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來少兒學科英語蓬勃發展給高校大學英語教學帶來了很大的啟發。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在國家急需復合型人才的國情中,ESP教學改革是順應國家社會經濟發展、提高綜合國力、增強國際競爭力、深化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和提升高校英語教師自身綜合素養的必然趨勢。
關鍵詞: 少兒學科英語 大學英語教學改革 ESP教學
1.少兒學科英語的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飛速發展,在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領域與世界的交往也日益頻繁。英語作為世界使用最廣泛的語言也受到國人越來越高的重視。英語的學習熱潮在我國正持續升溫并日趨低齡化。年輕一代的父母秉著“教育從娃娃抓起”的教育理念,將孩子早早地送往培訓機構學習英語。家長們認為孩子應該從小學習英語,這樣才能培養孩子們實際交流能力,為他們能在今后的生活及工作中流利地進行英語交流打下堅實的基礎。在目前不同少兒英語教學理論充斥的英語培訓市場中,少兒學科英語應運而生,并在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蓬勃發展,日漸成為少兒英語培訓的主流。少兒學科英語打破了傳統的英語培訓模式,少兒學科英語以英語為媒介來教授語文、數學、科學等科目。學科英語的教學目標不僅在于學習簡單的英語口語對話,而是通過學科英語的學習幫助孩子將英語知識轉化為英語能力,能夠自然地使用英語進行思維和表達,從而在將來能夠在工作場合使用英語表達和探究,提高孩子未來的國際競爭力。少兒學科英語的發展使許多的高校英語教師對目前的公共大學英語教學現狀進行總結和教學反思。
2.當前大學英語教學的現狀
在新時代、新背景下,高等院校面臨著全面轉型改革,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是其中一個突出的問題,在轉型背景下,當前大學英語教學在完成培養符合應用型人才目標上仍存在著一些問題。
2.1學生缺乏英語學習積極性
在大學四年的學習中,大學英語雖然作為公共必修課程卻未能收到學生足夠的關注和重視。在大學英語課堂上,學習其他專業課程或者完成其他課外任務已日漸成為大學英語課堂的普遍現象。尤其是在網絡技術及各類智能產品飛速發展的現今社會,大學英語課堂面臨著更加嚴峻的挑戰。大學英語課堂上頻頻出現“低頭族”,學生在課堂上看網絡小說,電影及打手機游戲等與課程無關的事情。以上這些均為外在的影響因素,歸根到底大學英語課堂的低效率還是在于學生缺乏英語學習的積極性和英語學習的動機。在全國各大高校中,有很大一部分學生在兩年的大學英語學習中只是單純地為修學分、通過考試及獲得各種英語等級證書,學生的英語學習動機日趨“功利化”。在普通高校英語基礎相對薄弱的同學甚至以高中傳統的應試方法來學習大學英語,這些學生通過死記硬背單詞和做試卷練習以求能夠通過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荚囃ㄟ^后就不再學習英語,在他們看來大學英語只是滿足了過級的需要,沒有實際運用的目標,更談不上培養興趣。因此,大學英語課程也就淪為“應試課程”和“過級課程”。學生只有當老師在教授一些做題技巧及歸納做題規律是,學生才會打起精神來聽。對于英語本身的聽說交流能力學生并沒有給予關注和重視。
2.2教師缺乏教學效能感和教學反思
傳統的中學應試教育中,教師的自我效能感可以通過學生分數的提高展現出來。大學教育則不同,大學英語教學更加注重學生的英語運用能力和思維能力的培養。但是,由于現今大部分高校的英語教學條件有限,大學英語課堂往往是四五十人甚至是一百人以上的大班教學。在這樣的大班教學中,教師很難對每一位學生展開例如口語這樣的英語運用能力訓練。長此以往,教學效果沒有達到教師的預期,學生的學習效果不佳,甚至是學生厭惡枯燥乏味,缺乏互動的英語課堂,這些都會使教師缺乏認同感和教學的自我效能感。
據調查顯示,普通高等院校大學英語教師周課時量約為16小時,全課時量達到500小時。面對如此繁重的教學任務,加之普遍的大班教學,大學英語教師很難掌握每位學生的英語學習狀況,也無法對每堂課實行教學實踐的反思及總結。這樣教師也很難有充分的時間和精力來系統全面地鉆研教學理論,更不能挖掘出新穎更具吸引力的教學方法。
2.3學生缺乏英語運用能力
經濟全球化的當今社會急需有較好英語運用能力、適應國際交流需要的各類人才。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要求中提到要把教學目的從重應試轉向重應用;教學主體應由教師轉向學生;在多媒體教學資源日益豐富的課堂中實現交互性、個性化和自主化的教學模式。然而,在當今大學英語課堂中仍然有教師遵循傳統的“翻譯式”“灌輸式”教學模式。教師通過翻譯課文,將重點單詞語法點來授課,學生通過記筆記、背筆記的方式來學習。類似這種傳統教學模式帶來的后果就是教師無法實施啟發式教育,更談不上提高學生英語思辨能力。學生也只能停留在讀寫識記的層面,聽說能力相對落后,更談不上自主運用英語交流。
3.大學ESP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基于大學英語教學現狀反映的學生缺乏英語學習積極性、教師缺乏自我效能感和教學反思,學生缺乏英語運用能力等問題,以及為適應社會發展需要,培養應用型人才需要,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迫在眉睫。開設專業用途英語(ESP)在穩步推進中逐漸成為各大高校大學英語改革的重要舉措,各校針對專業英語課改的設計規劃積極探索和實踐。在素質教育背景下,少兒學科英語的蓬勃發展預示著ESP教學改革將成為大學英語改革的主流,其存在和發展具有必要性。
3.1 ESP教學改革是順應國家社會經濟發展,提高綜合國力的需要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迅猛發展,綜合國力不斷提高,尤其是2001年我國成功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以及2008年成功舉辦奧運會,我國更是受到了世界的矚目。同時,我國與世界的其他國家在政治、經濟、文化、科技、軍事等領域的交流也日益頻繁。因此,英語作為互聯網時代下的國際主要應用語言,其重要作用毋庸置疑。為了實現社會經濟整體可持續發展,使我國在世界舞臺上更具國際競爭力,迎接未來的國際挑戰,培養既懂得各行業專業知識又能夠熟練使用外語的國際復合型人才是必要而緊迫的。
經濟全球化的影響下,各行各業的發展必須與國際接軌。如果國家培養的都是單一專業技術型人才,那勢必會對其專業未來的發展不利。如果一名醫學或是生物等其他科技領域的高才生只會埋頭鉆研專業知識技術,不能以英語有效地和世界其他國家該領域的人才交流探討,亦或是不能順利地完成一些以英語為交流語言的前沿的科學研討會,那么這種單一專業型人才的知識相對會閉塞些,同時也很難研究出創新的、有突破的與世界接軌的科研成果。開設專業用途英語可以針對特定學科專業確立學習目的,為滿足特定行業的實際需要開展該行業熟練運用英語的能力訓練,設計特殊詞匯、問題等專業化語言學習內容,這樣使得英語的學習更具目的性,針對性和實用性。
專業用途英語的開設為各行各業培養了既掌握扎實的專業技能又具有良好國際溝通能力的人才。而這些人才是提高綜合國力的中流砥柱,因為綜合國力的提高離不開每一個領域的突破,國際競爭力的提高更是離不開各行各業的創新。
3.2 ESP教學改革是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
2002年我國教育部高教司制定了《大學英語教學基本要求》就此啟動了大學英語教學改革項目。2007年教育部發布《大學英語教學課程要求》進一步界定和闡釋了教學目標、課程設置,教學評估管理等內容。此課程要求提到各高等院校可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制定個性化、實用化的大學英語教學大綱來知道本校大學英語教學工作。在《課程要求》中還強調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并對英語綜合能力進行了更為清晰的闡述,即學生應具有在學習及今后工作中的英語實際交流能力。由此可見,固有的、傳統的大學英語課程已不符合新時代大學生英語學習的需求;大學英語教學的改革由過去的聽、說、讀、寫,譯基本技能的訓練向更加專業化、實用化的方向發展。在教學改革的浪潮中,近年來ESP教學作為一種整合了內容與語言的教學方法呈現快速發展的勢頭。在英語教學中,結合專業知識的教學大大地提高了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運用能力。以通識英語為主的大學英語教學轉向為專業用途教學將成為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ESP教學改革將會為拓寬學生的國際視野,提高學生的專業學術溝通能力和國際競爭力打下堅實基礎。
3.3 ESP教學改革為提升高校英語教師自身綜合素質與能力提供契機
教師自身的素質和能力直接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與發展。因此,優化教師隊伍和教學資源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科學文化多元化,我國社會深化改革,高校也同樣面臨著想專業型、應用型、技術型大學轉型的艱巨任務。教師作為學校改革的執行者和實踐者迎接挑戰,提高自身素質,轉型發展已成為必然。我國大多數高校英語教師由于長期的教學實踐已喜歡啦EGP教學模式,即已教師講為主、學生聽為主,以“翻譯式”方法授課,進行聽、說、讀、寫,譯為一體的通識英語教授。然而,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與學生在實際學習生活中運用英語的需求脫節。在面對教學改革的挑戰中,有些老師考慮到自身知識結構偏通用英語,沒有兼備專業學科知識而沒有改變教學模式的自信和具體方法。因此,ESP教學改革給了廣大高校英語教師一次提升綜合素質能力的契機,教師可以根據自身的興趣嘗試與自己專業知識背景不同的全新課程,可以重新精修擴充自身的知識面。這對提高每一位高校教師的教學效能感和未來長遠的發展都具有極大的積極作用。
4.結束語
近年來少兒學科英語的蓬勃發展引起了廣大教育者的關注。其中高校英語教師由此得到教學的啟發。通過對當前大學英語教學狀況的反思得出了學生缺乏英語學習積極性、教師缺乏教學效能感和教學反思等問題。這些問題都為國家培養既掌握專業技能有具有良好國際溝通李的復合型人才的目標造成了障礙。因此,少兒學科英語的發展使我們認識到,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在國家急需復合型人才的國情中,ESP教學改革是順應國家社會經濟發展,提高綜合國力,提高國際競爭力,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和提升高校英語教師自身綜合素養的必然趨勢。
參考文獻:
[1] 文秋芳. 大學英語面臨的挑戰與對策:課程論視角[J]. 外語教學與研究. 2012(2): 283-292.
[2] 薛舒. 推進學科英語的意義[J]. 科教文匯. 2016.(08):171-177
[3] 張莉. 基于ESP的大學英語課程體系研究[J]. 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 2013(7) : 47-50.
[4] 張雪紅. 基于中國情境的大學ESP 課程模式與建構[D]. 2012.上海外國語大 學.
[5] 周兢. 對我國學前兒童英語教育定位的思考[J]. 學前教育研究. 2004(12):4-6
作者簡介:肖欣(1990—), 女, 湖北孝感人,畢業于英國約克大學,現就職湖北工程學院外國語學院 研究方向:英語教育,英語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