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婕
摘 要 在網絡輿論飛速發展的今天,它的負面作用引起了廣泛討伐,但積極意義卻被忽視,使網絡輿論本身陷入一種人眾聲微的境地。以2018年3月“武漢理工陶崇園事件”為例,站在網絡輿論制造者的角度,分析網絡輿論本身的困境,打破“貼標簽”“一棒子打死”網絡輿論的現象,突出網絡輿論的意義,指出網絡輿論突破困境的相關對策。通過本事件的探究,網絡輿論在兩個方面處于困境:其一是網絡輿論內在制造者方面,主要有“沉默的螺旋”理論的失效,“犬儒主義”的產生;其二是網絡輿論外在“把關人”方面,主要有“刻板印象”的存在,“把關人”的束縛。
關鍵詞 網絡輿論;沉默的螺旋;犬儒主義;刻板印象;把關人;對策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8)12-0034-04
在這個網絡媒體傳播時代,網絡輿論被定義為通過網絡空間傳播的由于特定事件刺激而產生的公眾態度、情感、觀點、意見等的集合。公民的話語權在網絡輿論中得到充分發揮。在不少觀念里,網絡輿論一呼百應,威力驚人,使相關部門壓力倍增,嚴重影響網絡環境下輿論的健康發展。無數網絡案件的發生確實印證了網絡輿論大肆傳播的危害和困境,但從大部分網絡輿論的制造者來看,現代的網絡環境也是對他們的一定限制,大量的“貼標簽”使得網絡輿論陷入困境,輿論的監督功能形同虛設,發揮不了具體的作用。
2018年3月26日,武漢理工大學自動化學院研三學生陶崇園在宿舍樓墜亡。之后,其親屬在微博發聲稱陶崇園系因導師王攀“長期精神壓迫致死”,并給出相關證據。這一事件在微博熱搜榜掛了一夜后被刪除。學校沒有及時做出回應,并以陶崇園與母親爭吵和曬被子等說辭試圖處理危機。4月4日,武漢理工大學自動化學院負責人在《新京報》的報道中表示:“沒有發現王老師有明顯不符合師德師風、刑事犯罪的地方。”又在4月8日中午,武漢理工大學發布《情況通報》稱導師王攀與學生認義父子關系,并未侵犯學生利益期間,知乎和微博對此事件的關注及輿論大多被刪除,至此,此事件引起了較小波動,知情公眾卻對此十分不滿。
本文站在網絡輿論制造者的角度,分析網絡輿論本身的困境,旨在打破“貼標簽”“一棒子打死”網絡輿論的現象,突出網絡輿論的意義,指出網絡輿論突破困境的相關對策。
1 網絡輿論的困境
1.1 網絡輿論內在困境
在一件熱點事件發生時,網絡輿論制造者內在的心理變化是輿論發酵和傳播的基礎。隨著互聯網的不斷更新換代,熱點事件的層出不窮,大眾喜好和欲望的不斷發展,網民的心理也產生了變化,這種變化淡化了輿論監督的作用,影響了網絡輿論正常發展。
1.1.1 “沉默的螺旋”的失效
“沉默的螺旋”理論概念最早見于諾依曼1974年在《傳播雜志》所發表的論文《沉默的螺旋——一種輿論理論》。這一理論探討了輿論是如何形成的問題。諾依曼認為在大眾傳播時代,輿論受到大眾媒介、人際交往和從眾意識的影響;而大眾傳播影響輿論的方式是通過營造“意見氣候”來實現的;最后“意見氣候”使得非主流意見處于“沉默”和趨同的狀態,從而使得主流意見更加優勢化,非主流意見更加“沉默”,形成螺旋狀的循環①。
“武漢理工陶崇園事件”中,在眾多聲討陶崇園導師王攀并要求學校給出解釋的言論中,不乏各種相左的意見。他們從其他各種細小的角度表達自己的不滿,包括支持“學校沒有責任”、指責“陶崇園自己心理承受能力差”、指責“陶崇園逆來順受不會反抗”等。這些“大膽”“另辟蹊徑”的個人言論勢如破竹,在真相被揭露之前猛烈抨擊受害者及其家屬,嚴重污染網絡輿論場的健康發展。總結起來,混淆視聽的言論有如下幾個特征:一是逆反傾向,即和主流輿論完全相反,如支持王攀的言論;二是批評傾向,即批評打擊受害者,如指責陶崇園心理承受能力差;三是辱罵傾向,即辱罵受害者家屬或辱罵社會等,如造謠辱罵受害者家屬誣賴學校,尋求索賠。
可見,“沉默的螺旋”這一理論在如今的社會下已經開始失效,諾依曼認為的大眾的“屈從性”開始瓦解,由于網絡可以匿名自由發表言論,每個人都在展現不同問題不同角度的不同理解,形成了個性化的大發展。雖然主流輿論還在發揮作用,但“沉默的螺旋”不會一直“旋轉”下去。換一種說法,“意見領袖”的地位下降了,個體言論以不同的形式“對抗”主流意識形態,“蹭熱度”已經成為網絡的主要態勢,靠著奇葩的話語奪人眼球的評論屢見不鮮。另外,“沉默的螺旋”這一理論不能從好壞的方面來評價,一方面它抑制了創造力,一方面它打擊了少數破壞分子。確實大眾的一致性大多可以導致“群體極化心理”,塞奇·莫斯科維奇也了提出“集體瘋狂”的概念,認為社會的過分強調以及群體對個人的完全融合容易出現集體瘋狂的舉動②。但意見的分歧應建立在理性的基礎上,應注重輿論監督、分析問題的重要性,而不是用“罵戰”和“蹭熱度”滿足自我欲望,混淆輿情。這是這一理論失效后我們應該考慮的問題。
1.1.2 “犬儒主義”的產生
“當代犬儒主義是一種‘以不相信來獲得合理性的社會文化形態。犬儒主義者的徹底不相信表現在,不相信別人的熱情,不相信別人的義正辭嚴,不相信有所謂正義的呼喊,他們甚至不相信還能有什么辦法改變他們所不相信的那個世界。他們把對現有秩序的不滿,轉化為一種‘不拒絕的冷漠、一種‘不反抗的清醒、一種‘不認同的接受,獨善其身,只要自己不受傷害即可。”③熱點事件的層出不窮消磨了大眾的心態,網絡輿論的正義呼喚變成了少數人的責任,民眾不再相信所謂輿論監督的存在和意義,變成了沉默的大多數,或者隨波逐流的看客。這和“沉默的螺旋”理論不同,不是大眾意識形態的趨同,而是民眾的一種圍觀。這種沉默和圍觀,更加劇了“意見領袖”的喪失,主要表現在熱點事件中,具有一定社會地位的實名主體,為了躲避輿論侵擾而選擇不發聲、不理會,從而使網絡輿論更趨復雜且充滿變數。
在“武漢理工陶崇園事件”中,一方面由于官方刪帖,一方面由于武漢理工牽涉復雜,肯站出來真正發聲的人急劇下降,尤其作為武漢理工大學的學生,在事件發生后,被學校進行“洗腦教育”后,大多數為了保全自身而選擇沉默,只有少數在知乎中匿名闡述情況。當事件從微薄熱搜榜上撤下的時候,大多數人選擇的是“遺忘”,正如人們所說的“冷漠的人性遲早會忘記這些和自己無關的事。”
網絡輿論因為“犬儒主義”的產生而變的人微言輕,讓“另辟蹊徑”的個體占了主流,進而造成了網絡輿論的混亂局面。另外,除了制造者的心理變化外,更需要考慮的是外在相關部門對網絡輿論過度地“圍追堵截”。
1.2 網絡輿論外在困境
網絡輿論因為它的草根性、自發性、多元化、盲目性使管理困難,外在的相關部門十分懼怕網絡輿論所造成的壓力,認為這種話語民主超越底線、脫離正常軌道,對社會成員和社會組織造成巨大危害。隨著這些擔憂加劇,相關的防范手段也層出不窮,卻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網絡輿論有意義的
發展。
1.2.1 “刻板印象”的存在
“刻板印象”是一種心理學的理論,是指對一件事物的想法及觀念,就像刻在木板上一樣那么的難以更改、抹滅。它也是一種“標簽效應”,即當一個人被一種詞語名稱貼上標簽時,他“個性意識的自我認同”有強烈的影響作用,從而使得自己的行為和所貼的標簽內容相一致。另外,這種“刻板成見”也稱為“首因效應”,是指“人們的第一印象一經形成便很難被后來的異質信息加以動搖和修正的現象”④。
在“武漢理工陶崇園事件”中,社會的“刻板印象”把正義之聲“一棍子打死”,民眾沸反盈天的網絡輿論大部分被刪除。可以看出,大眾和相關部門已經對網絡輿論形成了“刻板印象”,這種對“網絡輿論猛于虎”的看法已經根深蒂固,并常常被“貼上標簽”,即認為網民的言論都是極端的,都是情緒爆發下的非理性產物。如在“江歌案”中集體“審判”劉鑫的網絡輿論造成了一種網絡暴力,如在“榆林產婦跳樓”事件中網絡輿論跟隨媒體報道的一擁而上,這些事件把網絡輿論最壞的一面暴露出來,使相關部門為所有的網絡輿論貼上“壓力”“危害”等“標簽”,淡化了網絡輿論積極的一面,這也使得更多網民開始不相信“民主發聲”,選擇事不關己的沉默,最終導致“犬儒主義”的大面積產生。
1.2.2 “把關人”的束縛
“把關人”又稱“守門人”,由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傳播學的奠基人之一庫爾特·盧因在研究群體信息流通渠道時提出,“‘把關人指那些在決定某個信息的性質和流量方面有著一定權力的人或機構。在傳播網絡和傳播過程中,正是這些人或機構決定著什么可以被傳播和怎樣傳播”⑤。這也就是說,只有被把關人所認可的信息才可以被傳播。
在“武漢理工陶崇園事件”中,一夜間微博熱搜被撤銷,幾天后微博根據相關信息只能搜索到少數新聞,網絡輿論被大部分清理。其間,學校始終“關起門來解決事情”,對事件不予正面回應。之后知乎上的高閱讀量回答被刪帖,搜索引擎無法查到對應信息,大部分信息只停留在媒體網頁上。4月8日凌晨,一位自稱是武漢理工大學管理學院學生周蔚的微博賬戶發布了“480名校友關于武漢大學陶崇園事件的公開信”,呼吁公開、徹底、透明的調查,認為校方不應該禁止學校雇員和學生接受采訪。一天之后,這封公開信及周蔚發布的與之相關的微博都被刪除,周蔚在微博被禁言。“把關人”權力之大,讓網絡輿論無法說真話,這不僅激發了民眾的憤怒,也使民眾對輿論監督產生懷疑,更甚,損害了政府的公信力。這是一種輿論危機,也是一種社會危機。
而事實上,“把關人”這個概念是有意義的,在群體性事件中,它可以對時間的具體細節進行審核,力求提供給民眾的信息是真實、準確的,并且可以在一些事件中排查破壞分子的污言穢語,建設良好的網絡環境。但隨著近年網絡輿論的迭起,“把關人”不再是一種有價值標準的限制,而成為一種網民言論的束縛機制。阿爾溫托夫說“誰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網絡,誰就擁有了世界。”而現在的“把關人”像擁有了世界,可以把信息隨意的過濾,只要金錢和權利到位,就可以成為“把關人”。有人會說這是一種有效的危機公關,但損害了民眾的話語權就不是一種妥帖的措施,網絡輿論不全是無理取鬧的攻擊,它是民眾的一種理性和非理性的“輿論場”。當一個事件爆出一個問題時,大多群眾的言論不是嘲笑和打擊,而是要讓當事人正視問題、解決問題,而不是看真相如何被歪曲和掩蓋。
2 網絡輿論應對策略
2.1 培養意見領袖,壯大網絡主流輿論陣地
“意見領袖”又稱“輿論領袖”,指的是社會中有威望的、有號召力和凝聚力的人對事件形成自己的態度觀點,再傳播給他人。在“沉默的螺旋”理論中,“意見領袖”對于信息的傳播和“同化”具有重大的影響。在熱點事件中,一方面,應該發揮“意見領袖”的輿論帶頭作用,在網上形成主流的輿論陣地,并改變、約束其他傳播者的失范行為。即在一定程度上,要挽回“沉默的螺旋”理論失效的局面,打擊個人偏激主義,保留部分理性主義。另一方面,要創新主流網站傳播形式,力求以客觀真實呈現事件,杜絕以炒作負面信息和虛假信息來獲取點擊量,發出主流之聲,引領網民正確發表見解,形成主流意識形態。在“武漢理工陶崇園事件”中,“意見領袖”應帶頭站出來從事實說話,權衡雙方的形勢,等待真相,不應以煽動性言語挑撥民眾。主流網站傳播信息不應以偏激性字眼引起民憤,而應有理有據,客觀公正。
2.2 推行網絡實名制,強化網民社會責任感
網絡的匿名為民眾提供了自由發聲的機會,但也為暴力偏激性言語帶上了保護傘。網絡的匿名使網絡輿論走勢復雜,形成爆炸式“控告”。除了主流輿論的理性評判,更多的是“扭曲三觀”的極端言論。一方面,網絡的實名制有利于增強網民的責任意識和自律意識,凈化網絡環境,可以發揮網絡輿論的積極作用。另一方面,網絡的實名制讓民眾看出了相關部門對網絡輿論的認真態度,一定程度上可以扭轉“犬儒主義”下事不關己的態度,不僅端正了輿論監督體系的責任,也加強了相關部門對輿論的監督,相互監督機制可以改觀相關部門對網絡輿論“危險”的“刻板成見”,一定意義上促進事件圓滿解決,使網絡輿論真正有所價值。
2.3 發布及時信息,提供事件真實面貌
面對熱點事件網絡輿論的混亂局面,大多是源于信息發布的不及時、不真實。俗話說:“當真理還在穿鞋時,謠言已經跑遍整個世界。”對于網絡輿論的制造者而言,評論的所有目的都是為了尋求真相,初衷是對熱點事件的關注,而知情權一旦受到“威脅”,網絡輿論就會有變質的風險。所以,當一個事件發生時,“首因效應”是比較突出的,不僅是群眾對于事發信息的“先入為主”,也是事發者和相關部門對網絡輿論的“先入為主”,都說明第一條信息和表態是重要的。事件信息的發布要遵循以下原則:及時、主動、準確、互動。在“武漢理工陶崇園事件”中,學校方明顯違背了這一原則,造成了網絡輿論的失效。首先,學校在新聞發出后沒有第一時間回應,而是蔑視輿論、刪除網絡評論,選擇“鴕鳥”式躲藏;其次,學校沒有主動提出調查,直到知乎等平臺輿論迭出才予以通報;再次,學校事件發出后以虛假信息側面傳播,造成公信力危機;最后,學校不采取平息,正面回復民眾呼聲,而是“以權壓人”,以“把關人”身份刪除網絡輿論,造成民眾激憤,進而網絡輿論變質,損害輿論監督的積極價值。由此可見,要真正做到網絡輿論地正常發展,首先事發者“要做事件發生的‘第一定義者”⑥。
2.4 健全監督機制,建立詢問反饋機制
監督機制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指建立網絡輿論監督社會事件的監督機制,即網民們真正有“話語權”對事件起推動作用。政府及相關部門應加強保障民眾“話語”的價值,杜絕“把關人”權利過大,審視網絡執行機構,減少“肅清”信息以逃避責任的行為。另一方面指相關部門對網絡的監督機制,充當適度的“把關人”。為嚴格控制關于危害國家、違法犯罪、極端暴力的言論,這種“把關人”角色必不可少,并且這種意義上的“把關人”要監管其他渠道“越俎代庖”的“把關人”,確保民眾“話語權”不被侵犯,確保公開透明的信息制度。這兩種監督機制需要互動性來協調,要建立詢問反饋機制,當民眾的相關言論被刪除撤銷時,可以有相關的機制來詢問和恢復,當民眾發現極端“蹭熱度”分子時,可以及時舉報處理,有效地控制了“把關人”的過度束縛,建立良好網絡輿論環境。
3 總結
熱點事件是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而興起的,網絡輿論也隨著熱點事件的層出不強而“愈演愈烈”。大多數人看到了網絡輿論傳播中消極暴戾的一面,卻忽視了網絡輿論的意義,任其在近年來定位不清,作用無法發揮。從“武漢理工陶崇園事件”來看,網絡輿論本身確實存在困境,從制造者心理角度來說,一是“沉默的螺旋”的失效,極端個性化混淆視聽,二是“犬儒主義”的產生,冷漠的大多數營造社會消極氛圍。從社會外在環境來說,一是“刻板印象”的存在,使網絡輿論處于“危險”定位,而使“把關人”的束縛,網絡輿論舉步維艱,基本喪失提議監督的作用。針對以上的困境,探討了四方面應對之道,一是培養意見領袖,二是推行網絡實名制,三是發布及時、真實信息,四是健全監督、詢問和反饋機制。應對的對策是實踐中探索出來的,體現時代的變化,主要是突出網絡輿論的積極作用,正視網絡輿論制造者、發聲者的真實心聲。
注釋
①毛峰:《傳播學概論》,中南大學出版社,2006年第232-235頁。
②[法]塞奇·莫斯科維奇:《群氓的時代》,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年。
③徐賁:《情緒互聯網時代的犬儒義》,http://www.aisixiang.com/ data/76304-2.html.
④甘惜分:《新聞學大辭典》,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48頁。
⑤葉皓:《突發事件的輿論引導》,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02頁。
⑥卿立新:《突發公共事件網絡輿論及其應對研究》,湖南師范大學,2012年。
參考文獻
[1]董博.自媒體時代輿論傳播的特征與困境研究——以“上海女孩逃離江西農村”事件為例[J].新媒體研究,2018(4):26-27.
[2]李偉.新媒體時代群體性事件輿論引導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黨校教研部,2013.
[3]姚剛,黃立婕,劉慧.新媒體環境下網絡輿情在社會熱點事件中的影響力探究[J].行業研究,2018(3):13-14.
[4]李若新.網絡大V對輿論產生影響的原因及對輿情失范的防范對策[J].視聽,2018(3):130-131.
[5]安琪.吳嘉洞.從“榆林產婦跳樓”事件看網絡輿論議程設置效果[J].新媒體研究,2018(6):1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