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紅珈
摘 要:2016年廣州地鐵運營事業總部組織架構深化變革,車務專業與車站設備維修專業組合成新的車站服務部門,在區域化運營管理背景下進一步深入開展地域性專業融合。在此運作模式下,管理和資源配置效率得到明顯提升,多專業安全管控的風險也明顯加大。本文從設備安全管理、人員安全管理、規章制度融合三個大方面思考剖析新運作模式面臨的安全管理風險并提出一定的解決思路,以期拋磚引玉,提高新模式安全風險應對水平。
關鍵詞:設備安全管理;人員安全管理;規章制度融合
中圖分類號:U29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8)13-0211-02
1 引言
2016年隨著總部組織架構變革日益深化,中心圍繞“深挖潛力、專業融合、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科學高效、技能多元、均衡發展”的變革方針,以“變革謀發展、融合迎未來”為口號,堅持“白天服務運營、夜間服務檢修”的雙服務鏈管理理念,不斷突破以往改革過程中的瓶頸,逐步突破專業限制屏障,穩定、穩步、穩妥地推進車站服務部及專業深入融合的運作模式。經過三年多時間的探索與磨合,目前車務運作專業與車站設備維修專業逐步融合,穩步深入,提升了車站現場應急響應效率,車站現場的運作資源得到了更合理的配置,生產運作效率有了明顯的提升。隨著融合模式的深入運作,安全管控的風險不斷增大,對安全管理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將以“車站服務部”成立以后的生產安全運作情況為例,嘗試剖析車站服務部專業融合運作模式下的安全管理風險,并提出應對措施。
2 安全管理風險剖析及解決思路
車站服務專業融合后,對部門安全管理的挑戰主要有:部門安全管理的內容由單一專業的精準把控向多專業復合協同改變,安全管控的面幾何級數增加;由保證安全兼顧效率轉變為向安全管控要效率,安全管控理念發生明顯改變;由高度專業化向技能綜合化、崗位尖兵向融合先鋒轉變,人的不安全行為風險明顯增大。針對以上挑戰,以消滅物的不安全狀態、管控人的不安全行為、梳理補齊規章、流程缺漏,實現本質安全的安全管理理念提醒我們應更加深入思考剖析車站服務融合運作模式的安全風險,充分應用融合的多專業優勢,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共同實現安全效率齊頭并進[1]。
2.1 設備安全管理風險思考
車站服務部正式成立后,人員設備全面歸集由一個部門統一組織生產,車站設備部、車站服務部兩個部門各自對應專業結構的管理模式全面融合,形成了以屬地、區域化班組的綜合性管理模式。在實踐中,設備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接下來如何保障眾多的設備在高強度的客運壓力下平穩運轉,安全有序可控,是我們面臨的一個比較大的挑戰[2]。
(1)車服管理的設備種類眾多、覆蓋面廣,在單個設備故障率較小的前提下,大量設備疊加的故障率就變得非常高,在高強度的客運壓力下,對現場客運造成影響或發生設備安全事件的概率大大增加。在目前全面覆蓋、專業對口的管理下,針對以后的持續高強度運轉、日益精細化的KPI指標衡量,我們可以進一步思考集中統一、系統關聯、關鍵突破的設備安全管控思路。目前設備安全管控細分專業、專人負責,實現了全面覆蓋盯控的目標,各類設備的可靠度能維持在很高的水平,隨著安全管理目標和乘客體驗需求的提高,對區域整體、整條線路可靠度的要求越來越嚴格。所以我們應在管理思路上進一步深化,充分集中各專業及設備人才的專長,對整體大系統運作的整體進行系統分析思考,制定系統的設備安全管控措施,再根據專業針對性細分落實管控,確保大設備系統穩定安全。針對整體系統中的關鍵節點環節,“0”風險容忍,保證關鍵節點不掉鏈。
(2)專業融合區域化管理運作和委外項目的不斷擴大,初步實現精簡高效,通過多專業的融合,現場實現了高峰時段全覆蓋、響應效率高,呈現的短板是專業精專的力量攤薄,對設備的簡單常態化巡檢效率提高,但發現并解決設備隱患的能力極大的降低,對設備特性的不熟悉帶來了極大的次生安全隱患,反而擴大了安全管理難度。
針對上述風險,對于人員技能意識風險將在下文分析,對于各種設備特性及操作對系統特性風險評估排查,我們應摒棄等著問題找上門的思想,應充分應用運營二十年的豐富運作經驗,全面分析和歸納,以易懂易操作為宗旨,做到預案在前、預想在先,實現各級操作了然于胸,堵上次生風險的漏洞。
(3)根據1:29:3000的海恩法則,任何一次導致影響較大的安全事件背后,存在大量的隱患積累。目前正處于大數據和云時代,針對設備安全管控,我們同樣可以充分利用維修精細化下的大數據,科學規劃并記錄每一份檢查、每一次小故障的原始數據的記錄,加以分析,充分應用全體安全管理人員的智慧,改變事后諸葛亮的作風,大膽應用科學方法,充分研討論證,實證并實現設備安全可控。雖然墨菲定理闡述:如果你擔心某種情況會發生,那么它就更可能發生。設備管理的安全目標就是我擔心但我能準確把控并且能提前準備并迅速解決[3]。
2.2 人員安全管理風險思考
車站服務部融合運作后,人員整合、專業融合、文化結合,同時集團提出“保安全、強服務、爭效益”的年度發展目標,使得安全管理在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管理方面面臨比較艱巨的挑戰。
(1)專業有細分,人員不分家,安全意識更要充分一致。車站服務部融合后,以嚴謹工作作風、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為主導的車務安全理念和以安全第一、效率兼顧的設備安全理念充分結合,如何讓嚴謹安全的意識滲透到每一位員工、各個作業環節將是安全意識培養最關鍵的基礎環節。對于委外人員,按照安全生產法的要求,用人單位同樣要求對其進行安全教育和培訓,確保自身和作業安全。
針對安全意識的培養,目前采用培訓、教育的方式在融合后應更加深入,由上之下、由統一到分散、由部門到班組,層層強化,必須營造出人人講安全、事事抓安全的安全氛圍,特別是各專業之間必須進行安全知識的滲透性培訓,讓大家都知曉并掌握。抓安全并非不顧效率,更多的時候嚴謹的安全意識更能促進效率的提升。
(2)安全意識是基礎,遵章守紀就是保障。安全事件調查遵循以事實為依據、以規章為準繩的準則,在日常的安全運作中遵章守紀、兩紀一化是確保安全生產的基本原則。在每一個生產過程中,作為生產主體的員工必須嚴格遵章守紀、兩紀一化的要求,對人的違章行為零容忍、重拳嚴抓是安全管理的基本要求。
(3)牢固的安全意識作為基礎、嚴格的遵章守紀的行為作為保障,安全的最關鍵的主體是各崗位員工過硬的操作技能和良好的作業習慣。專業融合帶來了技能攤薄、作業行為未形成良好的作業習慣的巨大風險。
車務有手指口呼、一人監控一人操作、應急操作雙確認的良好作業習慣、設備有十幾年高標準零事件的專家……。在融合后的安全管理過程中,我們應著力強化每一個專業的技能培訓,讓各崗位的專家帶教出高水平的徒弟,高水平的徒弟表現應給予師傅針對性的獎勵;對于低水平的技能表現應有一個提升一個,不能提升的應在獎懲的指導下予以相應的懲處。讓好師傅愿意帶徒弟、差員工逐步變成合格員工。
良好的安全作業習慣是安全生產的一個重要保障,也是安全管理應著力引導的方向。習慣培養同安全管理一樣并非一朝一夕可以達成,各個層級的安全管理人員應著眼于細節,充分與員工互動,對各項關鍵作業制定出安全、高效的標準化作業程序,并通過培訓、視頻、交流等各種手段引導執行并形成良好的工作習慣,并長期堅持檢查執行。
2.3 規章、流程融合思考
無規矩不成方圓,企業的規章制度就是企業生產運作的法規。車站服務融合后,大量的規章制度、流程需要依據運作實際進行修訂,特別是關于安全生產類的規章流程,融合以前各自部門針對各自專業在總部框架范圍內以保障部門安全生產需求制定規章并執行,融合以后,大量的接口、相互制約性的條款有礙于進一步深度融合和保安全爭效率的需求[4]。
針對安全規章方面的需求,我認為應應充分發揮各專業安監的特長,充分研討形成合力,應將各專業之間的接口協調在大規章框架范圍內制定成通道,體現融合的價值,而不應該依照舊的思路各自保障,充分溝通和換位思考,最后形成融合后的大安全保障。各類流程應在充分考慮強服務的基礎上,主次區分,以白天服務運營、夜間服務維修的思路,各個專業主動走出去,形成相互服務、協同進步的良好局面。
3 結語
經過階段性的摸索與嘗試,車站服務部門的運作模式,更合理的優化了車站現場的資源配置,提升了應急組織效率以及生產組織效率,進一步節省的人力成本,下階段,我們需要在提升效率與節省成本的同時,考慮如何保證生產質量,保證生產運作安全、有序的開展,平衡效率與安全的關系,適應保安全、強服務、爭效率的新形勢,不斷調整我們的管理思路,不斷提升我們的安全管理水平。
參考文獻
[1]張開冉.城市軌道交通安全[M].科學出版社,2013.
[2]張海燕.城市軌道交通客運組織管理[M].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17.
[3]楊榮山.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管理與維護[M].科學出版社,2013.
[4]丹尼斯 舍伍德,邱昭良,劉昕.《系統思考》[J].中國機電工業,2014,(1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