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新玉
摘 要:傳統的食用菌栽培方式一年只生產一茬,不僅設施利用率低,而且不能滿足市場需求。近年來,新戶鎮依托新盈食用菌專業合作社承擔的食用菌周年高效栽培技術示范推廣項目,引進并推廣高溫平菇周年栽培技術,在此基礎上,采取多層種植技術,并配套相應措施,充分利用棚內空間,改變菌包擺放方式,合理排放菌包,取得顯著效果。
關鍵詞:新戶鎮;平菇;周年栽培技術;多層種植技術;菌袋制作技術;管理
中圖分類號:S646.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8)09-0215-01
為探索適宜我鎮本地種植的平菇的優良品種,提高產量和品質,擴大我鎮平菇種植面積,我鎮本著就地取材的原則,自2015年開始引進早秋615進行試驗種植,取得良好效果。早秋615平菇出菇6-33℃,叢生,灰黑至灰色,韌性好,潮次分明,單產高,耐熱、耐旱、抗蟲。最大特點:抗黃菇病能力特強,從出頭潮到六潮結束也不會遭受黃菇、綠霉感染;菌袋發菌結實,且不生菌皮,噴重水不死菇。該種尤以八月底上市爭得市場高價,而深受購種戶的喜愛。其種植技術要點如下:
1 周年栽培技術及多層種植技術
傳統的食用菌栽培方式一年只生產一茬,不僅設施利用率低,而且不能滿足市場需求。通過在同一傳統栽培設施內,將不同溫型珍稀食用菌品種進行合理搭配,并采用高效配方、強化管理等配套措施,可以達到一年栽培2~3茬或栽培2~3個品種,周年化栽培食用菌的目的。近年來,我鎮依托新盈食用菌專業合作社承擔的食用菌周年高效栽培技術示范推廣項目,在總結項目經驗的基礎上,引進高溫平菇,試驗周年栽培技術:5月至8月份種植高溫平菇,9月下旬至次年4月種植雙孢菇,達到周年栽培。夏季溫度高,為給菌包散熱,將高溫平菇菌包在棚內單層放置。2016年,在周年栽培技術的基礎上,充分利用棚內空間,改變菌包擺放方式,合理排放菌包。先擺放一層菌包,再將兩根竹竿置于菌包兩端,再擺放第二層菌包。按照這樣“菌包-竹竿”交叉排列的方式共擺放四層菌包,由于竹竿架空了各層菌包,增加了透氣性,能夠更好的散熱,并且充分利用了空間,使收益增加了3倍。
2 原料品種及其特點
棉籽殼:資源較豐富,質地偏硬,做基料通透性好,碳氮比較為合適,適于生料、發酵料以及熟料栽培,產量較穩定,為平菇栽培首選原料。問題是價格偏高,今年在900~1100元(噸價,下同),較去年同期略降[1]。玉米芯:資源較豐富,盡管碳氮比較高,但可以調配,通透性較好,第一、二潮菇產量相對理想。問題是不適宜生料栽培,配料時應加大氮素,價格偏高,一般在400~600元。
基料堆酵處理是上世紀90年代研發的一種技術,當時針對發菌慢、污染率高、病蟲害嚴重三大問題而研究、推廣的發酵技術,堆酵處理的基料的確表現為發菌快、成功率高。但是堆酵過程中,基料產生大量生物熱,其能源的絕大部分均來自基料自身,就是說,基料堆酵的過程,也是一個基料自身營養大量流失的過程,因此,對后期產菇勢必產生不利影響。經試驗,使用棉籽殼原料時,采用熟料制袋或生料直接播種發菌是最佳解決辦法。生料裝袋播種后,菌種的萌發、菌絲的發展,勢必在菌袋內產生生物熱,尤其在高溫季節發菌,極易發生“燒菌”現象,一旦菌袋內達到42℃,就會形成燒菌,該菌袋則無出菇的可能了,即使在12月至翌年2月的低溫季節為了保溫,而忽視了散熱和通氣,將菌袋碼高數層,甚者覆蓋塑料膜及保溫被之類,任其自然,同樣可以產生燒菌的后果。
3 平菇菌袋制作技術要點
菌袋的制作原則:保持通透性,防止雜菌及蟲害,保證菌絲后熟[2]。(1)基料配方。棉籽殼250公斤、過磷酸鈣5公斤、石膏粉4公斤、尿素0.75公斤、150克賽百09、食用菌三維營養精素120克。為調整基料酸堿度,可加入石灰粉2.5公斤。(2)配料拌勻。按配方將主輔原料混合后,加水拌勻,其中注意兩點:一是采用石膏粉的應將其先與干料拌勻后再加水攪拌,使用尿素時應溶入水中,過磷酸鈣宜與干料拌勻后再加水。二是使用食用菌三維營養精素(拌料型)時,最好將上述所有主輔料加水拌勻后,再將其溶入水中均勻噴入或灑入,然后再行拌勻即可。含水率掌握在60%即可,有經驗者可適當提高至65%或以上。(3)裝袋播種。塑料袋選擇:一般生產中宜選用扁寬20~25厘米的聚乙烯膜筒,截長40~45厘米,每袋可裝干料0.8~1.5公斤。熟料栽培時,應選低壓聚乙烯塑料袋。采用人工裝袋時,一般可掌握播種率在15%左右。人工裝袋可采用料種層比2:3,即2層料3層菌種。相對地說,接種層越多,發菌效果越好。無論何種播種方式,在菌袋完成播種后、扎口以前,使用直徑2~3厘米的木棍縱向在菌袋基料中間打一孔洞,是很有必要的,如在該孔洞內再投放菌種碎屑,則更是錦上添花之舉。在菌袋表層布滿菌絲時,打開檢查,再也不是“黑芯菌袋”(內部尚未發菌)了,所謂“內外同步,均勻一致”,就是指該種情況。但由于該法花費人工較大,故較少采用,只在小批量小面積的生產戶中使用。
4 平菇發菌期管理技術要點
(1)菇棚處理。菇棚殺菌處理的第一個環節,就是對棚外環境的清理和殺菌,包括棚外雜草、垃圾等應徹底清理干凈,清理衛生后,地毯式噴灑600倍多菌靈溶液。其次,揭去棚上草苫,清理并整理平棚內地面,使用賽百09或百病傻對墻體、地面、立柱、通風孔等進行地毯式噴灑,然后封閉菇棚,任其日曬升溫,在高溫作用下,藥物得以充分滲透,使黏附藥液的雜菌孢子及病菌蛋白凝固,失去活性,達到殺菌目的。如果老菇棚上季栽培曾發生過某些病害,則應當在用藥后2~3天再重噴一次,以求徹底。(2)發菌期管理。盡量嚴格閉光。發菌期間應盡量避免光照,尤其不允許強光直射。目前不少栽培者對該項持“無所謂”的態度,是既不科學又有害的,長時間的光照刺激,可使得菌袋一旦完成發菌就會現蕾,根本無法控制出菇時間。正確的做法是自播種后即應進行避光,除進入的觀察、翻袋操作外,不得有光照進入菇棚。(3)加強溫度管理。菌絲生長適宜溫度為25℃,如在低溫季節發菌,可采用火爐升溫,條件稍差時,可在棚內上方吊一層黑色塑料膜或遮陽網,天氣晴好時,揭去草苫,使棚內升溫,但又不形成陽光直射菌袋;有條件的可安裝水溫空調,一年四季均可發揮作用。(4)適當調控濕度。空氣濕度對發菌的影響較大,應小心對待,如春季發菌,氣候干燥,應適當給予增濕,一般可調至空氣濕度70%左右,但如果初秋或夏季發菌,如天氣連續長時間陰雨,空氣濕度居高不下,則應采取有力的降濕措施,方可保證發菌的順利進行,可在棚內放置生石灰,使之吸水,并趁天氣晴好時及時給予通風,以降低棚內二氧化碳濃度。(5)給予合理通風。菌絲生長期間需要少量的氧氣,些許通風即可滿足,但應注意菇棚內外的溫度交換,溫差過大時,應予考慮具體的通風時間。如夏季發菌時,盡量晚間通風,低溫季節則盡量安排中午時分等。(6)預防病蟲危害。發現污染菌袋,隨即移出菇棚進行單獨處理。在棚內懸掛沾蟲板。
5 出菇期管理技術要點
(1)菇棚建造。可利用現有的大棚,或暖棚。若新建大棚,可選向陽背風、地勢干燥、平坦不積水、環境清潔衛生,水源充足,進出料方便,如庭院內、房屋前后、村屯附近、果園、樹林間空地均可。大棚薄膜覆蓋稻草簾或遮陽物。(2)菌袋排放。橫排在床架上,袋距4厘米左右。每層可排入大袋42~44個菌袋。為方便菌袋補水用,一個小棚附近最好建一個浸水池。(3)變溫催菇。棚內必須達到晝夜溫差10℃以上,才能刺激菇蕾的形成。保持棚內的濕度85%,有條件的地方可采用催花菇的辦法,多出花菇,以創造更好的經濟效益。
6 采收期管理技術要點
(1)去劣留優。幼菇若生長過密要適當摘一些,保持較均勻距離。(2)早春或晚秋可以用爐火加溫,提早或延后出菇。冬季天氣寒冷時可將菌袋堆積在一起越冬。待來年氣溫升高時再出菇。采收的菇,可以鮮銷,也可以制成干品后出售。采收后要讓菌筒休息養菌,積累營養,為下一批出菇提供充足養分條件。
參考文獻
[1]張士罡,汪尚法,張時.平菇冬春仿野生優質高效栽培技術[J].新農村,2017,(2):19.
[2]張士罡,汪尚法.平菇連續栽培優質高產技術[J].新農村,2009,(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