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緣緣
摘要: 專利聯盟是促進企業技術創新的平臺。由于契約不完全性的存在和“理性經濟人”偏好的影響,專利聯盟中存在著“反公共地悲劇”,抑制了專利聯盟的效率?;セ菪院献魇墙鉀Q“反公共地悲劇”問題的有效途徑,而互惠性合作策略有待培育和完善。
Abstract: The patent alliance is a platform for promoting enterprise technology innovation. Due to the incompleteness of the contract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reasonable economic man" preference, there is an "anti-public tragedy" in the patent alliance, which inhibits the efficiency of the patent union. Reciprocal cooperation is an effective way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anti-public tragedy", and the strategy of reciprocal cooperation needs to be nurtured and perfected.
關鍵詞: 專利聯盟;不完全契約;反公共地悲劇;專利叢林;專利障礙
Key words: patent union;incomplete contract;anti-public tragedy;patent jungle; patent obstacle
中圖分類號:C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8)21-0071-02
1 專利聯盟的特征分析
專利聯盟是科技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1856年,美國縫紉機制造商聯盟成立,這是世界上第一個專利聯盟。專利聯盟是一個正式的或者非正式的聯盟組織,由多個專利擁有者組成,目的是為了彼此之間能夠分享專利技術,或者對外進行專利許可。
一般而言,專利聯盟分為“開放式”和“封閉式”兩種形式,前者是指專利聯盟將專利“打包”許可給其他公司,后者指聯盟內的專利技術僅供聯盟內的成員使用,不對外進行專利許可。
一般而言,專利聯盟內專利之間存在著三種關系:第一種關系是專利障礙,是指基本專利和從屬專利之間形成一種相互制約、相互阻礙的關系,如果得不到一方的許可,另一方無法進行商業開發和商業化運作;第二種關系是專利互補,即一項發明中的若干個不同專利之間不可以相互代替,是一種互補關系,“一損俱損、一榮俱榮”;第三種是專利競爭關系,是指聯盟內的專利技術在市場上可以相互替代,新專利技術并不損害原專利技術的利益,相互之間形成了競爭。
2 專利聯盟中第一次“反公共地悲劇”效應分析
專利聯盟的出現,目標之一是對“專利叢林”弊端的克服。“專利叢林”最早由美國專利法專家夏皮羅提出,是指“由于知識產權的權利存在著許多重疊,新技術的開發者必須在眾多專利中艱難尋找,才能獲得自己所需的全部專利的使用許可。”由于專利技術分屬于不同的人,因此,一些具有基礎性作用的專利就會對技術開發帶來約束。“專利叢林”的存在使技術開發陷入低水平狀態,甚至停頓。
現代專利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專利權人在專利的使用上具有完全的排他性,在有些時候,即使讓這個專利束之高閣,也不讓其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在專利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海量的專利逐漸集聚到某一領域,使“專利叢林”越來越嚴重。如計算機領域,一件產品需要成千上萬個專利,甚至近十萬,而這些專利的產權由一萬多不同企業或個人所控制,計算機制造商如果要開發一件產品,就需要得到這一萬多權利者的許可。在這種情況下,只要有一項專利的持有者持不合作狀態,產品開發將會受阻。如果擁有這些專利的企業組成專利聯盟,就可以為這些專利功能的發揮奠定了平坦。
“專利叢林”的困境就是一種“反公共地悲劇”。1998年,麥克爾·赫勒在《哈佛法律評論》上發表了《反公共地悲?。簭鸟R克思到市場轉型中的產權》,提出了“反公共地悲劇”的理論模型,認為加勒特·哈丁的“公共地悲劇”理論雖然解析了公共資源被過度利用的惡果,但忽視了資源未被充分利用的可能性,而在資源未被充分利用的情況下,同樣會導致資源浪費、效率低下、收益減少。麥克爾·赫勒將這種情況稱為“反公共地悲劇”。
麥克爾·赫勒是美國產權發研究領域的頂級專家,世界銀行住房政策與法律顧問,因此,“反公共地悲劇”理論在經濟學領域存在著重要的影響,是對現代產權經濟學的重要補充和發展。
3 專利聯盟中第二次“反公共地悲劇”效應分析
專利聯盟成立后,為了維持聯盟的運轉,聯盟內企業需要簽訂契約。由于契約存在著不完全性,簽約人在“理性經濟人”的支配下,可能會否定其他成員對自己專利的使用權,從而使聯盟的功能衰退,因此,產生了第二次“反公共地悲劇”效應。
經濟契約是指在經濟活動中合作雙方或多方訂立的一種制度安排,對人們的經濟權利和義務進行規定,以消除經濟活動中的沖突。契約理論經歷了從完全契約向不全契約的轉變,目前,經濟學界普遍認為,契約的不完全性是一種常態,不完全性制約了契約的效率。不完全契約理論意圖借助各種機制設計來使契約的效率達到最優狀態。
在契約理論中,完全契約是指契約考慮到了各種可能發生的事件,以及各種可能事件發生時雙方的權利和義務,因而在發生契約爭議時,第三方機構可以進行有效地仲裁。不完全契約是指,由于有限理性的存在,契約不可能考慮所有可能發生的事件,也不可能規定各種事件下雙方的權利和義務,因而在第三方仲裁時必然存在著執行上的障礙。
赫勒將“反公共地悲劇”看作是一種產權制度,在該制度下,眾多的所運用者對某項稀缺資源掌握著有效的排他權利。在專利聯盟中,聯盟內企業都對某一項或幾項專利擁有控制權。當聯盟內專利之間呈現專利障礙或專利互補關系時,任一家企業如果對自己擁有所有權的專利進行封鎖、限制使用,就會使其他專利的功能大為削弱,從而使專利聯盟的功能大打折扣。因此,在專利聯盟內,同樣存在著“反公共地悲劇”效應,是在第一次“反公共地悲劇”基礎上的第二次“反公共地悲劇”,根源在于聯盟企業的自利偏好和不完全契約的存在。
因此,對于聯盟企業而言,專利聯盟的組建有利于規避專利叢林、克服第一次“反公共地悲劇”,對聯盟成員而言,還可以獲取其它收益,如收取專利許可費。但是,當專利聯盟組建之后,由于聯盟企業之間契約的不完全性,專利聯盟將面臨著第二次“反公共地悲劇”的威脅。在專利聯盟中,參與企業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利己主義的影響,在合作中存在著機會主義。為了克服機會主義的威脅,聯盟內企業之間必須簽訂合約。但是,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也由于技術不確定、市場不確定、環境不確定等因素的存在,面面俱到的完全合約簽訂的難度越來越大,無法堵住機會主義的缺口,致使專利聯盟的功能未能充分發揮。
專利聯盟二次“反公共地悲劇”現象在我國專利聯盟中普遍存在,負面影響越來越大,目前一直缺乏妥當的應對之策。
4 專利聯盟的互惠性合作策略分析
對于專利聯盟中的不完全契約問題,互惠性合作是一項有效的策略,可以克服第二次“反公共地悲劇”所產生的弊端。以Hart為首的不完全契約經濟學家們通過引入參照點效應、自利偏見和互惠行為等因素,對締約人放棄契約的靈活性而簽訂剛性契約的原因進行了成功的解釋,極大地增進了不完全契約理論的解釋力。因此,不完全契約經濟學家們所倡導的互惠性思想可以應用于專利聯盟中“反公共地悲劇”的分析。
自亞當·斯密提出“理性經濟人”假設之后,經濟學領域幾乎被“理性經濟人”所控制,但是,隨著現代經濟的發展,這種利己主義理念越來越難以解釋現代經濟社會中所出現的一系列現象,尤其是合作現象。如果合作者都被“理性經濟人”所支配,都采取自利型合作,那么,許多合作將會瓦解,不攻自破。在這種情況下,互惠性經濟思想應運而生。
本世紀以來,我國研究者開始關注互惠性效應的經濟價值和管理價值。黃湛冰、萬迪昉(2005)分析了內部營銷中的互惠關系,并基于互惠效應對關系營銷的改進提出了如下建議:企業應積極培育正互惠關系,制定長遠的互惠型營銷計劃,引入來自同行業成員的強互惠是必要的。張佑林、周飛躍(2007)研究了交互合作互惠營銷模式的功能,分析了互惠營銷模式的比較優勢和發展潛力,明確了互惠營銷的關鍵要點,為互惠營銷實踐的實施提供了理論指導。楊愛民、張同健(2008)研究了互惠環境下的我國高等院校間的隱性知識轉移問題,提出了如何充分利用教師間的互惠性思想來構建和諧的互惠性校園文化的方法。林昭文(2008)基于互惠性偏好的視角實現了知識轉移模型與委托——代理模型的擬合與改造,認為知識轉入方可以充分利用知識轉出方的互惠性偏好來獲取更高的知識轉移價值,從而提高個體性的知識轉移效率。蒲勇健(2009)以知識轉化與組織學習為中介,解析了互惠性動機與互惠性行為在技術創新能力培育目標上微觀激勵路徑,實現了互惠性企業環境下知識管理理論與組織學習理論的融合性研究,從而進一步驗證了互惠性理論在前沿性戰略管理理論體系中的適應性。
可見,互惠性思想具有普遍性的經濟價值,可以用于專利聯盟合作的優化?;セ菪院献鞑呗钥梢詼p緩專利聯盟中不完全契約的影響,削弱“理性經濟人”偏好的負面作用,抑制第二次“反公共地悲劇”效應,從而發揮專利聯盟的作用,達到專利聯盟設立的預期目標。
強互惠是互惠合作的一個重要類型,在專利聯盟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強互惠是指在與他人合作時,會不惜個人成本去懲罰那些破壞合作規范的人,即使這些投入成本得不到補償,也會愿意這樣做。強互惠理論認為,人類行為可以超越“自利”的動機,為了維護正義、公正、公平而不惜個人代價,在本質上是一種與他人保持合作的心理傾向。強互惠者既是一個有條件的利他合作者,也是一個有條件的利他懲罰者。
目前,互惠性經濟思想、理念和行為正在興起,對經濟和社會發展存在著不可逆轉的推動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理性經濟人”偏好的不足,合理地解釋了一些難以用傳統經濟理論來解釋的現象,具有重要的經濟和社會價值。但是,對于如何實施和推進互惠性合作,卻是一個有待探討的問題。同樣,專利聯盟中的互惠性合作存在著廣闊的前景。如果聯盟內企業均采取互惠性合作策略,則會克服合作中的許多障礙,最大程度地發揮聯盟內專利的價值和合成價值。
參考文獻:
[1]黃洪斌,孔春麗,張同建.政治關聯視角下上市銀行董事會治理效應實證研究[J].貴州財經大學學報,2016(4):69-76.
[2]秦政強,魏志祥,謝振宇.核心價值觀認同、心理幸福感和成功智力的相關性研究——基于知識型人才的數據檢驗[J].貴州財經大學學報,2017(5):20-29.
[3]楊愛民,張同健.基于公平互惠的高等院校隱性知識轉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10):101-103.
[4]林昭文,張同健,蒲勇健.基于互惠動機的個體間隱性知識轉移研究[J].科研管理,2008(4):2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