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林宇 宋佳平 董曉明 范靖華
摘 要:分析了反潛無人艇在打造新型水下作戰體系,奪取水下空間控制權的現實軍事需求,對反潛無人艇擔負的作戰任務及典型作戰模式進行了研究,并針對任務實際提出了反潛無人艇的能力需要。
關鍵詞:反潛戰;武器;作戰
中圖分類號:TP2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8)09-0238-02
UUV、USV、ACTUV等水下無人裝備,具備體積小、機動性強、隱身性能好、續航時間長、作戰效費比高、可執行高危險性任務等特點,正受到世界主要軍事強國的青睞。隨著空間網絡信息傳輸技術的發展和成熟,水下無人作戰系統將改變未來反潛戰的樣式和武器發展方向。
1 未來反潛戰發展
美國海軍認為反潛戰就是要以可承受的兵力消耗來消除或有效抑制潛艇的威脅,這是水下監視網絡、海上無人作戰平臺等新一代水下戰裝備發展的重要動因。美軍在21世紀反潛戰作戰概念(21st Century ASW Concept of Operations,CONOPs)中提出了其反潛戰的總體規劃為:通過應用聲音處理、數據采集與通信、實時協同規劃、快速機動和精確打擊等方面的先進技術,將遠程武器的傳感器集成網絡,在持久性、速度和精確性三方面實現水下優勢最大化[1]。
2 未來反潛戰的概念特征
2.1 網絡化分布式作戰
通過將傳感器、平臺和武器等作戰資源組網,將其集成為網絡化的分布式作戰力量,建立戰場空間優勢,并通過保持全部或部分作戰力量“在線”,使其適用于所有規模的反潛作戰。
2.2 傳感器密集型作戰
未來反潛戰將由“平臺密集型”轉變為“傳感器密集型”,不再依賴水面艦艇、反潛直升機等有生作戰力量組成作戰編組直接參與對潛封鎖、攔截和攻擊行動,企圖以數量優勢達到作戰目的,而是通過大量運用舷外傳感器,實現戰場環境監測和水下作戰任務。
2.3 無人化前沿作戰
未來反潛作戰將前推作戰海區,使高價值平臺遠離交戰區,減少有生作戰力量的直接參與,通過部署大量的無人反潛作戰平臺,限制潛艇活動區域,從根本上瓦解敵潛艇攻擊行動,從而改變水面艦艇與潛艇平臺間對抗的非對稱性,實現反潛作戰無人化[2]。
3 反潛戰概念武器發展
適應未來反潛戰觀念和其概念特征需要,反潛武器的發展總體呈現無人化、網絡化、智能化的特點。
3.1 分布式反潛武器系統
如圖1所示,分布式反潛武器系統就是將各作戰平臺組成一個統一指揮的分布式戰區反潛武器系統,目標探測、指揮決策、武器發射等環節可分別由不同平臺完成,實現分布式處理,集中控制。比如,美海軍的水下協同反潛作戰系統(水下CEC),就具備多目標合成跟蹤與識別、特殊捕獲提示、多平臺被動交叉定位、協同交戰等功能,交戰過程中的對目標的探測跟蹤、火控解算、武器發射等功能均可由不同平臺完成,可擴大作戰包絡、提高打擊精度、加快作戰節奏。
3.2 水下網絡監視系統
水下網絡監視系統就是“傳感器密集型”的網絡化設施,它由攜帶半自主傳感器的多個UUV組成,這些UUV能夠互相通信,并在沒有人為指令的情況下做出基本決策,實現對水下廣域范圍的持續監視以及可疑目標的跟蹤識別,如圖2。比如,美海軍的水下持續監視網絡(PLUSNet),就可實現自主探測和跟蹤目標,實現某個戰場節點(如固定節點)與另一個戰場節點(如移動節點)的數據與指令傳輸,實現主艦與岸基裝備的信息中繼等功能。
3.3 網絡賦能武器
網絡賦能武器是指在網絡中心作戰體系中,充分利用網絡互聯所賦予的信息能力,在作戰過程中實現信息及時更新,并實現協同攻擊,使打擊能力大幅提高。網絡賦能武器基本特征是具有高速通信能力,能夠組網共享戰場信息,通過將傳感器、決策者和武器集成為一體,能夠加快作戰節奏、增加作戰靈活性、提高打擊精度,使作戰能力倍增。水下戰領域的網絡賦能武器如美國的NetSat[3],就是將聲吶浮標與輕型魚雷用光纖連接在一起,浮標對目標進行探測,機載平臺實施定位和識別,并通過無線+光纖通道實現對魚雷的制導,如圖3。
3.4 深海預置武器
如圖4所示,深海預置武器是指在深海密封艙內裝載武器等載荷,由戰艦、潛艇或大型飛機投放,平時狀態下可長時間潛伏于海底,需要時可通過遠程操控快速升至水面或近水面,釋放武器、UAV等任務載荷,從而滿足前沿封堵和時敏打擊需要。比如,美國的海德(Hydra)項目,就是一種潛伏式大型UUV,可能包括若干分布式水下作戰單元,既可能是靜止潛伏式的,也可能是機動式的,它們通過協同形成網絡化作戰能力,并可裝載傳感器模塊、通信模塊、武器模塊、小型UAV、UUV等,對海面或水下目標實施監控、跟蹤與攻擊。
4 結語
水下戰場環境具有不透明性、特殊性和復雜性,在反潛戰領域,必須通過發展新型裝備和開發新的作戰概念,實現“以無人對有人”,以非對稱方式謀求反潛戰優勢,才能應對潛在對手日益增長的水下力量[4]。
參考文獻
[1]錢東,孟慶國,薛蒙,等.美國海軍UUV的任務與能力需求[J].魚雷技術,2005,13(4):7-10.
[2]蘭志民.無人作戰系統在未來體系作戰中的作用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工程大學,2012.
[3]EWING D.Janes underwater warfare systems 2011-2012.23 editions[M].London: Janes Information Group,2011.
[4]初磊,肖漢華,王珊.水下無人作戰平臺對潛艇作戰影響研究[J].武器系統,2013,1: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