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佳
“灰犀牛”和“黑天鵝”一樣,是一個比喻。
黑天鵝在自然界十分稀有,一旦出現在人類視野中,則會對人類“天鵝都是白色”的傳統認知形成顛覆性影響。因此,“黑天鵝”用來形容小概率而影響巨大的事件,而“灰犀牛”用來形容大概率且影響巨大的潛在危機。
此概念的提出者——美國學者、古根海姆學者獎得主米歇爾·渥克認為,生長在非洲大草原上的灰犀牛,因行動遲緩、貌似蠢笨粗拙,常常給人安全無害的錯覺。殊不知,當灰犀牛發起攻擊時,極具爆發力,且不可阻擋。“就像是一頭兩噸重的犀牛,把牛角對準我們全速向我們攻擊”,人們因為長久地視而不見,當災難來臨時,將束手無策。
導致柯達破產的現代數碼技術、2008年美國房地產泡沫集中爆發此之前的諸多泡沫破裂……灰犀牛這種大概率危機,在社會的各個領域不斷上演。
金融領域的危機事件,與其說是黑天鵝,更像是灰犀牛:在爆發前已有跡象顯現,但卻經常被忽視。例如前幾天開庭審理的安邦案。
檢察機關公訴人指出,安邦集團原董事長、總經理吳小暉2011年隱瞞股權實控關系,以安邦財險為融資平臺,用假材料騙取保監會批復后,銷售投資型保險產品,向社會公眾募集資金。然后,吳小暉又拿超募資金增資安邦集團及安邦財險,虛構償付能力以后再大規模銷售投資型保險產品(主要是投連險與萬能險)。截至2017年1月5日,累計向1056萬余人次銷售投資型保險產品,超出批復規模募集資金7238.67億元,至案發,實際騙取資金652.48億元。
這場安邦騙局始終在暗箱操作,無人質疑嗎?恰恰相反,在增資發家的道路上,安邦曾一次又一次的強勢吸睛。
從2004年5億元注冊資金起家的安邦,經過七次增資,特別是2014年的兩次共499億元的增資,使得安邦的資本金在短期內達到令人瞠目結舌的619億元。比業內資本額第二名、具有幾十年歷史的老牌保險集團的中國人保集團領先了近200億元。這種勢頭,在世界金融歷史上也相當罕見。
人人覺得蹊蹺而不可思議,卻無人問津。像圍觀一頭在不遠處正慢條斯理輕輕咀嚼樹葉的灰犀牛,任它而去,它能怎樣?
“各路神仙,各管一片。”地方金融辦只能管各地的小貸公司、擔保公司等機構;銀監會只負責銀行系統;保監部門只負責保險類機構,無法穿透資金底層,也看不清資金的最終流向。明明發現了風險的苗頭,卻沒人愿意出頭去管。這些資本跨業態、跨行業和所謂多元化的灰犀牛們一旦資金鏈斷裂,往往會達到“金融海嘯”級別的連鎖災難。
日前,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8年會中,總結了中國潛在的金融風險:部分領域和地區的金融“三亂”問題仍比較突出,不規范的影子銀行規模快速上升的勢頭雖然得到了遏制,但是存量仍然比較大,一些機構在沒有取得金融牌照的情況下非法從事金融業務,非法開展金融活動,借助金融創新和互聯網之名迅速地擴張;少數野蠻生長的金融控股集團存在著風險,抽逃資本、循環注資、虛假注資,以及通過不正當的關連交易進行利益輸送等問題比較突出,帶來跨機構、跨市場、跨業態的傳染風險。
這都是需要盯緊的灰犀牛。
3月2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召開第一次會議通過了兩大文件,即《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關于加強非金融企業投資金融機構監管的指導意見》,會議提出我國全面深化改革進入了新階段,改革將進一步觸及深層次利益格局的調整和制度體系的變革;改革的復雜性、敏感性、艱巨性更加突出。
灰犀牛理論讓我們明白:我們有能力解決危機。米歇爾·渥克在其創作的《灰犀牛:如何應對大概率危機》一書中講到灰犀牛游獵守則:承認危機的存在;定義灰犀牛式危機;不要靜立不動;不要浪費危機;站在順風處;成為發現灰犀牛式危機的人,成為控制灰犀牛式危機的人。
盯緊灰犀牛,它考驗的是人們的應變力和行動力。很多時候,即便損失無可挽回,事情也無法回到初始狀態,但如果能把損失控制到最小,也是一種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