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夢雨 (江蘇師范大學 221116)
舊課標也曾是我國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教學的綱領性文件,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我國思想政治課程的發展。但是,面對新時代對人才培養的新要求,通過對舊課標有針對性的修訂完善,使課程體系充滿活力。
同樣作為思想政治學科的課程標準,2004年和2017年課標在框架結構上既有一致的地方,也存在很多差別(表1)。這些不同之處體現了我們逐漸加深對高中政治課的認識,也反映了政治課程建設的新發展。
1.在整體框架設計上進行了重要改變
第一,2004年課標分為四個部分,新課標在舊課標的基礎上擴展為六個部分。2004年課標主要包括內容標準、課程性質、實施建議、課程目標四個方面的內容,新的課標在此基礎上增加了課程結構和學業質量的具體闡述,強調了核心素養對學生的重要作用。
第二,新課標在前言部分增加了修訂工作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以及修訂的主要內容和變化,從課程方案和學科課程標準解釋修訂的主要內容。
第三,在課程內容方面,在原有必修、選修課程基礎上增加了選擇性必修課程。保證共同基礎后,為不同發展方向的學生提供可選擇的課程,而且將高校的許多知識放到了高中階段。

表1 2004年課標與2017年課標框架結構對比
2.在具體內容設計上的繼承與發展
第一,新課標新增了“學科核心素養”,強調了核心素養的重要作用。核心素養的實現能加強學生的政治認同、法制意識、公共參與和科學精神。
第二,新課標增加了學業質量,從學業質量內涵和水平、學業質量水平與考試評價的關系方面來進行具體的闡述。
新課標明確了課程實施環節的主體及要求,分別從課程標準、教材、資源建設等方面,對師資隊伍建設、教學實施及經費保障等方面提出了具體的要求。
舊課標把課程目標分為總目標和分類目標,在分類目標中又詳細分為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新課標拓展了分類目標的內容,發展為情感態度價值觀、知識與能力、態度與方法目標(表2)。
新增的學科核心素養,是為了幫助學生通過學習思政課程,學習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發展其政治認同、法制意識、科學精神及公共參與等四個方面的能力。

表2 2004與2017年課標的課程目標對比
新課標進一步精選了學科內容,使課程內容情境化,促進政治學科的核心素養落實。另外,考慮學生年齡特點及學科特征,有機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1.設計依據上的差別
在課程內容上,2004年課程標準強調生活需要,而新的課標主要根據以下要求進行設計。首先強調政治學科核心素養,體現思想政治課程的性質與理念。其次,堅持知行合一的原則,旨在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
2.內容標準呈現上的差別
2004年課程標準采用“內容目標+提示與建議”形式表達。“內容目標”通過行為目標的方式,學生是行為主體。“提示與建議”針對“內容目標”進行實施,運用主體是教師。例如,《經濟生活》模塊關于“生活與消費”內容標準如表3所示。

表3 《經濟生活》模塊中關于“生活與消費”的內容
2017年課程標準采用“內容要求+教學提示”的形式表達,“內容要求”以知識點的形式呈現,概括了學生需要掌握的內容,為教師教學以及學生學習提供了標準。

表4 《經濟與社會模塊》關于“經濟制度與經濟體制”的內容
“教學提示”中針對“內容要求”的實施,提供議題進行探究,為知識點的掌握提供了具體的方法和建議,運用主體是學生。例如,《經濟與社會模塊》關于“經濟制度與經濟體制”內容標準,如表4所示。
十九大提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課程標準決定了教材的編寫,為學校工作、教師教學、學生學習提供詳細的依據。
為了適應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滿足新時代對全體國民素質的新要求,新課標進行了調整和發展。新課標的差異性主要體現在反映時代的新要求,深入貫徹黨的政策和方針,進一步更新教學內容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