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惠群
摘 要:長期以來,作文教學一直是語文教師最頭疼的問題。疼的是作文教學無章可循,學生的作文水平難以提高。為此,甚至有老師提出,把作文這個成員從語文大家庭中分離出去。須知道,《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達的過程。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因此,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學工作的重要任務之一。上好作文課,讓學生愛寫作文,會寫作文,是語文老師的重要職責,也是語文老師綜合素養的體現。如何使學生愛寫作文,寫好作文呢?我認為可從如下幾個方面入手。
關鍵詞:培養學生 寫作興趣 真情實感
一、努力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求助的動力。美國著名教育家布姆指出:“那些對學習有興趣、能主動學習的學生會比那些對學習沒有興趣、不愿學習的學生,學習得更好,學習得更快。”學生有興趣,才能從內心深處對所學的知識產生主動需要。小學作文教學要對小學生進行激勵教育,興趣培養,從心理上調動學生作文實踐的積極性,從而培養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在我們學校,別班同學最怕星期五的作文課,而我班的同學一到星期五的作文課就特別興奮,這折射出他們對作文課的無比喜愛。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促使兒童好好學習的愿望,請你注意無論如何不要使這種內在的力量消失,缺乏這種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無濟于事。”在作文教學中,我充分尊重學生的習作自由,細心挖掘他們作文中的獨到之處,及時給予肯定,讓他們總能感受到自己作文的美妙。批改作文時,我不會把學生的作文改得面目全非,盡可能保留學生的原句,以免誤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學生,挫傷學生寫作的積極性。講評作文時,我一般是選出某篇寫得貼近實際、有真情實感的作文,或一個段落,一處精彩的細節描寫,一句優美的話,甚至是一個恰當的詞語,與他們共同欣賞品析,體味其中的美。然后讓學生按照“讀一改一讀的步驟改自己的作文,直至滿意為止。每次作文后,我總會把寫得精彩的、有特色的文章打印出來,訂成小本子,拿給學生傳閱。學生看到自己的文章變成鉛字,深深地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寫作的興趣更加濃厚了,自然而然對作文就有種向往的感覺了,從而愛上了作文。
二、鼓勵學生多讀多看,積累寫作材料
古人云“不積哇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可見,要寫好作文,積累寫作材料就是顯得尤為重要,那么到哪里云積累呢?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讀書,是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通過讀書,可以間接地了解到平時生活中未曾認識到的事物,學習到教科書上沒有涉及到的知識,擴大視野,陶冶情感,豐富閱歷,為寫作儲備足夠的材料。“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就是其中的道理。學生讀的書多了,胸有成竹,寫起文章來自然就順暢了。當然,作為教師,以身作則是必不可少的,平時在閱讀之時,偶爾遇到好的書籍、好的文章,我也會拿來與學生共享。與學生在閱讀中共同受益。記得有一次春游后,有個學生在作文的結尾中寫道:“春姑娘真的來了!刀子來到了樹林,來到了田野,來到了學校,來到了我們的心里。”多美的想象力啊!這就是讀書收獲。真可謂“書就像蠶吃桑葉,它就不會吐絲。”
學生害怕作文,很大程度上是平時缺乏對周圍事物的認真觀察。魯迅先生說過:“如要創作,第一需觀察,對于任何事物必須觀察準確透徹,才好下筆。”只要學生平時留心觀察生活周圍的一草一木,一事一物,認真思考,就會發現自己身邊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寫作題材。如成群的雞鴨鵝,肥壯的馬牛羊,繁盛的花果樹,大片的莊稼林等,這些天然的動物園、植物園,不就是寫景狀物的好材料嗎?還有那多姿多彩的民俗風情,更容易讓人窺見人間百態。只要學生平時善于觀察思考,就能深切體會到作文的素材來源于生活,擁有這些素材,寫作時就不會因沒有什么內容 可寫而煩惱了。
三、引導學生多寫有真情實感的作文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寫作要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有的老師總覺得自己學生作文內容空洞,無病呻吟,流水帳式的。這是因為學生平時沒有留心觀察周圍的事物,對于事物認識不夠,感受不深,材料缺乏真情實感的原因。“情”是作文的靈魂,是作文的主宰。學生對事物有了真情實感,作文才能充滿激情,才能激起寫作的熱情。葉圣陶先生說:“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豐富而獎勵給他一支筆或一本作業簿。大膽舉手但回答不正確的,我沒有批評他們,而是口頭表揚或讓學生用掌聲鼓勵他的勇氣,使他積極參與。我的這種教學方法讓許多學生嘗到了成功的滋味,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大大地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久而久之,學生的普通話水平很快邁向一個新的臺階,寫作時表達得更準確,內容更豐富了。
總 結
總之,作文教學并非無章可循,只要教師能遵循教育教學規律,積極調動學生興趣,培養學生觀察思考習慣,提高語言訓練意識,我相信,一分耕耘總有一分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