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巖
摘 要:目的:分析VSD治療骨科創傷感染臨床效果。方法:選擇我院自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行VSD治療的患者30例和行常規換藥治療的患者30例的臨床資料,并把以上患者分為觀察組30例與對照組30例,使用常規方法實施治療的對照組,使用VSD治療的觀察組,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結果:觀察組治療為100.00%的有效率,對照組為80.00%,觀察組治療高于對照組的有效率,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平均為(17.00±9.68)d的治愈時間,對照組為(22.24±15.43)d,觀察組治愈所花費更短的時間,兩組對比,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VSD治療骨科創傷感染所獲得的療效要好于常規治療方法,患者總體的治愈恢復獲得了相對理想的效果,在臨床診治中值得大面積推廣應用。
關鍵詞:VSD技術;骨科創傷患者;創傷感染
中圖分類號:R6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8)09-0202-02
臨床醫生在工作中相對常見的一種疾病是骨科創傷感染,關鍵是因為患者的骨組織受到創傷后,由于自身身體因素或者是由于在治療的時候換藥不當所導致的骨組織創面受到感染。一旦受到感染卻沒有及時實施治療,就會讓患者的傷口久治不愈,甚至還會使患者發生骨髓炎等疾病[1]。最近興起的治療骨科創傷感染的新方式是負壓封閉引流(VSD),本次研究通過對VSD和常規治療方法所獲得的臨床效果實施對比,然后在骨科患者臨床治療中推廣應用VSD以替代傳統的治療形式,為患者供應更優質的醫療服務,使患者自身的疾病與痛苦得到解除,樹立新時代醫改背景下的以患者為服務中心的醫院優良形象,促進臨床診治工作的發展。現把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自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60例骨科創傷感染患者實施回顧性分析,當中30例觀察組,30例對照組。觀察組中20例男,10例女,為22~62歲的年齡,為(39.7±5.2)歲的平均年齡,感染位置:6例上肢,8例下肢,7例腰骶部,9例創面感染;對照組中20例男,10例女,為25~63歲的年齡,為(41.7±5.4)歲的平均年齡。以上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和感染位置等當面對比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患者使用常規的治療方式
常規治療方法:為患者創傷感染位置實施清潔并實施藥物的外敷,每2d更換1次。對于創傷面積相對大的位置實施放置引流條而且對患者實施抗生素類藥物的應用,避免患者感染狀況進一步發展[2]。每7d實施1次病理學檢查并如實填寫收集報告信息,肉芽豐滿后對相對小的創傷感染位置實施縫合;肉芽成長不理想不能做到縫合手術的患者使用皮瓣轉移術把創傷面消除掉。
1.2.2 觀察組使用封閉引流治療方式
VSD治療在常規清創處理的基礎上實施:關鍵使用VSD敷料實施覆蓋創面。創傷面相對深的患者,使用VSD敷料進行填充創面底部,需要不留死腔,然后創面使用半透明薄膜封閉,并實施封閉式負壓引流(在125~450mmHg的開放壓,當敷料產生憋陷時負壓有效);使用抗生素實施沖洗創面,敷料在術后7d左右取出;并做創面病原學檢驗,如肉芽組織嫩活鮮紅能夠行縫合處理,假如有一些組織缺損需要實施二次VSD敷料覆蓋治療,直到患者創面肉芽組織嫩活鮮紅再行植皮術實施創面修復。
1.3 觀察指標
觀察與對照兩組患者通過不同治療形式后的愈合時間,同時比較兩組中已經發生感染的患者經治療后愈合時間。
1.4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18.0統計軟件對本次研究所獲得的數據實施分析,計數資料使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使用t檢驗,以均數±標準差(±s)的方式對數據實施表示,以P<0.05代表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效果
和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更高的治療有效率,兩組對比,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1。
2.2 對比兩組患者的治愈時間
觀察組為(17.00±9.68)d的平均治愈時間,對照組為(22.24±15.43)d的平均治愈時間,觀察組治愈所花費更短的時間,兩組對比,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這幾年來,我國把VSD成功運用于一般外科與骨科病人。我們有選擇性地對創傷后大面積軟組織撕脫或缺損伴感染而且常規處理相對困難的病人使用VSD,認為它有下面優勢:(1)連續高負壓吸引把創面和腔隙內的滲液徹底清除掉,創面確保了潔凈,防止部分滲液積聚,使組織加速消腫,讓部分循環得到改善,推動罹患組織的修復,對感染創面早期植皮有利[3]。(2)在滲液引出的同時讓引流腔壁內陷,漸漸退出材料后,緊密閉合的腔壁,避免了殘余膿腫和死腔的產生,對創傷導致皮膚潛性撕脫或有死腔的病人,更好的效果。(3)生物透性薄膜具備優良的透氧透濕性,防水隔菌,可以有效地防止交叉感染。(4)負壓封閉引流能保持7~10天,敷料不需更換,使常常換藥給病人帶來的痛苦和醫護人員的工作量減輕了。
負壓封閉引流技術運用生物半透膜使開放創面封閉,應用專用負壓機形成一定的負壓,通過引流管與敷料作用于清創后的創面。
負壓治療時,負壓可以把及時的吸引掉創面的滲出物,使創面細菌的數量減少了,然后達到抑制創面細菌生長的功能,防止感染的擴散與傳播,而且能夠3~10天換一次藥,大量的增加創面新生血管,增長快速的肉芽組織,這些都使創面加速愈合,使植皮的面積與抗生素的應用減少了,避免院內出現感染[4]。研究發現使用VSD治療方法能使創面愈合加快61%,降低38%的費用。對比于傳統換藥使換藥次數減少了,不但使患者的痛苦減輕了,并且提升了治療的效率,使采用手術治療的可能減少。因為創面愈合速度快、感染少,讓患者的住院時間減少了。
參考文獻
[1]廖鴻.骨科創傷感染VSD治療臨床效果分析[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5,07(5):56-57.
[2]李康武.VSD治療30例骨科創傷感染的臨床療效探析[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4,(11):125-126.
[3]張金年.VSD治療骨科創傷感染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14,(24):50-50,52.
[4]孫曉輝.VSD治療骨科創傷感染的臨床效果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13,12(33):418-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