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曉影
摘要: 本文在科研院所經濟運行管理的背景下,對科研部門運行過程及評價要求進行充分分析和總結的基礎上,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評價方法,構建了完整的科研部門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并對指標體系的運用提出行之有效的實施建議。
Abstract: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the economic operation management of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 on the basis of the full analysis and summary of the operation process and evaluation requirement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departments,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complet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scientific research departments by combining the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methods, and puts forward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s for the application of the index system.
關鍵詞: 經濟運行管理;績效評價;指標體系
Key words: economic operation management;performance evaluation;index system
中圖分類號:F272.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8)21-0093-03
0 引言
近年來,我國堅持新發展理念,大力推進供給側改革,國家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不斷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和動力變革。在此背景下,國內各大央企都在積極探索和建立全新的經營管控體系,對下屬科研院所的管控和業績考核也逐漸側重落實提質增效的管理思路。
科技創新是一項高風險、高投入的系統工程,科技創新績效的精準評價長期內屬于管理難題。央企下屬的科研院所在績效壓力的層層傳遞下,多數存在過于注重經濟指標、忽視長遠技術儲備以及技術轉化能力偏弱等短期特征。科研部門是科研院所經營績效最重要的支撐力量,是面向科技發展目標和重大發展機遇整合優勢力量的最重要的組成。因此對科研部門的績效評價體系的全面性、客觀性、激勵性顯得尤為重要。
1 科研部門績效評價內涵及國內外研究現狀
科研部門績效評價是指運用科學、合理的評價方法,采用特定的指標體系,對照統一的評價標準,按照規定的程序,對科研部門在指定時間范圍內的經營績效進行分析、查證,并做出真實、公正的綜合評價。
現有研究中主要面向創新團隊設計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側重平衡計分卡、層次分析法等指標體系構建方法的綜合運用,傾向于對創新產出的評價。王守棟借鑒企業團隊績效考核的一些準則和標準,初步形成高校科技創新團隊績效評價指標體系(2010年)。單成俊利用平衡計分卡法和層次分析法構建了針對農業科技創新的績效指標體系(2013年)。馮海燕基于PDCA循環理論總結出高校團隊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2015年)。霍妍從投入產出協同創新效率角度設計了科技創新團隊協同創新績效評價體系(2016年)。胡澤基于模糊綜合評判法和數據包絡分析法構建了科技創新團隊績效評價模型(2017年)。針對經濟運行管理背景下的科研部門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相對較少,且缺乏對科研部門整體經營管控水平的考慮。
本文在分析本單位所屬集團公司發布的《成員單位業績考核辦法》的基礎上,將科研績效管理與經濟運行管理、財務管理和統計學綜合考慮,研究并構建適用于預先研究為主的科研院所對其科研部門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促進科研院所年度績效目標自上而下的貫徹實現,平衡短期經濟發展要求與中長期發展需求,推動科技資源向科技產出聚集,提升價值創造的能力和水平。
2 科研部門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2.1 指標體系的設計思路
科研部門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設計,首先要考慮充分地分解落實集團公司對科研院所的考核要求。對本單位,需要覆蓋“核心能力提升、成果轉化、計劃執行、成本控制”的發展重點。“核心能力”評價主要從經營能力、科研實力、創新平臺、人力資源四個維度考慮指標設計。“計劃執行”評價對于科研部門來說,主要是科研項目和該部門的重點任務執行情況。成本控制由全面預算管理進行管控,科研部門重點關注科研項目的成本超支情況。由于成果轉化仍在探索階段,相關評價通過轉化收入最容易進行衡量。
科研部門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設計,還要充分考慮科研院所的發展定位和業務特點。對本單位,主要業務是基礎研究和預先研究,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和協同科技創新項目實施為最主要的發展著力點。
最后,科研部門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設計,不僅要體現價值創造和經營管控能力,還要有助于企業戰略目標的實現和可持續發展,全面反映發展現狀和未來發展趨勢。
2.2 績效評價方法的選擇
常見的科研部門績效評價方法主要有直觀判定法、定性評價法和定量評價法。直觀判定法最為簡單,主要適用于短期成果的評價,為后續的工作提供直觀的參考。定性評價法取決于評價者的主觀判斷,通常由領導或相關領域專家根據自身的知識和經驗,定性地對經營績效進行評價。定量評價法根據具體制定的多項指標,對各項內容進行打分并計算,便于多個對象的比較并確定評價等級[1]。由于科研部門績效評價的復雜性和創新性,以及存在如“平臺建設”等不易量化的評價指標,本文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評價方法。
2.3 績效評價指標的設計原則
科研部門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設定的科學性、客觀性、激勵性,直接影響績效評價的權威性和可操作性,進而影響整個科研院所業績目標的實現。在設計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時,要聚焦關鍵指標,并遵循系統性、代表性、實用性的基本原則。
系統性原則。指標體系的層次結構應當全面、合理,避免過于冗雜,從不同角度和層面反映科研部門績效,達到整體優化效果。
代表性原則。對反映某一角度或某一層面的具體指標,應選取具有代表性的指標,能夠反映經營活動中的重大變化,突出指標的獨特性。
實用性原則。充分考慮本單位的管理現狀,所有指標的相關數據應該易于收集和計算,易于評價或應用。
2.4 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架構
按照科研部門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設計思路和評價方法,綜合分析集團公司對科研院所的考核指標、現有統計指標和財務指標、國內外相對成熟的績效評價指標,篩選出適合本單位科研部門的評價指標集合,按指標選取原則篩選后,將科研部門績效體系分為三類,分別是量化類指標、評價類指標和加分類指標。其中,量化類指標和評價類指標是適用于各科研部門的通用型指標;加分類指標主要是激勵作用,推動科研部門積極爭取重大科研或科技管理創新成果。管理之父德魯克認為,“創新是賦予資源新的能力,發揮其效應從而成為更有效的資源”。在績效評價指標體系中加強了對創新貢獻的引導,分別設計了量化類指標和評價類指標。
量化類指標主要是適合科研部門的可計算的通用型指標,包括經濟貢獻、創新貢獻、成本控制、科技投入4個一級指標。經濟貢獻從市場貢獻、收入貢獻、管理效率三個角度進行考察。定量評價中的創新貢獻從創新成果和創新質量兩個角度進行考察。科技投入從人力投入和經費投入兩個角度進行考察。量化類指標共設計三級指標,考慮到不同部門規模的差異性影響,盡量使用人均指標,便于基本情況的橫向比較。每一個三級指標可以使用財務數據或統計數據通過簡單計算得出結果。經濟貢獻類指標評分主要考慮年度目標完成率和同比增長率。創新貢獻、成本控制和科技投入類指標通過行業標準對標,根據指標值先進程度,分檔計分。
定性評價側重于對創新貢獻水平、重點業績、平臺建設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評價,可突出表現不同科研部門的特色。定性評價中的創新貢獻從科技創新水平、科技進步貢獻、學術交流情況三個角度進行考察。重點業績是指本單位從業績實現和發展需求出發分解給各部門的年度重點任務,對科研部門來說通常是重大科研任務。可持續發展能力從發展規劃、創新團隊建設、科研條件建設、協同創新水平四個角度進行考察。評價類指標設計兩級指標,對每一個二級評價類指標,制定評分標準表,分為四惡等級,每個等級賦予不同的分值。其中,“協同創新水平”指標,借鑒質量管理方法,制定《合作方滿意度調查表》,通過開展滿意度調查并計算協同效果得分,獲取合作方的意見建議。定性評價選擇少而精的外部領域專家形成外審專家組,堅持公正、透明、獨立的原則,為科研部門的績效提供更加客觀的評價和建議。評價成果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對每一個二級指標(“協同創新水平”除外)進行打分,綜合計算形成各個科研部門的評價類指標得分;另一部分以簡明報告的形式提供,通過SWOT分析,描述該部門的優勢、劣勢,指出面臨的機遇和挑戰,有利于科研部門保持水平、彌補不足,加強績效改進。
加分類指標覆蓋集團公司考核科研院所“創新加分”的基本要求,主要是科技獎項、國際標準等重要成果,并增加“年度鑒定為國際領先的科研成果”、“戰略性研究報告被省部級以上機關批復或采納”等重大過程性成果,增加內部獎項“年度優秀項目團隊獎”推進創新團隊建設。
經濟運行管理背景下科研部門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
3 科研部門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實施建議
3.1 運用PDCA循環法,形成績效管理閉環
PDCA循環由美國質量管理專家戴明提出,Plan計劃、Do實施、Check檢查、Action行動,按先后順序形成一個管理閉環。科研部門的績效管理具有開放式、動態性、持續改進的特點,因此適用于PDCA循環法。每一年度,開展績效計劃、績效執行、績效考核、績效處理,通過不斷改進的管理閉環實現階梯式的螺旋上升。從績效計劃制定開始,與本單位的經濟運行管理和全面預算管理緊密配合,圍繞績效評價指標體系開展績效管理,在績效處理環節中改進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增減指標或調整權重。
為實現對科研部門的績效監測和運行分析,將績效考核指標體系中的量化類指標,將人均指標變為總量型指標,即構建成為科研部門運行監測指標體系。
3.2 建立績效評價指標庫,完善分類考核
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為動態指標,隨著經營目標和技術創新、管理提升等需求的變化,指標體系和指標權重進行相應調整。在績效管理過程中,根據運行情況分析并收集恰當的績效評價指標,形成指標庫。一般在本單位年度考核后下一年度計劃前,增減考核體系中的指標或調整權重,促進經營目標實現和業績提升。
科研部門雖然都以技術研究為核心任務,但不同部門具有各自的特點并處于不同的發展階段,可以通過調整指標權重來加強分類考核。側重基礎研究的科研部門,成果報告、論文等產出指標的權重更大;側重應用技術的科研部門,協同研發、成果應用等指標的權重更大;側重產業化發展的科研部門,成果轉化、經濟效益等指標的權重更大。
3.3 運用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引導科技資源配置
通過科研部門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調整,引導各個部門將“人才流”、“技術流”等資源向科研院所的經營目標和重點任務聚集,向可持續發展聚集,實現科技資源的有效整合、配置和共享。例如,將科研部門考核與科研人員考核和激勵緊密聯動,加大獎懲力度,引導科研人員在科研部門之間的有序流動,自發優化人才資源配置。
4 小結
在我國邁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國企推進經濟運行管理的大背景下,科研院所經營管理更加突出價值創造,而科學、合理地評價科研部門的經營績效是戰略目標管理中最重要的課題。本文在思考和總結現有績效評價理論、方法和經驗的基礎上,與經濟運行管理的背景要求緊密結合,與科研院所發展定位和特色緊密結合,形成科學、實用的科研部門績效評價體系。不僅評價過去,也強調未來,并在應用中使用具有前瞻性的動態的業績評價方法,推動目標管理體系向價值管理體系的轉變。該績效評價指標體系還需要開展實證研究,完善評價方法,進一步驗證有效性。
參考文獻:
[1]朱婭妮.高校跨學科科技團隊的績效評價研究[J].科研管理,2015,1.
[2]馮海燕.高校科研團隊創新能力績效考核管理研究[J].科研管理,2015,1.
[3]霍妍,等.科技創新團隊協同創新績效評價[J].中國科技論壇,2016,1.
[4]胡澤民,等.基于DEA-FCA模型的科技創新團隊績效評價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