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雨露 謝依娌
摘 要:網絡和電子設備的大規模普及對人類的生活產生了重要影響。其中,手機對人類生活產生的影響最為明顯,大學生作為新時代的生力軍手機依賴現象最顯著。此外,大學生的時間管理也受到手機依賴的沖擊,效率低,睡眠差,時間總是管理不好,手機依賴給廣大大學生帶來了各種負面困擾。針對這一社會問題,本次研究將主要圍繞浙師大學生手機依賴現狀與危害以及手機依賴與時間管理傾向二者關系這兩大主題展開。
關鍵詞:手機依賴 時間管理傾向 浙師大
前 言
“手機依賴癥”一詞最早問世于2003年,是一種全新的“心理疾病”。徐華、徐成芳、龍軍等學者對“手機依賴”的定義作了具體闡述。根據相關研究將本研究中的“手機依賴”定義為:對手機使用的一種失控表現,這種無法抑制自我控制的強迫性行為,為個體的身體、精神以及社會功能帶來了破壞性影響,達到近似于成癮行為的水平。本研究采取知名學者張志杰、黃希庭的定義,“時間管理傾向”即個體在時間價值和意義認識的基礎上,在活動個時間關系的監控和評價中所表現出來的心理和行為特征,是個體在運用時間方式上鎖表現出來的心理和行為特征。包括時間監控感、時間價值感、時間效能感三個維度。
針對手機依賴與時間管理這一社會問題,研究將主要圍繞浙師大學生手機依賴現狀與危害以及手機依賴與時間管理傾向二者關系這兩大主題展開。選取浙江師范大學在校大學生作為調查對象,實施抽樣調查。調查包括問卷和訪談兩種方式,前者樣本容量確定為132人,后者為64人,包括學校28個專業。本次調查發放調查問卷132份,回收132份,有效率為100%;訪談9人,訪談成功9人,有效率100%。經過訪談與問卷調查,得到如下數據。
1 手機依賴現狀分析
浙師大大部分同學都存在手機依賴的現象,但是依賴程度不相同。浙師大近30%的同學手機依賴程度較輕,近40%的同學手機依賴程度中度,近30%的同學手機依賴程度重度;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在輕度手機依賴比例上無較大差異,在重度手機依賴的比例上,獨生子女要比非獨生子女的比重大;三個年級在輕度手機依賴上比例相當,大一主要集中在中度手機依賴程度,大二的重度手機依賴程度要顯著高于其他兩個年級,大三的重度和中度手機依賴的比例相當。
2 時間管理傾向分析
研究對象近90%擁有較強的時間價值感;從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關于時間價值感的調查看,獨生子女的時間價值感要弱于非獨生子女;從各個年級比較而言,大一的時間價值感最強;大部分研究對象的目標意識不足(即設置目標和制定計劃),基本能完成對時間的優先級分配(即按照任務的重要性分配),時間利用情況的反饋性也能夠基本達成,平均時間監控感處于一般水平;近一半的研究對象基本擁有時間效能感,但是時間效能感較強的比例小。各個年級對比得:總體而言,大三的時間效能感要明顯強于其他兩個年級。
3 手機依賴與時間管理傾向的關系分析
完全或基本同意手機占用了做其他事情時間的大學生有87人,僅有5人通常把每天的活動安排成日程表。手機的使用難以自控,一拿起手機就可能占用多個小時,阻礙了學習計劃的進行。手機依賴程度較深的同學對時間的監控感較低。
完全或基本同意每天用手機很長時間的大學生有111人,其中僅有2人會經常對自己利用時間的情況進行總結。長時間使用手機很可能造成對時間沒有規劃感,到某項必須完成的任務截止時間前才匆忙進行,對時間的價值感和效能感降低。
完全或基本符合每天攜帶手機、有時間就上網的大學生共有91人,其中僅有8人不論做什么事情總是既有短期安排又有長期計劃。大學生隨身攜帶手機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在課前、課間,甚至在課上都會有同學在玩手機。而通過交叉分析發現,手機依賴會降低對時間的計劃性與監督感。
4 大學生手機依賴的危害分析
生理危害:根據問卷數據顯示,僅21.21%的大學生否認會犧牲睡眠時間玩手機,將近80%的大學生承認會熬夜玩手機。手機依賴縮短了睡眠時間、影響睡眠質量,導致作息不規律、第二天精神狀態不佳、降低學習效率。長時間使用手機對視力、皮膚、脊椎等造成嚴重影響。學業危害:頻繁使用微信、微博、QQ等社交軟件,使大學生的學習時間碎片化,學習效率降低;過分依賴手機上網、電子詞典等渠道獲取信息和知識,導致大學生缺乏主動思考和積極探索的精神;長時間玩手機阻礙了原本學習計劃的進行;熬夜玩手機導致白天精神狀態不佳,上課時間易疲憊。心理危害:70.46%的大學生同意不攜帶機會產生不安感,97.73%的大學生同意每天會給手機充電。過分依賴社交軟件,導致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弱化,不知道怎樣面對面地與人溝通交流,甚至出現社交恐懼癥等心理障礙疾病。
5 建議
本研究結果表明,大學生手機依賴于時間管理傾向存在密切關系,手機依賴水平越高,對時間的價值感、監控感以及效能感越低。為改變大學生手機依賴的現狀,需要從糾正大學生手機依賴行為、培養良好的時間管理意識和能力出發,可通過以下幾個途徑:加強時間管理相關理論知識學習:參加時間管理訓練營活動;關注有關時間管理的公眾號、聽以時間管理為主題的講座、網上搜集如何高效利用時間的相關信息等方式積極主動地學習。積極投入時間管理的實際行動:制定每日計劃、短期計劃與長期計劃,通過制定計劃,合理地分配自己的時間;經常對自己完成任務、利用時間的情況進行反思總結。若任務未能完成,及時反思原因,總結經驗方法,避免相同情況的發生。加強監督:自我監督、同伴監督、學院監督相結合,樹立健康合理利用時間的觀念,提升自我約束能力。
參考文獻:
[1] 徐華,吳玄娜,蘭彥婷,等.大學生手機依賴量表的編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8,16(1)
[2] 龍君,大學生“手機依賴癥”現狀及其對策研究[J],高教學刊,2015
[3] 黃希庭,時間與人格心理學探索[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4] 張志杰,黃希庭,鳳四海,鄧麟,青少年時間管理傾向相關因素的研究[J].心理科學,2001,24(6):649-653
[5] 黃希庭,張志杰,論個人的時間管理傾向,心理科學,2001,24(5):516-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