融機構的努力,目前,中國的人均銀行賬戶擁有率也已經和其他G20國家平均水平大致相當,可以說,中國的普惠金融狀況明顯要好于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
盡管如此,普惠金融在中國的發展還是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比如普惠金融服務供給不均衡,小額信貸供給不足,不能有效滿足農戶需求,金融產品創新跟不上農區金融需求的更新,數字普惠金融監管政策待完善、法律體系不健全等等。
但是隨著互聯網金融的發展,金融機構可借助大數據、云計算等互聯網手段及時獲取客戶信息,提高銀行等金融機構的風控和盈利能力。目前,已經有很多金融機構建立了農村、小微企業金融信息庫,以此來規范信用體系建設、提高信貸評估效率,很好地彌補了因為信息不對稱帶來的金融服務缺失。
近日,中投顧問發布報告預計,2018年全國銀行業金融機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將達到35.13萬億元,未來五年(2018-2022)年均復合增長率約為13.91%,2022年全國銀行業金融機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將達到59.15萬億元;2018年全國銀行業金融機構涉農貸款余額將達到33.89萬億元,未來五年(2018-2022)年均復合增長率約為8.77%,2022年全國銀行業金融機構涉農貸款余額將達到47.44萬億元。
未來,普惠金融該如何發展呢?正如中國建設銀行董事長田國立在普惠金融戰略啟動大會上說的,“在新興金融科技的支持下,傳統的‘二八定律正在被顛覆,未來的金融,必將是得草根者得天下,我們要看到時代發展的大勢。向‘雙小轉移是戰略側重點的轉移,而并非放棄‘雙大優勢,而是西瓜芝麻一起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