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進程目前已進入新時期,而新時期經濟、政治與社會的有效發展需要各方面制度革新與調整的支持。在此背景下,進一步推進國家治理的現代化,對于實現新時期的社會主義建設意義重大。本文將探討社會治理現代化的基本觀點,以及實現社會治理現代化的主要舉措。
關鍵詞:十九大 國家治理 現代化建設
引 言
在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的現今,進一步加強國家治理的現代化已成為我國該時期社會建設的重點內容之一,為此,需要在明確新時期社會建設實際需要的基礎上,對國家治理和社會治理現代化相關觀點加以總結、概括、歸納,并以此為標準探討有效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目標的具體舉措與實施策略。
一、實現國家治理與社會治理現代化的基本觀點
在社會發展與國家建設進入新時期的現今,為有效推進國家治理的現代化,應全面認識國家治理問題中應注意的要點,并將保障、改善并提高民生水平,以及積極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國家治理格局作為工作重點,切實開展國家治理工作、提高國家治理水平,具體將在下文詳述。
(一)國家治理問題中應注意的要點
十九大報告前后七次提及了國家治理問題,在此過程中,黨中央對國家治理體系的建立、與及時進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舉措在社會建設過程中起到的重大作用進行了高度評價。對此,國家治理問題應注意的要點可分別確定為:
首先,報告內容在明確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的同時,積極肯定了國家治理作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體系中的一項重要組成部分,這進一步強調了國家治理在社會建設過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其次,積極推進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的現代化進程,是破除陳舊落后的觀念、體制、以及機制弊端的重要手段與途徑,從而有利于堅持、并有效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建設。第三,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在積極推進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一奮斗過程的兩個不同階段中,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的現代化進程成為了衡量發展程度與是否達到發展目標的重要標準。在發展的第一階段,需要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與能力的現代化,在第二階段則需達到完全實現的目標。第四,我國建設與發展的實際情況表明我國的國家治理體系與能力依舊有待提升,因此,推進國家治理體系與能力現代化建設作為目前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任務與當務之急,務必積極重視、切實加以發展[1]。
(二)保障、改善并提高民生水平
保障、改善并提高民生水平,是目前社會發展背景與形勢下,加強國家治理的指導性思想與目標;該觀點的提出表明,在進行多年實踐探索的基礎上,國家治理的重點方向正逐步向關注民生、重視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堅持以民為本的原則方向轉變,對于國家未來的社會發展與建設具有重大意義。
對此,十九大報告在其第八部分進行了詳細的論述。為進一步加強國家治理,應始終將“切實保障群眾的基本生活、進一步完善公共服務體系,不斷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建設,以切實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使人民的安全感、獲得感與幸福感更有保障、更充實、更可持續”作為開展建設的根本目標。
(三)積極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國家治理格局
積極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國家治理格局,是社會發展新時期加強國家治理的基本要求。十九大報告內容進一步突出了共建、共治與共享的“三共”要求,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明確了加強國家治理現代化這一工作過程的定位與戰略格局。
共建、共治、共享分別從進行資源整合、加強治理過程與分配治理成果幾方面出發,構建了在新時期進行國家與社會治理的總體格局,分別對合力合資、合智合作與共益共贏進行了強調。在此基礎上的社會與國家治理過程,其工作重心應始終放在“共”字上,集中突出了社會治理與國家治理的公共性、共生性、多元性與跨界協商性。
社會與國家治理的公共性表現在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方面,這需要政府與黨委領導的共同努力,需要公權力與公共資源方面的投入;共生性表現在建設系統整體以及建設過程中體現出的一體性、不可分割性;多元性表現在建設過程中參與主體多元、建設過程開放、設計領域廣泛等的特征,這需要社會各方的積極參與與切實努力;跨界協商性表現在處理建設過程中的復雜問題時,參與各方應積極采用具有跨界性的思路與方法進行對話與協商,從而有效實現協同共治。
社會與國家共治的概念對于我國未來的國家建設具有重大意義。共建是實行治理的前提,共享則是治理的成果,而共治則在治理過程整體各環節中均有體現,其內容結構具有復雜性、矛盾性、反復性的特征,并在此過程中實現不斷提升。社會與國家共治的核心應始終堅持多元主體共同治理,需要黨委、政府、社會各方的共同努力。
二、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具體舉措與實施策略
為有效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應積極從推進國家、社會的法治化入手,建立起科學、合理的國家與社會治理體系,并始終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以實現國家治理與建設的良好、健康、可持續發展,具體將在下文詳述。
(一)有效實現社會法治化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與能力現代化,是全面深化國家經濟、政治、社會改革的主要目標之一,是為實現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進一步發展提出的內在要求,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條件與制度支持[2]。
為在新的歷史條件于背景下實現全面依法治國,實現法治化是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關鍵環節。在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新時期的法治建設應積極“推進依法立法、民主立法、科學立法,以良法保障善治、促進發展。”這為在社會發展新時期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指明了方向與道路。
在此過程中,建立、健全國家治理制度體系尤為重要。制度建設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的特點決定了其在推進建設中的決定性作用:為積極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應始終將加強制度建設作為該過程中的重點關注對象,這需要各單位黨員干部積極增強相關的法治意識,積極提升自身運用法治思維和工作方式的能力,積極建立并健全國家治理制度體系,從而有效實現國家法治化,進一步推進國家治理的現代化。
(二)建立科學、合理的國家與社會治理體系
十九大在激勵全國人民繼續為國家建設和社會建設做出貢獻的同時,也為社會發展新時期的建設工作指明了道路。為有效滿足人民群眾的各類、各方面需求,有必要建立科學、合理的社會治理體系,為進一步的社會發展與建設提供保證。十九大報告對該內容的闡述主要分為以下幾方面:
在進行國家治理體系建設的過程中,應始終保持人民群眾利益的至高無上,促使改革發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群眾;努力發展民生建設,帶領人民參與社會建設、為實現期望中的美好生活不斷努力,努力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這既是未來一段時間內我黨的努力目標,也是社會與國家治理應當努力實現的目標。
國家與社會治理具有連續性的特點。十九大報告指出,改善民生應從人民最關心的現實利益問題出發,量力而行、盡力而為,立足實際、腳踏實地,積極切實地辦好每一件事情、做好每一年的工作,從而有效保障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
為有效實現國家與社會治理體系建設的發展,應進一步強化社區建設在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建設過程中發揮的作用。為有效推進國家治理建設,應通過加強社會建設力度,推動基層地區的社會治理工作,并積極發揮社會組織的作用,有效實現國家、政府的治理措施與社會治理、居民自治之間的有效互動,推動國家治理的進一步發展。
(三)始終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
十九大報告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行了系統、全面的闡述,其中堅持可持續發展、有效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是該思想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十九大報告在論述中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為此,必須積極樹立并切實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將環境保護和節約資源作為基本國策,并在此基礎上統籌生態系統治理。
此外,政府也應切實制定并實行嚴格的生態保護制度,形成清潔、綠色的發展和生活方式,堅定發展生產、實現生活富裕、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從而為人民的生產與生活創造良好的環境,為維護全球生態安全與環境保護作出貢獻[3]。
清潔、綠色、可持續發展作為該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是對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實踐基礎上的深刻總結,高度概括了我國對該方面基本指導思想的思想認識成果。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進入新時期,我黨繼承并發展了對可持續發展的認識,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綠色發展理念,這不僅是實現永續發展的必備條件,也體現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向往。
結 語
為有效在社會發展新時期實現國家治理的現代化,需要政府及人民的共同努力。在有效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目標的過程中,政府應積極立足于國家的具體需要和實踐情況,積極從人民的利益出發,有效實現社會法治化、建立科學合理的治理體系,并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從而進一步推動國家治理的現代化進程。
參考文獻:
[1] 新時代的更高水平國家治理——權威專家解讀十九大報告在治理領域的重大創新突破[J].國家治理,2017(41):4-22.
[2] 王名,李朔嚴.十九大報告關于社會治理現代化的系統觀點與美好生活價值觀[J].中國行政管理,2018(03):60-63.
[3] 新時代的國家治理現代化之路——干部專家學習十九大報告在治理領域的重大創新[J].國家治理,2017(42):12-18.
[4] 國家治理、政府治理和社會治理的含義及其相互關系[J]. 王浦劬. 國家行政學院學報. 2014(03) .
[5]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J]. 中國物業管理. 2017(11) .
[6] 把握“四個偉大”重要論述的內涵及意義——深入學習黨的十九大報告[J]. 楊明鳳. 青春歲月. 2018(05)
作者簡介:丘國強(1966—),男,漢族,籍貫:廣東樂昌,單位:中共樂昌市委黨校(開大),研究方向:思想政治、經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