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星月 (浙江理工大學 藝術與設計學院 310000)
攝影起源于19世紀中葉。在20世紀初期,現代主義攝影開始發展,由科學和機械構成決定的“直接”、“即時”、“瞬時”等攝影原則成為了現代攝影的共同理念。這些理念也被用于紀實攝影,造就了20世紀攝影的輝煌。
從發展的角度來看,現代主義攝影在攝影誕生的時候就已經存在了。攝影家尼埃普斯拍攝的《窗外的風景》——被譽為“世界上第一張照片”,因為技術的限制而遠遠有別于人的直覺視覺。而1840年埃廷斯豪斯拍攝的《顯微物影》已經特別具有抽象意味。
在20世紀初期,德國開始興起表現主義思潮,這也是現代主義攝影的開端。表現主義思想的主要特點是反自然主義和反印象主義,它強烈地追求自我主觀表現。那個時期的表現主義影響了美國許多攝影家,斯特蘭德的《墻影》就是以其強烈的主觀感受而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意大利的未來主義可以說是第一次促成現代主義攝影的實驗運動。它革新了傳統的美學理念,大力提倡結構解析,崇尚機械之美,充分表現光線與空間的效果。未來派追求極致的速力表現,在攝影中會運用虛線、虛影、錯位、重疊等手法表現運動過程,它主要致力于探索超越物質實際形態的速力之美。
抽象攝影可以說是現代主義攝影中發展較早,成果較豐,同時也是余脈較長的一個分支。抽象一詞本來就是指用理性的方法將感性認識加以整理,從而得到比感性認識更加系統、完整而又本質的科學結論的思維方式。抽象攝影作為攝影藝術門類的其中一種,擁有它獨立的藝術語言,它將技術與思想相結合,強調的是思想上的創新,形式上的變化,而并非看不明白和無法理解。1
最早的抽象攝影應該誕生于英國的攝影家阿爾文·蘭登·科伯恩。科伯恩的攝影思想主要是為了傳遞一種意境,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犧牲了攝影的寫真功能,常常以出乎意料的視角,超乎常態的形象和令人驚異的構成方式,完成對理性世界的顛覆,將主觀抽象引入到了攝影。
使得抽象攝影在包豪斯第一次有了完整的觀念的首創者是拉茲羅·莫霍利·納吉。他于1923年加入包豪斯學院,在包豪斯開設攝影課,通過不懈努力,將攝影引入了包豪斯所倡導的現代主義表現領域。他在照相系統已經充分發展的情況下,重新放棄鏡頭折光系統,在照片中揚棄與日常目視相似的物體形態,追求超視覺、超常態。
包豪斯的抽象運動注重于幾何結構形態的空間表現,很少會體現感情色彩,被稱之為“冷抽象”。而現代主義思想基于情感宣泄,所以,與之相對比,還有一種基于內心情緒宣泄的抽象藝術應運而生,被稱之為“熱抽象”。代表者是美國攝影家弗朗西弗·約瑟夫·布魯吉耶爾。他致力于負感效應,疊印合成的探索,是抽象主義攝影發展中“熱抽象”的奠基人和集大成者。
除了“冷抽象”和“熱抽象”還有一種是“動抽象”。“動抽象”的出現主要歸功于美國攝影家洛特·雅各比,它主要是指照片能記錄暗背景中光的點、線、面在快門開啟時間內的位移軌跡,由此將物體形態隱藏,只留存光的時間歷程的抽象方式。
在這之后的抽象攝影實驗更多的是暗室制作效應,抽象攝影開始借助于高素質的非標準鏡頭的變形能力,它不再完全排除物體本身的物質形態,而是在原有形態的基礎上作出變形,從而達到超越客觀的感受。
縱觀抽象攝影的發展歷史,它是由起初的完全脫離物體形態再到純抽象形態,再到半抽象形態的一種哲學的抽象派藝術,是現代主義攝影極具活力的一個流派。
達達主義起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戰,主張對一切傳統的反抗與破壞,反理性、反審美、反道德,在技法上主要使用無意識的拼貼、堆積等方式,表現出強烈的反抗性和沖擊力,但是這種創作態度很難長時間維系,它與1922年基本上消逝。不過其理念促進了攝影蒙太奇的產生。
攝影蒙太奇作為一種具有現代主義意識的流派,起源于達達主義的柏林藝術家。柏林達達派成為戰后歐洲達達主義思想的主要基地。
在美國,使得攝影蒙太奇得到發展的事杰里·尤爾斯曼。他擅長于將毫無聯系的素材以無意識的狀態組織拼合在一起,構成一幅幅極具空間感的照片,他的作品大都具有獨特的空間意味和荒誕效果。
在達達主義退出藝術實踐之后,攝影蒙太奇依舊在蓬勃發展。在脫離了現代主義思想的背后,由于其強大的可塑性,攝影蒙太奇一直都是藝術家們所鐘愛的創作形式。他們不僅深入探索了其視覺元素解構組合的新技術美學理念,還將其大量地運用到了廣告海報、書籍裝幀、商品包裝等平面設計應用中,挖掘其潛在的實用意義。2
超現實主義攝影在現代主義攝影里也是屬于發展較為完備的一個支脈。1924年布洛東發表《超現實主義宣言》,這標志著超現實主義作為一種文藝思潮和新銳藝術運動正式開始。超現實主義攝影主張突破傳統,崇尚個性張揚的藝術風格,著重強調自身的潛意識,它的使命是探索出人類新的“心靈世界”。其作品的表現形式是奇特、荒謬且神秘的。3超現實主義是由達達主義演變而來的,雖然它與達達主義都強調“下意識”,但是超現實主義攝影并不想達達主義那樣屬于無意識的拼貼,它主觀的思維和意識的作用非常明顯,這種思維意識表現的是弗洛伊德的潛意識。在超現實主義攝影上作出杰出貢獻的兩位大師是曼·雷和菲利普·哈爾斯曼。
曼·雷成先后參與達達、立體、超現實等多種前衛藝術運動的創立與實踐。他的《騙人的眼淚》、《安格爾的小提琴》、《假面》、《人體》等等創作影響巨大,生前曾在歐美各國多次舉辦個人攝影展。
菲利普·哈爾斯曼與西班牙超現實主義畫家達利相識合作,創造出一系列的超現實主義作品。這些作品絕大多數意向突出,境界幽邃,不僅有潛意識的流露,也有有意識的暗示。其系列人物攝影作品《條約》曾轟動一時。他要求被拍攝的各界名流——瑪麗蓮·夢露、歐本海默、尼克松等在照相機面前跳躍,他認為只有這樣,人們才能脫去平時的假面,這其實也是他追求潛意識釋放的一種方式,也屬于超現實主義攝影的一種探索。
在曼·雷和菲利普·哈爾斯曼之后,超現實主義攝影擴散到許許多多的崇尚探索性創作的攝影家那里,使得許多攝影家的作品充滿自我表現一位以及夢幻感。
新客觀主義攝影誕生于20世紀中后期的德國。新客觀主義攝影的特點是完完全全地表現客觀世界的本身,注重對于機械革命帶來的現代社會的詮釋。新客觀主義攝影大都體現自然界或者非自然界中結構嚴謹的造物,是一種對機械文明的審美,這也是那個工業文明盛行的年代的詮釋。
在1952年,奧拖·史坦納特出版著作《主觀主義攝影》,這標志著現代主義攝影進入戰后主觀主義盛行的新時期。主觀主義攝影關注個人的意義,它一切從個人出發,發掘個人脫離社會的存在意義。在作品形式上,主觀主義攝影沒有明確系統的理論體系,它沒有統一的創作形式。
隨著時代的變化,現代主義攝影不再像誕生之初那樣具有鮮明的反叛精神,也不再過分崇尚機械文明,但它依舊主張弘揚自我,表現主觀意識,這仍然是現代主義攝影不變的核心理念。
注釋:
1.喬芳.抽象攝影在中國當代攝影中的探究[J].大眾文藝,2016,(1):180.
2.王楠.淺談照片蒙太奇的起源與發展[J].戲劇之家,2017,(2):115-116.
3.金依萍 姚志明.超現實主義攝影在現代平面廣告中的應用與研究[J].現代營銷,2016,(1):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