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瓊 王玉
摘 要:筆者在高一語文課堂課前五分鐘開展了 “熱點時評”活動,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了學習自覺性,變被動接受為主動獲取;在提高“聽說”能力的同時,有機地帶動了“讀寫”,提升了學生語言表達能力乃至寫作能力。
關鍵詞:課前五分鐘 熱點時評 指導思想 實施方案 實驗效應
信息化時代,多種媒介對學生產生影響,加之家庭教育的缺失造成很多學生不愿學習語文,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堪憂。在教學過程中,“聽說領先,讀寫跟上,”切實加強“聽說”的綜合訓練,以帶動“讀寫”,對于提高教學質量至關重要。我們有意識地利用課前五分鐘進行“熱點時評”訓練,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一、 指導思想
學生利用課間和周末聽廣播,看電視,讀報紙,收集熱點新聞等等,在課前五分鐘,學生引導大家共同評論一些社會現象與熱點話題,各抒己見,暢所欲言,讓學生養成關注國家大事的習慣,能夠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
二、 實施方案
1、告訴學生本活動的目的和意義:
(1)積累大量課外熱點素材;
(2)提升學生語言表達能力;
(3)課前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4)提升學生道德品質;
(5)提升學生思維品質。
(6)提升寫作水平。
2、具體做法:
“熱點時評”活動主要讓學生利用課間和周末聽廣播,看電視,讀報紙,收集大量熱點事件,并對熱點事件進行概括,收集相關的評論,形成自己對熱點事件的評價。
3、對講解同學的要求:
(1)周末回家查找相關熱點,寫成文章,交由老師審核。
(2)講解前在制作出相應課件:包含題目、事件概況、相應評價、個人對事件原因的分析和提出相關措施辦法等。
(3)課堂講解時,要求講解事件后進行生生互動,抽其他同學談對此事的看法。
(4)最后再進行總結,表達自己對事件原因的分析和提出相關措施辦法。
4、對全班其他同學的要求:
(1)認真聽同學講熱點事件,并思考此事件發生的原因及個人看法
(2)同學抽問時舉手提出自己的看法
(3)在筆記本上記下相關事件并作好事件評論分析
(4)課后理解以至運用。
3. 對教師的要求:
(1)認真聽完看完全部活動
(2)在學生講評結束后,教師要高瞻遠矚發表對這件事的看法,引領學生正確看待這件事,提升學生道德品質與思維品質。
(3)對積極提問、認真聽記、踴躍發言者給予鼓勵。
(4)每周出相應的作文片斷,要求學生運用上講過的熱點事件,跟蹤檢查效果。
(5)每月要求學生寫出相應的心得體會。
三、 實驗效應
經過兩個多月的課前五分鐘的“熱點時評”活動,課前激發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積累了大量課外熱點素材,提升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提升作文特別是議論文的寫作水平;同進也提升了學生道德品質和思維品質。
(一) 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了學習自覺性,變被動接受為主動獲取。
經過兩個多月的課前五分鐘的“熱點時評”活動,不少同學養成了主動、自覺的學習習慣。多數同學感到,平時對一些事件沒啥話可說,現在卻有話可說了。也愿意主動積極地去看電視新聞、收集熱點新聞、讀報紙等,同時關注對這類事件的各種看法并加以自己的評論。
一位膽量比較小的同學這樣寫到:“我平時說話都緊張得臉發燒,走上講臺更是腳都發抖,心‘怦怦地像要跳出來,現在由于事先有充分準備,硬著頭皮講下去,沒料到效果還不錯。而且還可以像老師那樣抽問同學們,我想抽哪個就抽哪個,嘿嘿,感覺真不錯。當聽到大家的掌聲時,心里就象喝了蜜糖一樣。”
可見這種活動極大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僅使學生積累到了很多課外的熱點素材,而且使發言從容、自如、不受氣氛、環境的影響,形成了一個變被動應付為主動參加,變個人講演為互相切磋的生動局面。讓學生在自己的講述中感到某種‘成功的歡樂,受到鼓舞,從而激發出更大的情趣和欲望,逐步進入到一種樂講、樂聽的境界。
(二) 在提高“聽說”能力的同時,有機地帶動了“讀寫” ,提升了學生語言表達能力乃至寫作能力。
葉圣陶先生說過:“接受和發現,表現在口頭上是聽(聽人家說),表現在書面上是讀和寫。”由于活動堅持聽說讀寫相結合,不僅大大提高了學生“聽和說”的能力,而且帶動了“讀和寫”。在進行作文片斷練習時,學生不再是眉頭緊鎖,反而覺得有話可說了,寫作能力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比如學生在寫關于徐玉玉事件的作文片斷時,寫下了這樣的文字:一個品學兼優,通過寒窗苦讀剛剛拿到大學錄取通知書的花季女孩,因遭遇電信詐騙而悲傷離世,著實令人悲痛。女孩的離世,也讓我們意識到,個人信息的泄露已經到了不得不追本溯源的地步。現實中,加強對掌握信息人員的管理問責,彌補技術上的漏洞真的難以做到嗎?未必。悲劇屢屢發生的根源恐怕在于全社會對于信息安全的不重視。就連公安部門對于此類電信詐騙案都是疲于應付。究其原因,無外乎被詐騙的人數太多了,破案難度太高了,破案成本太大了。
這樣的作文片斷讓我感到挺欣喜,學生作文水平在進步,這就是讓語文老師感到欣慰的地方。
總之,經過一學期的課前五分鐘“熱點時評”的訓練,不僅訓練了學生的聽說能力,鍛煉了膽識,同時提高了他們觀察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培養了他們獨立思考的習慣。開闊了視野,擴大了知識面,豐富了知識儲備,積累了寫作素材。無論從知識還是心靈,都能收到明顯的效果。還有,這種活動溝通了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情感,增進了師生、生生之間的聯系,大家都受到了感染與鼓舞。
參考文獻:
[1] 初中語文課前三分鐘口語教學研究[D].黎霞.內蒙古師范大學.2015.
[2] 語文課堂里“課前三分鐘”的重大意義[J]. 蔡競.長江叢刊 2017年16期
[3] 課前三分鐘 分分有實效[J]. 陳立國.吉林教育 2011年22期
[4] 語文教學“課前三分鐘演講”[J]. 虞玉貴.湖南教育 2004年04期
作者簡介:曾國瓊(1976.2-)女,漢,籍貫:四川瀘州,學歷:本科,職稱:中教語文一級,研究方向:教育教學,單位:四川省瀘州市瀘化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