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鳳英
美國與墨西哥27日就更新北美自貿協定達成初步原則性協議,兩國同意收緊對墨西哥對美汽車出口規定。美國政府還表示,加拿大必須在31日前對談判中的關系分歧做出妥協,才能加入這一協議。
此次美墨加自貿協定談判中美國采取了各個擊破戰術。在加墨兩國中,加總理特魯多的風格強勢,而墨西哥比加拿大更加依賴美國市場。如果先與加拿大談判,必定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代價。因此美國的策略是先攻“弱”后逼“強”,然后以相對“弱”的給相對“強”的形成一種“被孤立”壓力。在美墨初步達成的協議中,除了“日落條款”,墨西哥基本滿足了美國的要求。這樣一來,加拿大面臨的壓力有點大,華盛頓實際給加拿大的時間,也就是五個工作日。
在國際領域,美國也采用這個辦法。在日韓中間,美國選擇對美國市場依賴度更大的韓國,與其重談自貿協定,并給予加征鋼鋁關稅豁免。在南美,美國選擇給予還沒有走出經濟危機陰影、鋼鋁產品在美國市場也沒有什么競爭力的巴西加征鋼鋁關稅豁免。在歐洲,英國“脫歐”后,美國希望法國也能退出歐元區,使德法軸心瓦解,整個歐洲統一市場由此就不復存在了,這一提議被馬克龍拒絕。在中歐之間,美國也用不同策略隔開,對歐盟主要是232條款,對中國主要是301條款,通過這種方式試圖打消中歐間的利益重疊部分,形不成聯合起來應對美國的同盟。
我們清楚地看到,美國把商業談判中的技巧錯誤地拿到國家級的談判當中,總是先攻擊一個相對弱勢,或者他們認為可能正在動搖中的一方,再以“弱”攻“強”。這樣的策略花哨,但有損國家形象和公信力,得不償失;對一些缺乏自主性和定力的中小國家有一定作用,但對大國搞這一套行不通。
面對這樣的美國,我們該怎么辦?首先是世界因我而變,我應有充分的定力,不必太早出招、不能犯“多動癥”。美國對我挑起“貿易戰”,反過來證明,我們的發展戰略和發展大方向是對的。我們可以檢視自己在這條路上行走的姿態和動作是否合乎規范,但前行的方向不能變。我們必須要比以往有更堅定的信心,堅持改革開放,持續高質量發展,就是對貿易戰最好的回擊。只要我們保證不出錯,對手將隨著時間推移逐步由理性走向非理性,就會亂、亂就可能會出錯。眼下美國執政黨有個迫切任務是年底的中期選舉,這也許就給我們創造一種機會。
其次,要把視野回歸到我們的事業上去,不要盯住美國不放。我們很難改變美國,但也不代表不可繞道而行?,F在中國出租車司機似乎都在搞中美貿易問題研究,那怎么行,我認為輿論一定要把國民的注意力引導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條路上來,引導到“一帶一路”建設、三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高質量發展等問題上來,踏踏實實做好自己的事。貿易戰的問題就交由相關政府部門去談判,讓智庫去研究。我注意到,萊特希澤是個非常專注的人,他很少公開表態,就是一門心思研究怎么應對中國。中國有關部門應有清晰的目的和務實的態度,拿出對我有利的方案,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作者是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世界經濟研究所原所長)
環球時報2018-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