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蓮 趙飛
摘 要:本文以武漢科技信息共享服務平臺的建設為例,介紹了平臺服務創新創業的現狀、服務創新創業的措施,分析平臺服務創新創業存在的問題,提出平臺建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創新創業;科技信息資源;共享平臺;服務;武漢
中圖分類號:G250.2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8)13-0204-03
扎實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黨中央、國務院在經濟新常態下做出的重要戰略部署,當前,武漢創新創業的浪潮正處于蓬勃發展時期,做好“雙創”工作,對武漢培育發展新動力、促進經濟社會跨越發展有著重大意義。隨著“雙創”工作的深入開展,“雙創”隊伍的不斷壯大,“雙創”群體對科技信息資源必將有更廣泛更深層次的需求。本文將以武漢市科技信息共享服務平臺(以下簡稱“平臺”)為例,從平臺服務創新創業的現狀、服務創新創業的措施等方面進行介紹,找出平臺服務利用存在的問題,提出平臺建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建議。
1 平臺服務創新創業的現狀
武漢科技信息共享服務平臺(以下簡稱“平臺”)是為武漢科技型中小企業和全市科技工作者創新創業提供服務的文獻檢索平臺,是促進全市科技資源高效配置和利用,實現武漢科技資源共知、共建、共享的重要載體;是完善全市科技創新服務體系建設,提升武漢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內容;是推動武漢科技經濟深度融合,建設國家創新城市不可或缺的支撐條件。該平臺是省市共建的三大平臺之一,由武漢市科技局主管,湖北省信息研究院提供科技信息資源支持,我中心負責承擔服務平臺的建設、日常運行、管理服務。平臺中心站設于我中心,下設孵化器、科研院所、企業等46家服務分站。
1.1 數據資源的整合
平臺整合了萬方數據、維普數據、國研網數據、國家科技圖書文獻中心數據(NSTL)、中外專利數據庫服務平臺數據、Dialog國際聯機檢索數據庫等國內外重要數據資源,以及我中心所有可對外服務的優勢資源,企業科技人員可以從平臺上免費查閱期刊論文、學位論文、專利、成果、標準、產業政策研究、行業發展動態等不同類型的科技文獻。平臺數據資源在企業發展策略制定、科研項目申報、技術研發、成果鑒定、專利申請、制定技術規程、標準等方面得到了較好的應用。平臺中心站現建有電子閱覽室和文獻閱覽室,電子閱覽室場地面積107平方米,30余臺電腦可直接登錄平臺數據庫;文獻閱覽室面積近300平方米,內有400余種科技期刊,60余種各類報紙,近22000冊各類圖書。截止2016年12月,全市平臺服務分站達到46家,場地面積超過1000平方米,已形成1個中心站與46家分站為輻射點的1+N型武漢科技信息共享服務體系,覆蓋了包括遠城區在內的所有武漢市的13個行政區域。
1.2 數據資源的利用
平臺立足于全方位服務創新創業,資源使用對象90%以上為“雙創”科研人員。從平臺區域分布來看,洪山區平臺分站分布最密集,企業使用平臺數據資源渠道最便利;從平臺數據庫使用情況及下載信息來源來看,萬方數據庫近3年來的下載量較低,均在10000篇以下;維普數據庫近3年來的下載量有所波動,平均每年的下載量約為46000篇;國研網近3年來的下載量呈逐步上升的趨勢。通過一站式服務、個性化服務、原文請求服務、全文檢索服務等形式,平臺每年為4000余家企業提供免費科技信息資源服務。依托平臺資源,支持企業申報科研立項、開展技術研發、開展新產品認定、申請專利等達2000余項;支持多家企業申報高新技術企業、制定技術規程、標準、發表論文(專著)。據不完全統計,每年有近20000人次到平臺站點訪問平臺,2016年,平臺中心站與各分站文獻下載總量為80余萬篇。
以平臺中心站為核心,以服務分站為輻射點,將服務范圍拓展到全市科技產業園區、孵化器以及企業中,為更多的創新創業群體以及科技人員開展科技創新提供信息資源保障,已經成為平臺服務的最大特色和亮點。平臺分站數量和服務覆蓋范圍均有了量和質的突破,輻射面不斷擴大,服務體系不斷完善,平臺建設管理逐步規范,在增強科技創業園區服務功能、推進創新創業活動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2 平臺服務創新創業的舉措
平臺為公益服務平臺,免費為全市科技創新企業群體、科研人員和科技愛好者提供涵蓋各工程技術領域、涉及國家政策法規、行業發展趨勢、科技成果、技術需求、企業管理等內容的信息服務,開展一站式服務、個性化服務、全文檢索服務、增值服務、定題推送服務、原文請求服務、文獻傳遞服務等服務形式。
2.1 搭建科技信息服務體系,促進全市科技資源高效配置
平臺中心站位于我中心,建有電子閱覽室和文獻閱覽室。電子閱覽室可供讀者直接接訪問平臺數據庫資源,進行文獻的檢索和下載;文獻閱覽室則為讀者提供了紙質版期刊、報紙和書籍的查閱場所。為了規范服務平臺的建設和管理,中心站還成立了專門工作隊伍,制定了統一的形象牌、數據庫展示牌、平臺宣傳文字,以及相應的管理規章制度等。各平臺分站按照《武漢科技信息共享服務平臺管理辦法》相關規定劃分服務場地面積、開展場地布置、配備管理人員、配置計算機和打印機等設備,中心站依據申辦條件進行驗收。
2.2 大力推進平臺分站建設,完善全市創新創業服務體系
分站建設以孵化器或企業為主要對接點,一是通過在孵化器內建設平臺分站,主動為企業提供科技信息資源和服務,提升了孵化器自身的科技信息資源建設水平,加強孵化器的科技信息服務能力;二是主動對接武漢市的“青桐計劃”,將武漢科技信息共享服務平臺建設寫入《武漢市大學生創業特區認定和管理規定(試行)》,為大學生創業提供免費科技信息服務,服務于大學生創新創業。通過平臺分站的推廣和建設,讓更多孵化器園區、企業、科技人員等創新主體通過平臺獲得所需的文獻信息和其他專業化服務,進一步完善我市的創新創業服務體系。
2.3 完善平臺制度建設,維護平臺的健康持續發展
按照“建設標準化,服務規范化,管理制度化”的建設原則,平臺中心站制定了《武漢科技信息共享服務平臺管理辦法》、《武漢科技信息共享服務平臺服務分站服務績效考核實施細則》、《武漢科技信息共享服務平臺服務分站申辦條件》、《武漢科技信息共享服務平臺服務分站驗收標準》等規章制度。平臺中心站管理人員認真落實各項管理制度,平臺中心站管理人員通過“突擊式明察、暗訪”的形式,分批次對所有已建服務分站進行調研,檢查平臺日常運行管理真實情況,檢驗平臺數據庫資源的應用效果,了解創新創業主體對科技信息資源的需求。同時認真落實“動態管理”制度,對存在問題的分站進行限期整改,對資源利用不充分的分站,取消其資格,以此來促進平臺持續健康的發展。
2.4 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培養高素質科技信息服務人員
中心站通過網絡、媒體、政策宣講、海報等渠道加大平臺宣傳力度,強化社會公眾科技文獻資源共享利用意識,利用QQ群、微信公眾號、武漢市科技局官網等線上宣傳方式,立體化展示武漢科技信息共享服務平臺建設進展及服務功能。同時采取“科技信息服務進園區”等線下活動,不定期在多個科技企業孵化器園區面向企業用戶開展業務培訓,受到園區管理人員和創新創業人員的歡迎與好評。
2.5 積極開展理論研究,探索平臺發展之路
目前平臺已經建成了覆蓋武漢市的科技文獻服務體系,為提升平臺的服務效能,平臺中心站鼓勵工作人員積極開展理論研究,多維度探索平臺未來的發展方向、平臺的服務內容和服務模式,并在建設平臺的實踐工作中進行檢驗,逐步探索一條可行的平臺發展之路。
2.6 挖掘平臺資源潛力,主動服務創新創業
為了更好的服務“雙創”企業,平臺不斷挖掘文獻資源的潛力,圍繞創新創業,以用戶需求為導向,探索了多層次、多維度的科技信息咨詢服務。服務對象上,由原來只局限服務科技政府部門,變為現在服務孵化器、創業園區、企業等,值得一提的是,為了激發武漢市科技創新活力,凡屬我市的高新技術企業在認定之后的有效期內都可登錄該平臺,免費下載平臺上的科技文獻;服務內容上,由原來的查找和下載文獻變為提供文獻資源服務、軟課題研究、文件起草、專題材料編制、期刊編制、定題研究、科技統計、科技宣傳、科技查新等多項內容;在服務模式上,由原來被動服務變為主動服務。通過一系列的創新服務舉措,大大提高了平臺資源的利用效率,為武漢市改革創新、提升武漢自主創新能力提供了有效的科技信息支持。
3 平臺資源利用存在的問題
2016年,平臺中心站通過“突擊式明察、暗訪”形式,分批次對全市46家服務分站進行調研,檢驗平臺日常管理運行真實情況。通過對與平臺運行相關的基礎條件、開放管理、服務成效等重要指標進行實地考核,我們發現,仍有部分平臺存在“用而不全”、“全而不用”、“用建分離”等管理不到位、運行不規范的情況,管理缺失和不規范嚴重影響了平臺使用效率,通過走訪、座談和問卷調查,發現平臺資源高效利用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3.1 管理者缺乏重視,人員素質有待提高
平臺有豐富的國內外科技信息資源,可以為企業發展提供良好的科技信息支持,在孵化器中建設平臺分站還可以完善孵化器的服務體系,助力孵化器等級提升,但是很多孵化器管理人員并沒有對此形成足夠的重視,將分站場地和計算機設備挪作他用,使得分站無法正常運行,不僅無法服務企業,還造成了資源浪費。由于分站多數建立在孵化器和企業中,負責分站管理的人員流動性較大,管理人員自身的專業素質高低不一,不利于分站的管理工作的開展以及分站服務質量的提升。
3.2 平臺覆蓋面有限,應用動力不足
平臺建成以來,中心站及分站以科技園區、科技企業孵化器、科研機構和高新技術企業為重點布局開展服務。但考慮到為輻射更多園區企業服務,目前分站建設以科技園區和孵化器為主。截止2016年底,已建成的46家平臺分站中,孵化器類分站達40家,占到總數的78%。但是以孵化器為節點服務的對象多為小微科技企業,其創新活力不足、創新層次較低。這些企業大多數開展科技活動前未進行充分的科技查新檢索,技術創新科研方向不明晰,市場針對性不強,重復研究多,實效性差。嚴重制約了企業依托平臺資源獲取科技文獻及市場信息,開展技術創新,產品改進、專利申請、創新決策以及市場開拓方面的積極性。同時,相當一批企業知識產權法律意識和能力缺乏,企業對科技文獻資源利用、科技查新對于提升創新效率,知識產權保護的重要性缺乏了解等等。這些原因都直接導致企業對平臺資源應用動力不足,平臺功能沒有得以充分發揮。
3.3 需求了解不多,主動服務不夠
目前各分站的服務形式比較單一,僅僅停留在提供簡單的信息查詢服務,中心站的服務也多數停留在科技文獻“坐等上門”的被動服務、傳統服務上。主動服務意識不強,針對性調查活動不多,對用戶的信息產品需求重點和熱點等需求了解不清,同時主動協調溝通也顯不夠、主動服務水平不高等問題也導致提供的科技信息服務吸引力不大,與企業創新發展中需要的新技術新工藝技術信息、專利信息、標準信息、政策信息、市場信息等大量信息需求脫節,服務的針對性和時效性不強。
3.4 平臺宣傳力度不夠,服務能力不足
平臺已完成在全市行政區域的布局,但平臺宣傳僅局限于全市的科技園區,孵化器以及分站內,宣傳覆蓋面過窄。近年來,雖然通過采取一系列措施也加大宣傳力度,通過與孵化器、大學生創業園區緊密合作,提高企業對平臺功能和作用的認識,從布局和宣傳上,一定程度提升了平臺運行效率。“青桐計劃”實施以來,全市新增的16家平臺分站中有10家位于大學生創業特區。盡管平臺應用效果得到了大部分科研人員的認可,但還存在創業人員對服務平臺的作用了解不夠,企業對平臺的功能理解不深,平臺資源價值認識不足,平臺配套服務不健全,平臺管理人員專業素質不高,專業服務能力跟不上,對平臺資源的深度開發利用不夠的現象,導致平臺科技文獻資源利用率有限、品牌效應不明顯。
4 平臺建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和建議
2015年1月召開的武漢市委第十二屆十次全會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武漢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推進全民創業、萬眾創新,為武漢科技信息服務事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2015年9月,武漢獲批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試點城市,對武漢科技信息資源共享服務平臺建設帶來更大的發展機遇,也提出更高的服務要求。結合平臺管理實踐,借鑒國內外信息資源共享服務成功經驗和做法,我們提出以下對策建議:
4.1 了解雙創主體需求,拓展服務領域
從統計數據來看,在已建46家平臺分站中,面向企業的分站對平臺資源的利用率一直最高,這反映出創新型企業對于科技信息資源的需求更為強烈。“深度挖掘企業需求,為其提供目標服務,是實現科技資源有效使用的重要實踐”。在主動摸清需求,強化專項調查、需求分析的基礎上,建議根據產業發展需求,通過發揮產業聯盟作用,以創新型企業為龍頭,聚集相關產業鏈企業設立服務分站,形成以點帶面,帶動平臺資源在產業鏈上下游企業中的推廣應用,這樣既可以強化平臺服務輻射力和影響力,實現平臺資源就近服務、按需服務的目標,擴大平臺服務領域的同時,又可以將平臺資源與產業有效結合,推動產業聯盟充分利用平臺資源開展技術創新,提高整體資源利用率,有針對性地幫助相關領域內企業解決產業發展中遇到的關鍵、共性技術問題。
目前平臺資源需求的互動反饋機制需要進一步探索和強化,建議同時做好“兩個有效對接”即平臺資源與創新創業需求的有效對接以及平臺資源與產業發展的有效對接。
4.2 創新服務形式,進一步提升服務能力
創新平臺服務形式,充分分析創新創業主體需求,促進平臺服務提質增效,要成為提升平臺服務能力中心工作的新常態。一是圍繞創新創業需求,通過多種途徑逐步擴充數據資源,尤其加強國外科技信息資源的建設,進一步強化平臺的資源供給及信息支持能力。二是省市聯動,中心站和分站聯手,加強文獻資源深度加工,形成企業創新創業動態、重點產業發展動態等多層次的文獻信息專題,定題服務、行業分析報告等,實現科技信息資源增值服務的主動推送服務;三是繼續發揮各平臺分站作用,強化結合行業特色開展文獻二次加工、代查代借、專項服務等各具特色的分站服務;四是通過線上網站和線下館藏文獻資源結合,強化專利分析、新興產業戰略情報等個性化定制式服務以及產業專項文獻服務與特色文獻資源服務;探索平臺資源移動終端服務等等,全方位提升平臺的服務質量。
另一方面科技信息資源服務層次和深度的拓展,對平臺服務和管理人員的服務水平和專業服務能力也提出了新的挑戰。強化NSTL、Dialog以及中外專利數據檢索培訓等專業學習和培訓力度,優先在孵化器或企業中培養一批能高效使用平臺資源的人才,做到帶動其他有需求的人員使用平臺信息資源,在做好平臺的延伸服務方面培養一批專門為企業創新創業提供科技信息特色服務與專業服務的人才隊伍。
4.3 創新管理模式,助推平臺健康發展
穩步推進服務分站建設,已經成為提高平臺資源利用率,增強服務能力,拓展服務領域,提高服務實效的重要途徑。一方面按照“建設標準化,服務規范化,管理制度化”的建設原則,加強省、市、區協同配合,強化聯動,通過共建共管,建立長效考核機制,促進平臺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通過省、市、區聯手,加強平臺信息資源整合,圍繞平臺服務模式創新與管理模式創新,展開多方面合作與交流,拓寬思路,共促發展。
同時采取分站站點建設與制度建設相結合,推進平臺的規范化管理。通過加強宣傳和落實《武漢科技信息共享服務平臺管理辦法》等管理制度,優化《武漢科技信息共享服務平臺服務分站服務績效考核實施細則》及配套措施,逐步解決監督管理約束性不強、服務工作重視程度不夠等問題。通過強化績效考核等激勵機制,探索末位淘汰動態管理機制,最大限度調動分站服務的積極性、增強服務的有效性。
另外,制定平臺績效考核標準,通過合理的量化考核指標,對服務創新創業群體取得較好成效的管理人員,給予一定的物質和精神獎勵,有利于提高管理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4.4 加大宣傳力度,形成服務品牌
從提升武漢區域創新能力的高度,加大平臺建設與推廣應用宣傳力度。一是通過新聞媒體,平臺主網站進行專題推介以及依托微信公眾號、QQ群等多種平臺,圍繞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自主創新能力提升,科技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強化平臺建設應用重要性等方面,多渠道、多層次地宣傳和弘揚科技信息資源共建共享理念,營造良好創新創業氛圍;二是通過省、市、區科技主管部門聯動,區域互動,中心站、分站聯手,通過政策宣傳引導創新創業企業依托平臺資源提升知識產權保護意識,開展科技文獻檢索,規范創新活動,增強平臺服務效應,在政府、創新創業企業、科技企業孵化器建立平臺應用典型,形成良好品牌,以帶動平臺在全市范圍的推廣應用;三是加強平臺推廣應用先進典型宣傳,以點帶面,發揮典型示范、激勵、引導作用。通過系列全方位多角度的宣傳,提高平臺社會知曉度,突出公益信息服務品牌,提高平臺信息資源的使用效率,最大程度地實現平臺資源共知、共享,把服務平臺建設成為真正促進科技創新創業的重要載體。
5 結語
隨著全國創新創業活動的持續開展,以及全社會創新創業熱情的高漲,創新創業主體將對科技信息資源的需求會越來越多,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將科技信息資源真正有效精準地服務于廣大創新創業群體,讓科技信息資源建設持續發展,有待我們進一步深入探討和研究。
參考文獻
[1]賀明,毛秋紅.淺談科技文獻服務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支撐作用.科技經濟導刊,2016,(6):213,179.
[2]魏雨妍.科技信息平臺服務和推廣模式創新研究.科技創業月刊,2014,(9):27-29.
[3]葛慧麗,呂瓊芳.面向區域科技文獻信息共享服務發展思考.蘭臺世界,2011,(18):66-67.
[4]基于產業聯盟的科技創新資源共享服務平臺機制與建設對策[A].深圳市南山區科技創業服務中心、南山科技創新資源共享服務中心、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研究生院.2011.
[5]李輝.浙江省科技文獻共建共享平臺研究與實踐.情報科學,2008,26(7):1040-1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