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添強
摘要:對于筒倉滑模施工過程中心轉移、垂直性控制、裂縫管理和其他常見的故障,分析了有效的處理措施,其對滑模建設的優勢展開了詳細闡述,指出其具備施工安全、速度快、用電少、移動成型等特征。
Abstract: The paper analyzes the effective processing measures for the center transfer, vertical control, crack management and other common faults du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ilo sliding form, elaborates the advantages of the sliding form construction and points out that it has the features of construction safety, fast speed, low power and mobile molding.
關鍵詞:筒倉滑模;質量問題;處理措施;優勢
Key words: silo sliding form;quality problems;treatment measures;advantages
中圖分類號:TU75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8)21-0182-02
0 引言
當前,隨著國內建筑工程的日益發展,項目量也在逐漸增多,在施工時也存在很大的困難性。而且,當施工達到規定樓層后,還隱藏著很多重復性的工作,造成施工過程勞動強度很大。但伴隨機械化施工水平的日益提高,很多現代化的機械設備開始使用于工程施工項目中,這對促進施工進程起到了較大的作用。而滑模工藝技術就是充分使用了該種機械化施工的優勢,不僅令施工的時間得以減少,而且還降低了施工環節人為干預問題的出現,在工程建設中具有明顯的優勢,對工程項目建設質量及效率的提升起到了較大的作用。當前,滑模技術不但使用于建筑工程中,同時在筒倉中也有廣泛的使用。
1 滑模工藝技術在施工過程的優勢
當前,在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的環境下,出現了能源緊缺的現象,且伴隨發展步伐的加快,能源緊缺的現象表現出持續上升的趨勢。尤其是近幾年來,城市居民的不斷增多,而滑模工藝技術就重點使用在筒倉型建筑結構中來施工,建筑工程更好滿足該工藝技術的特征,因此能夠在施工過程合理使用滑模工藝技術。該技術主要是借助油泵的壓力來操作千斤頂,進而令作業平臺能夠更好地滑動提升,其科學地使用了先進的機械化技術,因此,不會占用很大的空間,也不受現場環境的制約,不污染生態,且能夠帶來比較好的工作效率。此外,在使用滑模工藝技術時,還能夠較好的減少對模板的消耗,確保砼灌澆的持續性,澆筑環節無需預留作業縫,進一步節約了施工費用,還確保了砼施工的性能。該技術結構簡潔,操作方便,作業效果好,因此在建筑工程建設與筒倉施工中有著十分關鍵的作用。
2 筒倉滑模施工中存在的問題與處理措施
2.1 中心偏移現象
在施工過程因為操作平臺出現傾斜、千斤頂底部的衡量失衡、模板組裝不達標、更新模板等均會導致中心偏移問題。另外,受到強風、碰撞等外力的干擾,或是在澆筑過程砼未均勻變換方向,始終沿著同個方向澆筑,這些情況均會產生中心偏移現象。
對于上述情況,要采用以下方法來處理:①把施工平臺通過人為的干預傾斜。能把施工平臺向中心偏移間距設置軸線最高數值的方向調節升高,促使模板結構緩慢朝設計軸線的角度傾斜,進而令中心偏移出現回移效果。在這個過程中,各個千斤頂怎樣調節、調節多少需做好計算,接著把平臺慢慢的按設計要求進行傾斜[1]。②把鐵片墊于千斤頂的底部。將偏移量最高的方向視為基點,過中心點延伸線視為軸線,在兩側全部千斤頂下對稱的分布1-2毫米厚的鐵片墊子,令千斤頂緩緩出現偏移角度的垂直傾斜,進一步調節調試,讓偏移復原后抽出墊子。在這個調整偏移的環節需注意:針對部分已經出現但是并沒有超出規定標準的中心偏移,為防止調偏過度產生反向的偏移,能暫時不要進行調整,但必須經常來觀察與檢測,若偏移量出現了擴大化的現象,再對其展開調整。在調整偏移方向時,不得生硬、著急的處理,必須慢慢進行,防止操之過急出現急彎,甚至對施工平臺的總體剛度造成損壞。
2.2 垂直度管理
滑模施工是連續成型的工藝技術,操作速度快是其優勢之一,支撐桿使其關鍵保障,由于在施工環節設備與模具等各種荷載均有支撐桿來支持,滑模結構也存在很大的看空間變化問題。因此,在滑模施工過程一定要對框架的垂直度進行嚴格控制,及時找出隱患,及時調節偏差[2]。首先,對框架垂直度的測量可以獲得垂直誤差的方向與成都,測量圖可以充分反映垂直偏差,需在首層設置若干個基準點,等每層滑空后借助經緯儀根據基準點朝上引測線鉛垂線,獲得垂直偏差。其次,滑模操作垂直調偏的方式保羅千斤頂提升法與外力糾偏法。前者是指,如果在結構某邊產生了垂直偏差,則平臺同側也將產生偏差,如此就能夠將出現偏差這一邊的千斤頂進行升高以消除偏差量,調整垂直偏差[3]。后者是比較常用的方法,其是把倒鏈和鋼絲繩一頭固定在圍圈上,另一頭在樓板預留孔等位置加以固定,基本原理是借助反向外力進行偏差調整,外力糾偏一定要慢慢進行,操作時要及時檢查偏差數值與糾偏的程度,不得出現糾偏太快而產生彎度。
2.3 裂縫處理
滑模施工過程另一個重要的質量問題便是裂縫情況,主要包含豎向裂縫與水平裂紋。豎向裂縫一般是由于支撐桿超載出現彎曲而造成的,所以,在施工過程必須要科學布置支撐桿,防止有些支撐荷載超標,此外,需對滑模的施工速度進行嚴格控制。水平裂紋的出現原因:①新澆砼強度較低,滑升力較新澆砼的粘著力更大;②模板組裝過程傾斜度不滿足要求,甚至出現倒錐形;③模板設計常見缺陷,剛度不好,受側壓力等外部作用導致模型該病,滑升阻力加大;④砼產生模強度升高,造成砼和模板中的粘結力大于砼凝結力,由此,在滑膜施工階段,必須管理好出模性能,掌握好提高時機[4]。水平裂紋出現的細微縫隙會侵蝕損壞砼的保護層,對整個工程結構造成了較大影響,在很嚴重的情況下還會出現結構斷裂性的損壞,后果十分嚴重。
2.4 其他常見故障
在筒倉滑模過程,一個常見的故障是極易出現扭轉的,扭轉不但會影響筒壁的表面,還極易會扭曲鋼筋,降低結構性能[5]。能借助雙千斤頂調整扭轉,順著圓壁四周均勻分布多個千斤頂,根據扭轉方位關閉千斤頂一邊的油路,讓提升架出現導向轉角以糾偏。漏油現象在滑模處理中十分常見,千斤頂與油管接頭位置的漏油,極易導致砼斷面中出現很多不規則的作業縫,嚴重損壞了建筑結構還影響工程壽命[6]。由此可知,千斤頂、油管和液壓部件的漏油屬于液壓裝置保證質量的基礎,在施工過程要使用規范化、科學化、系統化的裝置,一定要采用合理的標準設備,動工前做好檢查工作,對每個液壓裝置逐一進行超壓檢測,唯有檢查達標的元件方可應用于建筑施工中。
另一個常見缺陷就是粘結情況?;L幚碇型蟽纱翁岣叩拈g隔時間很長以及模板未清除潔凈,均會導致滑升阻力加大,從而引發砼保護層的疏松與脫落等質量缺陷。施工階段,一定要采用如下措施來防止阻力加大:①升高的速度一定要結合當時的溫度、施工材料和結構的類型來明確滑升速度的最優值。若有起亞因素導致施工中斷,一定要采用科學措施確保施工性能。②在穩定的滑升過程,要確保兩次升高時間間隔的科學性,不得過長。若當時氣溫很高,最好增添1-2次中間滑升。③模板應及時清除干凈。為滿足施工場地的復雜多變情況,需根據施工場地的實際狀況,試配多種不同的砼調配比,以滿足情況反復的施工場地[7]。④要注意砼澆筑需分段灌澆,分段交圈,確保砼出模強度的統一性。
3 滑模施工過程需注意的事項
①施工階段要隨時觀察支撐結構的垂直度,若有侵斜的趨向要立即糾正。負荷布局需均勻,盡量防止施工平臺上出現沖擊負荷、集中負荷;②施工用砼要選擇同個廠商制造的同品牌、同尺寸、同型號的水泥,確保砼的顏色一樣;澆筑砼要逐層交圈均勻操作,每次澆筑要控制在200毫米,而且,需把出模強度與塌落度控制好,在砼出模后立即進行補充養護;③每提高1米后續利用激光儀對中,防止誤差的出現與積累;每滑升1步后,根據事先規定好的筒倉半徑借助調經絲桿調節;④要確保模板結構的水平度,把相鄰千斤頂高差管理在15毫米內,整個平臺高差保證在30毫米內,千斤頂爬桿安裝水平限位卡來處理器升位誤差?;J┕み^程抽出模板需及時,為防止泥漿堆積損壞筒壁美觀,抽拿后要把模板表面的水泥漿清除干凈;在清理模板的過程,不得野蠻清理,防止采用鐵錘、鋼管等設施處理。⑤滑模處理技術對砼加工沒有什么獨特的要求,僅需其符合最基本的處理與設計要求就行[8]。首先就要求確保砼成分內的各種施工材料滿足質量標準,選用信譽高的廠商來采購施工材料,并且需確保砼的調配至比滿足規定的要求,且在嚴格的標準范圍以內。要利用專門的運輸設備來運輸砼,澆筑中要留意砼的初凝時間與入模過程的塌落度。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隨著建筑項目規模的日益擴大,滑模工藝技術也逐漸得到廣泛的使用,同時,在建筑工程快速發展的現在,滑模工藝技術憑借其科學的機械化操作、不受場地制約、對材料使用率高、不污染生態和工作強度低等一系列優勢,在施工中獲得了更為廣泛的使用。由此,在滑模施工過程,每個工序均要嚴格規范及做好協調工作,進而確保施工的持續性,這將給砼的持續澆筑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王東生.筒倉滑模施工中常見質量問題及對策探討[J].山西建筑,2013,39(17):90-91.
[2]王博.簡述筒倉滑模中無粘結性鋼絞線安裝質量控制[J].科技創業家,2013(10):20.
[3]文金生,汪洪楓.淺析大直徑筒倉滑模施工質量控制中易忽略的兩個因素[J].工業建筑,2013,43(S1):667-669.
[4]王健.淺談小直徑單體筒倉滑模施工工序質量的控制措施[J].電子制作,2013(15):223.
[5]南淑萍,曹延峰.等截面連體筒倉滑模施工技術要點及質量控制[J].科技信息(科學教研),2007(15):113.
[6]張洪波,張岳,陳云.中心盤對拉結構用于大直徑筒倉滑模施工技術[J].青島理工大學學報,2014,35(06):62-67.
[7]李新宇,李東凱,鄧巖,韓宗慧,李軍,薛躍文.大型水泥廠連體圓形筒倉滑模施工技術[J].建筑技術開發,2012,39(10):47-51.
[8]鄭文彬,張來珍.單體筒倉滑模施工中增設抗扭柱的關鍵技術[J].建材技術與應用,2011(10):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