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建坤
摘 要:貧困問題是當今世界最為尖銳的問題之一,旅游扶貧作為國家脫貧攻堅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產業扶貧的主要方式和有效脫貧的重要手段。文章通過對旅游扶貧的文獻研究綜述進行分析,并對旅游扶貧的發展現狀、優勢及發展模式進行研究。
關鍵詞:旅游扶貧 優勢 途經分析
前 言
貧困問題是當今世界最為尖銳的問題之一,打贏脫貧攻堅戰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是黨向全國人民作出的莊嚴承諾。旅游扶貧作為國家脫貧攻堅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產業扶貧的主要方式,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推動力量。旅游扶貧使旅游發展與扶貧開發有機結合,在促進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同時,已成為許多貧困地區脫貧攻堅的有力抓手和重要支撐。旅游扶貧是在具有豐富的旅游資源和旅游發展潛力的貧困地區,通過政府主導、社會投資、居民參與、社會扶持等多種方式發展旅游業,并以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為目標,使貧困人口在從旅游開發中脫離貧困,獲得發展并實現自身價值的能力。
一、國內旅游扶貧的發展現狀分析
我國旅游扶貧始于20世紀80年代,伴隨著我國旅游業的發展而發展并逐步受到各界重視。經過多年的積累,取得了巨大成就。近年來,國家旅游局開展了多項工作,旅游扶貧培訓已經成為旅游扶貧工作的“常態”。實施旅游規劃公益扶貧行動,先后組織全國374家旅游規劃設計機構,編制了2000多個旅游扶貧規劃;加大旅游發展基金、文化旅游提升工程資金中對旅游扶貧項目的支持力度,并與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中信銀行等金融機構簽署合作協議;會同國務院扶貧辦策劃10條跨越“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的“西部行”自駕游精品旅游線路;籌組“深度貧困地區旅游公益宣傳推廣聯盟”等,對旅游扶貧工作進行深度宣傳。
二、旅游扶貧的優勢
(一)針對性強?,F階段,我國脫貧工作處于時空階段,即貧困地區在空間上的碎片化和時間上的持久化。旅游扶貧雖然也需要外部力量的支持,但是更強調解決貧困的根源問題,從內部擺脫貧困。旅游扶貧工作就是從貧困地區當地出發,依托政府政策、社會資源從當地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地將旅游產業應用于扶貧事業。預計到2019年,“旅游+扶貧”將帶動嵩縣3.5萬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致富。
(二)能夠促進當地其他產業的發展。旅游的六要素包括食、住、行、游、購、娛。旅游扶貧的過程,也是健全當地旅游服務部門的過程,旅游業的發展必然要帶動服務產業的發展。增加了貧困人口參與旅游發展的機會,從而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增加貧困人口的收入。使一、二、三產業配套協調發展,特別是推動第三產業發展,拓寬就業門路,使直接的生態開發收入轉化為間接的三產收入,既保護生態,又促進山區經濟發展,可產生良好地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三)收入和來源多樣化。貧困現象一般多發生在偏僻的農村和教育落后的地區。由于當地居民缺乏工作機會和工作技能,從而導致他們沒有穩定的工作,生活沒有保障。為改變這種現狀,年輕人選擇外出打工,體弱的老人、婦女則在家料理農事,這樣惡性循環,產生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學者研究表明,一般來說農民收入的來源和方式越多,收入越高。旅游業的發展必將提供眾多的工作崗位,大家在居住地工作就可以獲得收入。
(四)社會文化效益。(1)開發保護傳統文化。貧困地區總是處于相對封閉的狀態,并且還有很多少數民族聚居區,因此形成了具有差異化的民族民俗文化風情。這種文化差異性正是旅游者追求的新奇感。這樣在外界輸入的各種力量、資源等的催動下必然使貧困地區社會文化得到整體優化。(2)傳播現代文化。通過發展旅游業,游客帶來的不僅是貧困人口經濟增收,還促進了當地居民與外界的交流以及觀念的更新。進而帶來現代化的思想觀念、商品經濟意識、營銷理念等。(3)變革生活方式。基礎設施的建設是旅游業發展的基礎。社區建設、道路系統、通信設施建設等能夠改善當地居民的生活。其次,參與到旅游服務中的當地人從自由散漫的農業生產者變成了需要遵守行業規范和職業道德的服務人員。并且就業問題的解決減少了社會閑散人員和外出務工人員,促進了社會的穩定。
三、旅游扶貧模式分析
(一)政府主導模式。政府主導模式,就是政府憑借其行政權力和財政實力,通過制定規章制度、相關政策、規劃投資、營造環境,來促進旅游發展的一種模式。
(二)景區帶動模式。景區帶動模式,就是通過發展已經具備一定的規模優勢和經濟實力的景區,整合旅游資源、創造就業機會、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從而幫助當地早日擺脫貧困。
(三)農旅結合模式。農旅結合模式,就是在充分發揮旅游業特點的前提下,將旅游點內的務農和旅游開發有機結合起來,從而促進旅游發展的一種模式。
(四)農企互助模式。農企互助模式,就是在農村的旅游產品和手工藝術品的開發和生產過程中,一方面由當地居民提供勞動力和原材料,一方面由企業負責產品的開發和銷售的一種模式。
(五)農民自主開發模式。農民自主開發模式,就是指由政府提供優惠政策進行扶持,由農民自主開發旅游產品。村民可以通過成立合資企業或以行政村為單位開發旅游資源,亦可在村際之間開展合作。
參考文獻:
[1] 唐兵.民族地區旅游扶貧研究進展[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14,36(07):26—32.
[2] 況學東.廣西百色旅游扶貧研究[J].重慶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2(4):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