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彤彤
摘 要:本文介紹了客家圍屋的歷史來源和多種類型,主要從外部和內部兩方面淺析了其建筑特點。外部建筑起承重和防御的功能,主要介紹了外墻和角樓的建筑特點。內部建筑主要體現文化性,以祠堂文化為例;同時以窗的設計、馬頭墻和樓梯出挑為例,闡述客家建筑藝術性背后的科學性。最后,文章闡述客家圍屋的一些建筑模式和基本思路,以及對于現代小區的規劃仍然具有參考借鑒的意義。
關鍵詞:外墻;角樓;祠堂文化;馬頭墻
中圖分類號:TU24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8)13-0118-03
1 前言
圍屋,顧名思義就是圍起來的房屋,而與其有著相似建筑樣式——四合院相比,同為傳統住宅結構樣式,客家圍屋除了作為住宅,更是兼具了防御功能,同時也處處體現著濃厚的客家文化色彩。客家人來自北方,主體成分是中原衣冠士族,多屬于黃河流域以南,長江流域以北,淮河流域以西,漢水流域以東的中原舊地[1],后來因為戰爭原因,一路南下,定居在江西,福建,廣州等地;所以這些地方都存在著各式各樣的客家圍屋。客家圍屋有著因地制宜的特點,不同地區的圍屋有著各自的特點來適應當地的環境,彰顯自己特色的文化,所以形成了不同的類型,也有著不同的別稱:福建多叫土樓,因為其外墻多由土夯砌而成;廣東碉樓則得名于其高寬比較大,略顯高瘦,有點像碉堡;其他例如四角樓,圍龍樓,五鳳樓等也都和其名稱一樣各具特色。當然這些只是在具體的建筑形式和外形風格上略顯不同,本質上都屬于客家圍屋。下面我將主要從外部建筑和內部建筑來分別闡述其不同的特點。
2 外部建筑特點
外部建筑主要包括外墻和角樓,共同承擔起承重和防御的功能。
2.1 外墻及其防御部件
客家圍屋,“圍”的第一個目的便是防止原住民的入侵。在聚居的地方,客家人與原住民就有限的資源和文化的不融合會引發一定的爭端,導致客家人只能隱居在較為隱蔽的山地、丘陵等地。為了保障本族人的繁衍,客家圍屋首先就要能夠抵擋原住民、當地的土匪、野獸的襲擊,所以需要極強的防御能力,外墻就需要修得足夠高和厚:一般高度為為2到3層,厚度均在0.5米以上,有的甚至厚達兩米;而最上層主要作為瞭望臺,一方面便于防御者發現敵情,另一方面居高臨下,占據“高地”使得其具有易守難攻的防御優勢,敵人很難在底下攻擊到上面的人,而里面的人通過外墻上的門窗,槍眼等建筑部件進行防御,如下圖1所示。槍眼有著獨特的結構,為了在方便自己人置放武器,瞄準射擊的同時,能夠對外面的入侵者具有隱蔽性,不容易成為進攻的目標,槍眼巧妙地設計為外窄內寬的樣式[2]。
2.2 角樓的巧妙設置
單靠外墻上的槍眼顯然是不足以防御太多的敵人的,達不到足夠的防御能力。因為有時候敵人從一側入侵,只有一小部分角度以內的防御者能夠察覺到,對于其他處于“盲區”的防御者來說他們是沒有發揮作用的。因此在很多方形的圍屋中都可以看到向外突出的角樓,一般設置在方形的四角就足夠了,即使是敵人只從一側入侵,也會有來自一面墻和兩個角樓的人的監視。四個角樓,互相形成交叉監測網,成為防御的一道有力的屏障。當然,客家圍屋有圓有方,各有利弊。顯然,單就角樓設置這一方面來說,如果在僅設置四個的情況下,方型明顯要優于圓型,如圖2、圖3所示。
2.3 材料選擇的特點
客家圍屋建筑材料選擇的特點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合理充分利用當地的建筑材料,就地取材,減少運輸能耗,降低建造成本。二是對于材料的選擇十分靈活和綜合,它沒有拘泥于一種材料,既不是傳統的純木制建筑,也不是和當時的南方一樣全用磚瓦。當然磚類是圍屋中最常見的建筑材料,具有一定的強度的同時,也具有一定的防火性。但是磚類并沒有特別強的連貫性,例如圓形的客家圍屋如果純靠磚類的堆砌難免會產生很多縫隙,使得整個建筑缺乏連貫性和牢固性,恰好沙土類材料雖然沒有磚類那么強的堅固性,但其有著較強的粘合性,在磚與磚之間鋪設沙土類材料[2],既可以夯實磚之間的縫隙,也可以防止雨水的滲入;而剛才提到的因為防火性差而無法作為外墻的竹木類材料,卻因為其輕巧性和靈活性可作為圍屋的一些內部結構呈現。三是對于材料的加工,對于沙土類材料,如果想進一步提高其粘合度,可以在其中混合藤條和秸稈等纖維材料,在其風干后由于已經充分混合在沙土之間,也會進一步增強其防御能力。
2.4 整體的建筑美感
雖然說圍屋的外部主要體現其防御能力,但也不乏體現著一些藝術性和文化性。首先看它的整體外形,不論是圓形還是方形,都有著對稱之美;其次墻面密布炮口,將整個建筑封閉起來,整個建筑氣勢磅礴,比起中國傳統的四角飛檐,大門大窗的富麗堂皇,更像是歐洲的城堡,具有一種神圣的美感。
3 內部建筑特點
圍屋的藝術性和文化性主要表現在圍屋的內部建筑上,當然也不乏一些巧妙的設計來進行防火防震等安全措施。兩者之間的巧妙結合,正是體現了客家圍屋的設計美感。
3.1 祠堂文化
“圍”屋,既是要將敵人圍在外面,又是要將客家人自己圍在一起。一般一個圍屋以內住的都是有一定血緣關系的人,再加上本來就是在躲避戰亂的特殊時期,使得客家人們十分團結,有著極強的向心力,同時對于“禮”也是十分地重視,所以一般一座客家圍屋的中心都設有祠堂。祠堂作為文化和藝術中心,客家人必然會用盡量多的資產,用當時最高的工藝水平,精益求精地進行裝飾,所以祠堂可代表客家人最高的藝術水平。除了木雕,磚雕,祠堂大門門面一般為仿木構牌樓線腳裝飾或雕刻,雕刻的內容大多是說明門第出處的文字[4]。天花板上繪民俗彩畫,甚至還有兼具彩畫和浮雕藝術的精美的藻井,如圖4所示。即使是門環這種細節上,都有著近乎微雕的人魚鳥獸。
3.2 窗的特點
窗主要分為外窗和內窗。雖然我們說圍屋是一個封閉的建筑,但具有一定特殊結構的窗還是必不可少的。外窗一個功能是進行防御,另外一個重要的功能是,合理地利用了山地風,這正體現了客家建筑因地制宜的智慧所在。因客家圍屋由于客觀因素大多坐落于山地,丘陵,所以除了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帶來的帶來的全年性的氣候風之外,更有因海拔造成的溫差導致對流所產生的地形風。客家人將其與建筑的小開窗充分結合,使得原本閉塞的內部也能夠得到良好的通風,如圖5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