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楠,于中偉
(沈陽市勘察測繪研究院,遼寧 沈陽 110004)
建立大壩變形預報模型對于分析大壩健康狀況、保障大壩安全運營具有重要意義。一般來說,預報模型是建立大壩變形量與環境效應量之間的關系,主要包括統計模型和確定性模型兩種[1]。其中,確定性模型需要大壩力學結構資料,且計算量較大,因此統計模型仍是目前主要的大壩變形建模手段。
統計模型以逐步回歸[2]方法為主,后來有學者陸續提出了其他改進回歸方法,如主成分回歸[3]、偏最小二乘回歸[4]、獨立分量回歸[5]等。但回歸方法建立的是大壩變形監測量與環境效應量之間的線性關系,不能充分反映環境變量對大壩變形的影響。因此,神經網絡作為一種非線性統計模型,在大壩變形預測中有著更好的表現[6~8]。小波神經網絡結合了小波分析和神經網絡模型,把小波基函數作為隱含層節點的傳遞信號,信號向前傳播的同時誤差反向傳播的神經網絡模型。彌補了傳統神經網絡學習速度慢、網絡訓練失敗可能性較大等缺點,在一些變形建模領域有良好的應用[9]。本文將小波神經網絡引入大壩變形預報中,探究其在大壩變形建模中的應用效果。
小波神經網絡以BP神經網絡的拓撲結構為基礎,將小波基函數作為神經網絡中隱含層節點的傳遞信號。其拓撲結構如圖1所示。其中X為小波神經網絡的輸入參數,Y為輸出參數。在大壩變形預測模型中,輸入變量為影響大壩的環境效應量,輸出變量為大壩變形位移值。本文實驗中,我們選取水位、溫度和時間三個輸入因子。

圖1 小波神經網絡拓撲結構
假設輸入序列為xi(i=1,2,…,k)時,隱含層輸出計算公式為:

(1)
式中,h(j)為隱含層第j個節點輸出值;wij為輸入層和隱含層的鏈接權值;bj為小波基函數hj的評議因子;aj為小波基函數hj的伸縮因子。
小波神經網絡輸出層的計算公式為:

(2)
式中ωik為隱含層到輸出層的權值;h(i)為第i個隱含層節點的輸出;l為隱含層節點數;m為輸出層節點數。
同其他神經網絡模型一樣,小波神經網絡可以分為模型訓練和模型預測兩部分。其中模型訓練通過一部分訓練樣本找到能夠使得網絡收斂的參數,模型預測即通過訓練好的神經網絡模型求得網絡的預測值。小波神經網絡的訓練過程如下:
(1)隨機初始化小波函數伸縮因子、平移因子及網絡連接權重,設置網絡學習速率;
(2)將數據樣本分為訓練樣本和測試樣本兩部分,其中訓練樣本用于小波神經網絡模型的訓練,測試樣本用于測試模型預測精度;
(3)將訓練樣本進行模型訓練,并用得到的模型進行模型預測,計算模型輸出與期望輸出的誤差;
(4)根據誤差修正網絡權值和小波函數參數,使得模型預測值逼近期望值;
(5)判斷是否結束,如沒有結束則返回步驟(3)。
我們收集了某大壩多年的引張線數據,測得了幾年內壩頂的水平位移。大壩變形主要受水位和環境溫度的影響,因此我們同時收集了大壩上下游水位數據及當地氣溫。所有數據采樣率均為一天。為了對比小波神經網絡模型效果,我們同時利用傳統的線性回歸方法進行了大壩位移變形模型,回歸模型選擇如下式:

(3)
其中,H為上下游水位差;Tj為觀測日前若干天氣溫的平均氣溫,這里分別為前0~1、2~7,、8~30、31~60天的平均氣溫;θ和lnθ為時效因子,θ選取為觀測日天數減去基準日天數再除以100?;貧w模型中由于自變量間存在多重共線性,因此我們選擇逐步回歸的方法進行了自變量的篩選和剔除。
為了對比回歸模型與小波神經網絡模型效果,在小波神經網絡模型訓練中,我們采用了相同的輸入變量,模型的輸入變量均進行了標準化處理。我們采用3年的數據進行回歸建模和神經網絡訓練,并對后面3個月的數據進行預測分析,同時與實測值進行比較。兩種模型的預測效果如圖2所示。兩種模型的擬合及預測殘差rms如表1所示。


圖2 兩種模型預測效果兩種模型擬合和預測殘差rms統計 表1
圖1和表2的結果表明,相比逐步回歸模型,基于小波神經網絡的大壩變形模型在建模上均有著更好的結果,同時有更高的預測精度。
本文建立了基于小波神經網絡的大壩變形預報模型,結合影響大壩變形的溫度、水位、時效等環境效應量,確立了小波神經網絡的輸入變量。同時,作為對比,建立了大壩變形的逐步回歸模型。實例分析結果表明,相比回歸模型,小波神經網絡模型能更準確反映自變量與監測量之間的非線性關系,有更高的擬合和預測精度,是一種有效的大壩變形建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