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區塊鏈”頻繁地出現在各種媒介中,這除了“歸功于”2017年比特幣的暴漲暴跌,與各國政府普遍認識到區塊鏈技術蘊含的顛覆性應用價值,紛紛從國家戰略層面進行關注與推動也是分不開的。2013年8月,德國率先承認比特幣合法地位;2015年10月,美國奧巴馬政府同美國多家技術企業結成“區塊鏈聯盟伙伴關系”,利用新興的區塊鏈聯盟來打造美國的技術優勢和治理優勢;英國在2016年發布的區塊鏈戰略中,明確提出要在國內成立“區塊鏈興趣組織”,將對區塊鏈技術感興趣、有能力、有想法的科研機構、企業團體和優秀人才吸引到聯盟中;2018年6月,西班牙人民黨的133名代表向議會下院眾議院提交了與區塊鏈有關的提案,根據公開文件,該提案建議政府引入區塊鏈,“以改善內部流程和提供決策的可追溯性,穩健性和透明度”。
當下的中國,正處在新全球化、第四次工業革命與社會轉型“三重疊加”的歷史交匯期。區塊鏈正在引起我國科技界、產業界與政策界的持續關注。今年2月26日,《人民日報》刊發了區塊鏈整版專題文章,對區塊鏈有關問題進行了解讀。業內人士將此解讀為我國將重新審視和定位區塊鏈行業的信號,預示著行業進入健康和持續發展的新階段,監管政策也將隨之而來。而在5月30日舉行的兩院院士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也提到了區塊鏈技術一詞,讓業界人士再次振奮不已。
任何革命性的技術只有在最廣大的領域得到理解和實踐,才能產生真正社會意義上的生產力。區塊鏈為重新定義交易和分配規則提供了技術基礎,成為信息價值傳遞的重要載體,并引發了社會治理結構和模式的轉型。作為一種提升組織間協作效率的新技術,區塊鏈技術的發展有利于增強國家網絡信息競爭力,提升國家效能,推動政府治理和公共服務模式創新。而區塊鏈技術與行業的深度融合,將逐步形成“區塊鏈+行業”的發展模式,助力“互聯網+”實現價值傳遞,帶動社會經濟實體的創新力,為改革、創新、發展提供更廣闊的網絡信息平臺。
任何形式的改革都應是循序漸進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對區塊鏈技術的成長要有耐心,同時還要創造促進技術生長成熟的土壤。目前,我國缺乏區塊鏈核心技術以及核心技術成長的生態環境,這是區塊鏈技術治理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絕大多數開源社區都由西方控制,這就使得自己的創新成果大部分寫在了別人的開源平臺上。同時,亟需建設由國家自主引導的區塊鏈公共信息基礎設施,增強技術的引導權和平臺的自主掌控權。新興技術的發展及應用也會面臨著法律規范層面的制度空白以及它們與現行制度安排相沖突的問題,政府部門要對現行制度安排進行適配性調整,促使政府組織結構、管理機制、法律法規與區塊鏈技術發展保持適配性,加強對這一新興技術應用的監管。
區塊鏈作為一項新技術真正走入大眾視野并不長,但其對現有社會發展的影響,對社會秩序的可能改變以及未來應用得到了科技界、金融界、政策界以及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和討論。同時,我們也應看到,區塊鏈技術本身還存在不少問題,需要更多時間來探索和完善。本期“區塊鏈的發展與治理”專題策劃,我們邀請學界和業界的專家圍繞區塊鏈的技術本質、演進歷程、應用趨勢、風險挑戰及治理思路等重要議題進行了梳理與探討。敬請垂注。
——《學術前沿》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