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紓驊
“一神的殿堂,兩個民族的首都、三大宗教的圣地,不僅如此,耶路撒冷更是唯一一個擁有天國和塵世兩種存在維度的城市。”
—西蒙·蒙蒂菲奧里《耶路撒冷三千年》封面語
迦南美地,這一片在《圣經·舊約》中流淌著奶與蜜的應許之地上,坐落著希伯來語和阿拉伯語中均名為“和平之城”的耶路撒冷。而在這片古人極盡贊頌的包括耶穌基督、穆罕默德、獅心王理查、薩拉丁大君等歷史名人踏足過的土地上,數千年中的主旋律卻并非一直是和平。
自1948年以色列獨立戰爭伊始,一次又一次的戰爭和沖突讓基本沒有戰略縱深、一旦在戰爭中失敗便瞬息亡國的以色列,一步步建立起了現代化軍隊。在經受住多次戰爭的考驗后,以色列的軍工產業從只能在各國采購落后的武器加以改裝,到自身建立起成規模、成體系的現代兵器工業企業,再到孕育出很多風格獨特的優秀作品,證明了這個曾擁有所羅門王的古老民族是不好惹的。
1948年7月以色列獨立戰爭開始時,正值二戰結束不久,坦克的恐怖鐵流讓全世界為之側目。而當時匆匆組建的以色列國防軍,只有從不同國家或買或撿甚至不告而取的區區20輛坦克服役,交戰對手阿拉伯聯軍卻有200輛左右的坦克參與了對以色列的進攻。在這次戰爭最終以停火告終后,以色列軍方也對坦克在平原作戰上的威力刮目相看,下決心要大力發展坦克事業。
以色列獨立早期,進口坦克的主渠道是美國,并在引進后加以因地制宜的改裝,沒有自行研制主戰坦克。以色列的改裝坦克最大放異彩的時候,就是被稱作“六日戰爭”的第三次中東戰爭期間。
這場戰爭中,交戰雙方有高達2000輛坦克投入戰斗,以色列裝甲兵部隊發揮了卓越的戰斗素質,在戈蘭高地擊毀擊傷敘、埃軍隊坦克近千輛,而自身損失不到400輛。這場戰爭也號稱20世紀軍事史上最具壓倒性結局的戰爭,戰爭的圓滿結果也讓以色列人高呼:鐵甲在,國就在。
然而,以色列想要進口先進坦克的計劃,總是受到外部勢力的阻撓。以色列軍方一直有自行研發主戰坦克的想法,終于在1967年初正式立項。以色列人吸取前三次中東戰爭的經驗教訓,不同于其他國家坦克對機動性和火力的強大需求,而是把坦克設計思路調整為防護>火力>機動性。貫徹這一思路的坦克,就是希伯來語意為戰車的“梅卡瓦”主戰坦克。
梅卡瓦坦克最突出的設計特點是發動機前置,世界上其他的主戰坦克罕有采用。因為如果正面被擊中引擎拋了錨,整輛坦克就變成了一個固定炮臺,很容易被針對性摧毀。這種設計思路主要是為了用引擎作為緩沖設備來保護坦克乘員。因為以色列人口較少,訓練有素的職業軍人的寶貴生命是他們最優先考慮的因素;也因為以色列軍工科技底子較薄,并未掌握過硬的復合裝甲技術,所以只能采用這種折中的設計思路。
同時,為了更好地防護以及平衡發動機前置造成的“頭重腳輕”問題,梅卡瓦坦克采用了史無前例的全車雙層間隙裝甲以及車尾部大彈藥艙。彈藥艙也可以騰出空間裝載十名步兵,讓梅卡瓦兼具裝甲運兵車的功能,突出其步坦協同能力。在這樣的設計思路下,梅卡瓦成了世界上最沉重的主戰坦克,戰斗全重達60噸以上。
梅卡瓦坦克正式交付陸軍已經是12年后的事兒了,這批首次登上世界主力戰車舞臺的坦克不負眾望,在1982年的黎巴嫩戰爭中對簡配版的、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坦克之一“蘇制T-72”的戰績亮眼,337輛出擊只有7輛損失,而T-72則被擊毀9輛。
這次戰爭之后,設計者們也發現了梅卡瓦的一些缺點(如105毫米滑膛炮穿透力不足,正面裝甲防護厚度不夠),并在之后的梅卡瓦MK2、MK3、MK4等改進型號中做了相應升級,開始采用碟型炮塔等設計,讓梅卡瓦坦克的外形變得愈發具有科幻風格。
梅卡瓦坦克誕生于戰火紛飛的中東,自問世以來就投入頻密的戰爭,成為世界上投入實戰次數最多的坦克。由于梅卡瓦的設計非常適合以色列軍隊的戰略戰術要求,以色列裝甲兵的軍事素質也非常過硬,因此,在梅卡瓦經歷的多次戰爭中,基本上都可以做到戰損比和傷亡遠小于敵人。
所以,梅卡瓦坦克雖然在一些核心技術環節并不是世界一流水平,但依然被一些軍事觀察家及評論員譽為“最成功的坦克”“世界上防護最好的坦克”等。
當時間進入21世紀,科技的發展改變了戰爭的方式,大規模的裝甲集團突進縱深已不適合現代戰爭的節奏。2006年,梅卡瓦坦克面對黎巴嫩真主黨武裝的肩扛式反坦克導彈時,損失慘重,也讓以色列國防部選擇跟隨全球陸軍輕量化的節奏減產梅卡瓦坦克。梅卡瓦在走過了輝煌的30年之后,也即將向輕量化方向轉變。
雖然梅卡瓦的輝煌終究會被歷史塵封,但它的設計人員獨立自主的設計思路和在實戰中不斷改進升級、不固步自封的設計態度,終究讓梅卡瓦在歷次征戰中將自己的優勢發揮到極致。
在一些動作大片中,反派們單手從兜里掏出一樣好像曲尺的武器,對著主角一比劃,機械戰警之外的硬漢主角們就開始跳起了街舞,在慢鏡頭中翻滾躲閃,他們周圍火星、紙屑、木屑四濺,動感十足。這種媲美巴啦啦小魔仙的魔法棒的武器,就是大名鼎鼎的烏茲沖鋒槍。
烏茲沖鋒槍的故事同樣要追溯到1948年,當時以色列面臨獨立戰爭,而以色列國防軍的武器都是從世界各地購買搜集而來,雖然數量眾多但是型號大相徑庭,口徑雜亂,零件各自不同,對負責彈藥補給和槍械整備的后勤保障部門來說簡直是噩夢。
獨立戰爭結束之后,為了適應未來戰爭的需要,設計制造適合沙漠環境作戰、輕便耐用、結構簡單的沖鋒槍列裝部隊,被以色列軍工部門提上了日程。沖鋒槍由德裔軍人兼工程師烏茲蓋爾于1948年開始設計,經過兩年多的設計、評估就迅速量產,這種速度表明了當時以色列對于國產沖鋒槍的強大渴望。
烏茲蓋爾的沖鋒槍甫誕生,就受到全世界矚目,而以色列軍方也不顧烏茲蓋爾先生的反對,堅持把這款優秀的沖鋒槍命名為“烏茲”。
烏茲沖鋒槍大量采用沖壓和焊接工藝制造,成本低廉并易于量產。它比同時代其他的沖鋒槍更短小,具有非常優秀的平衡性,無論抵在肩窩射擊還是挎在腰側掃射,都非常方便。
它的保險設置在握把后面,可以有效防止跌落走火。烏茲沖鋒槍對環境的適應度很高,除了在沙漠多塵環境中持續作戰時,由于采用開膛待機方式會有一定程度的卡殼風險外,無論是短時間浸水,還是受到高強度震蕩,都可以進行正常擊發,“皮實”的程度直逼槍王AK-47。
自從烏茲沖鋒槍問世,以色列軍事工業公司接到了全球雪片般飛來的訂單,烏茲蓋爾的名字也響徹軍事界。但烏茲蓋爾與以色列軍事工業并沒有停下他們追求卓越的腳步,為烏茲槍族加入了經典的烏茲9mm以及微型烏茲等非常優秀的成員。
烏茲沖鋒槍最大的作用是短時間的火力壓制,堪稱新一代的塹壕掃帚,而它的有效射程只有200米,而且射速太快,不適宜精確射擊,所以并不適應裝備正規步兵。
在需要適應復雜環境,戰術需求多變的特種部隊、警察部隊、安保人員中,烏茲沖鋒槍非常受歡迎。很多幫派成員也以烏茲沖鋒槍作為幫派實力的象征。
在一些沒有引進烏茲沖鋒槍的國家,人們對這種槍械的了解主要源于影視作品和游戲作品。以《終結者》和《黑客帝國》為代表的好萊塢大片里,烏茲沖鋒槍都有出場,包括《英雄本色》里的“發哥”也有手持烏茲沖鋒槍大力發射的帥氣鏡頭。
在游戲作品中,大名鼎鼎的《反恐精英》把烏茲沖鋒槍和跟它同時代的AK-47一樣設為匪徒專屬。跟槍械有關的游戲,比如《GTA》《穿越火線》《絕地求生》等作品中,烏茲沖鋒槍也絕沒有缺席。
到2018年,烏茲沖鋒槍距首次問世已經過了近70個年頭。老而彌堅,它在可預見的很長一段時間里,仍然會活躍在世界槍械之林。
沙漠之鷹這把手槍,可能有人會說“不知道”,但是只要他們看到這把槍的照片或者影像,很大概率會說:“這把槍我在電視里見過。”是的,這就是沙漠之鷹的出鏡率。
沙漠之鷹其實并不是以色列兵器工業百分之百原創的手槍。它由美國的馬格南公司在1979年進行先期設計,然后找上實力雄厚的以色列兵器工業,再由以方進行后期測試和修改,最終在1983年量產。
可以說,沙漠之鷹擁有濃厚的美國血統,但它在美國上架已經是兩年后的事兒了。它在設計上也很符合美國人的標準,大而沉重,華麗又強悍。
該槍采用導氣式自動原理,有兩段式扳機和大型安全鎖,多邊形槍管由鋼材精鍛而成。它結構精密,威力巨大,有效射程達到100米以上,并且有導軌可以支持加裝瞄具,可以說是一把設計十分精良的名槍。沙漠之鷹首發是.357口徑,后來又陸續推出了經典的.44和.50口徑版本。
沙漠之鷹并不被各國軍方看好,甚至連鐘愛大威力特制武器的特種部隊也很少裝備。這主要是因為,這把手槍雖然名字是聽起來很有環境耐受力的“沙漠之鷹”,事實上對戰斗環境相當挑剔,如果真在沙漠環境作戰,槍身進沙卡殼是大概率事件。
沙漠之鷹的缺點還在于射擊噪音和槍口火焰過大,不但容易暴露位置,在昏暗環境中也會影響射手自身的視線,而且穿透力過強容易誤傷和跳彈。沙鷹空槍重達2公斤左右,后坐力相當大,沒有足夠的體重和腕力很難精確射擊。
子彈威力大,相對彈倉容量就小,只有8發左右。沙鷹非常不適合以軍以及大多數部隊的戰斗環境,所以問世之初主要的目標客戶就是私人買家,槍械定位是狩獵或自衛手槍。
乙之砒霜,甲之蜜糖。雖然未能得到各國軍方的青睞,但沙漠之鷹在民間聲名鵲起。此槍發售以來就掀起了一陣購買熱。買主大多數是為了打靶、狩獵或者是純粹的炫耀收藏。
馬格南公司在沙漠之鷹的營銷方面可以說做到了極致,各種鍍鉻、鍍金、雕花,以及不同年份的限量版、工藝版以及個人定制版,占了很大的市場份額。
在一些射擊游戲里,玩家甚至能看到黃金槍身的沙漠之鷹。射手如果操作熟練,在靶場之類相對單純的射擊環境中,可以做出相當高精度的射擊,足以提供相當大的滿足感。
而沙漠之鷹最常出現在影視作品中。據不完全統計,僅在美國,沙漠之鷹就曾在500多部電影里出過場。《殺人三部曲》《黑客帝國》《死侍》等大片中,都有其登場的驚艷片段。這把手槍天生就是明星臉,C位出道之后長盛不衰,堪稱“好萊塢影帝”槍。
雖然這些以色列的著名武器,都是以傷害為目的被設計制造出來的,但武器如果用于正途,也會限制和防止傷害的發生。正如鄧稼先先生的一句名言所說:“我不愛武器,我愛和平。但為了和平,我們需要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