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洋
摘 要:本文在梳理黑龍江省貧困現狀的基礎上,圍繞如何在扶貧工作中突出科技的作用,提出了發揮科技在產業扶貧中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科技;產業扶貧;貧困
中圖分類號:F32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8)12-0255-02
黨的十八大以來,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逐步成為黨和國家扶貧工作的核心指導思想。在此背景下,科技在產業扶貧工作中的作用日益凸顯。深入總結科技在產業扶貧中的作用、途徑,并積極探索適合黑龍江省產業扶貧的模式和對策,對于推動我省精準產業扶貧具有重大意義。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日益完善的今天,我國農業農村發展緩慢的根本原因是農村創業不足,如果沒有外部要素的進入,農村貧困人口將始終處于一種低水平的均衡狀態。依靠科技要素帶動相關現代要素進入農村,加快這些貧困地區特色資源的開發,通過大力發展一、二、三產業帶動貧困地區的發展是科技在產業扶貧中的現實選擇。
1 黑龍江省貧困基本情況及特點分析
1.1 黑龍江省貧困基本情況
截至2015年底,黑龍江省共有農村貧困人口211萬人,占全省農村總人口的10.93%;貧困村1765個,占全省行政村的19.59%;共有貧困縣28個,其中國家級貧困縣14個,省級貧困縣14個。經過多年扶貧攻堅,全省貧困發生率將至8.4%,略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7個百分點。
1.2 黑龍江省貧困特點
黑龍江省貧困人口較多,與全國平均水平和東北地區吉林、遼寧兩省相比,貧困人口比重較大。2015年,吉林貧困人口為本省農村總人口的5.78%,遼寧省為5.67%。黑龍江省貧困人口的比重分別高出兩省5.15個和5.26個百分點。高出全國平均水平1.7個百分點。
黑龍江省貧困地區連片,有11個縣為連片貧困區,集中于大興安嶺南麓地區,是全國14個集中連片貧困區之一。其中龍江縣、泰來縣、甘南縣、富裕縣、林甸縣、克東縣、拜泉縣7個縣隸屬于齊齊哈爾,明水縣、青岡縣、望奎縣、蘭西縣4個縣隸屬于綏化市。該集中連片貧困區共有貧困人口60.98萬人,占11個縣貧困總人口的13.36%、占全省貧困人口的35.53%;11個連片貧困縣占全省縣(市)總數的17.19%。
黑龍江省貧困地區產業發展單一。貧困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滯后,尤其是集中連片貧困地區更是缺乏發展活力。國有經濟比重高,產業結構不合理,產業發展單一,產業鏈條短,產品附加值低,是黑龍江省貧困縣經濟發展的共同特征。28個貧困縣中有一半以上第一產業占GDP比重近50%或在50%以上,有5個貧困縣甚至超過70%;有三分之二的貧困縣第二產業比重在30%以下,有的甚至不到10%。
黑龍江省貧困地區自然環境惡劣。11個連片貧困縣集中分布在大興安嶺南麓的丘陵地帶,地理環境惡劣,自然災害頻發。大興安嶺南麓區域土地沙化面積達20383.7平方公里,占區域總面積的14.1%。耕地鹽堿化面積達86.1萬公頃,占耕地總面積的19.1%,平原地區黑土層變薄,面源污染加重,耕地質量下降,低山丘陵地區水土流失比較嚴重,土壤沙化退化。旱災、風災突出,雪災、冰雹、霜凍、洪澇和沙塵暴等多發。
黑龍江省貧困地區基礎設施薄弱。農村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小及增長緩慢,影響了黑龍江省農村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的步伐,有些貧困地區特別是集中連片貧困地區仍然存在著“出行難、看病難、上學難、用電貴,以及飲水不安全、居住條件差”等問題。公路、用電、通信、泥瓦房、水利設施等生產生活基礎設施亟待改造。
2 黑龍江省科技融入產業扶貧的現狀及問題分析
黑龍江省產業扶貧直接帶動9800戶貧困戶、3.5萬貧困人口實現增收,間接帶動項目區9.8萬農村人口增加收入。產業扶貧帶動作用明顯。2015年以來,黑龍江省大力發展“兩牛一豬”、食用菌、果蔬、鵝鴨、雜糧雜豆等特色產業帶動貧困戶脫貧增收。海倫市“以產業拉動為核心,打造富硒、旅游、畜牧、電子商務四位一體的產業開發”;望奎縣探索“產業+項目”扶貧新路徑,形成了“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基地”的產業化發展規模;樺南縣打造了“基地+農戶+合作社”的產業扶貧模式。黑龍江省扶貧產業快速發展。
然而,黑龍江省農村地區的貧困人口思想保守、觀念陳舊、不思進取,尤其是教育資源的缺失致使貧困人口的文化知識水平和素養和時代差距較大,其對先進知識淡漠,導致產業扶貧過程中,科技的融入情況并不樂觀。同時,由于黑龍江省貧困地區生態環境惡劣、自然資源貧乏、基礎設施薄弱,生產和生活條件極其簡陋,直接限制了產業扶貧過程中技術的推廣和應用。
3 黑龍江省科技融入產業扶貧的對策建議
(1)注重農村科普教育,提高科技扶貧認識。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提高科學文化素質是貧困地區產業扶貧的關鍵,要以科技為先導,以市場為導向,從上至下開展科普宣傳教育,轉變思想觀念,創新發展理念,提高廣大農戶學科技、用科技的思想意識。圍繞貧困地區生產經營實際需求,對貧困戶開展“定點、定向、訂單”式的培訓,提高勞動生產技能。加強就業指導培訓,幫助貧困戶到發達地區轉移就業。統籌各類農技人員力量,建立農技人員與貧困戶聯系服務制度。通過專家授課、現場指導、網絡信息平臺遠程指導等方式,免費為貧困戶提供生產技術培訓。為農村貧困地區有針對性地編印農村先進實用技術圖書資料。大力培養懂技術、善經營、能帶動的科普帶頭人、致富帶頭人、新型職業農民、鄉土技術人才和技術骨干,切實提升農民致富能力。
(2)推廣農村先進實用技術,提升科技幫扶含量。搭建科技成果推廣應用平臺,加快科技成果在貧困地區應用,大力普及先進實用技術。須立足當地自然條件特點,發揮特色資源優勢,確立主導富民產業,引進優良新品種、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開展適應性鑒定和集成創新配套科技研究,從中優化篩選出適宜貧困地區推廣的良種良法,培育壯大一批特色種養示范基地,積極發展品質優良、特色明顯、附加值高的優勢特色農產品,提高產業扶貧科技含量和水平。幫助延伸產業鏈條,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大力提升農產品附加值。圍繞貧困地區產業發展需求,組織專家力量加強技術攻關。
(3)加快龍頭企業建設,提高產品科技含量。緊緊圍繞農民增收這個中心和農業供給側改革這條主線,立足市場和資源,以農產品基地建設和加工為重點,大力培育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和種養大戶,全面推行實施農業標準化生產技術,提高農產品科技含量和加工增值能力,提升市場影響力和競爭力,使其做大做強,進一步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和空間。
(4)完善科技服務網絡,筑牢產業長效機制。依托現有的農業科技人才、農技人員和農村實用人才,在貧困村組建農業科技服務組織,以農民合作社、種養大戶、龍頭企業等新型基層農業經營組織為載體,開展實施產業扶貧科技服務,為當地產業扶貧提供產前、產中、產后技術服務,發揮技能帶動和致富示范,加快科技成果產業化,持續提升產業扶貧能力與水平。建立農產品網上銷售、流通追溯和運輸配送體系,幫助對接連鎖超市,支持發展訂單農業。積極發揮網絡、微博、微信等新興媒介優勢,開展網絡實時問答、培訓交流。幫助建立O2O、B2C等電子商務模式,提供多元化便捷服務。搭建有效的金融保險服務平臺,拓展融資渠道,抵御經營風險。
(5)完善科普設施建設,提升科普能力。在貧困地區大力推動縣、鄉、村科普基礎設施硬件和軟件建設。專門研發適用于貧困縣推廣實用技術的科普大篷車。流動科技館、科普大篷車、農村中學科技館等項目優先向貧困地區配發配送。發揮已有的科普服務站、校園科技活動中心、科普示范基地等作用,大力推動科普中國校園e站、鄉村e站和社區e站,用信息化手段武裝基層科普基礎設施。大力開展經常性科普文化活動,堅決破除封建迷信和偽科學的消極影響,樹立科學、文明、健康的社會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