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夢瑩
摘 要:《談美書簡》是朱光潛先生的晚年之作,其自稱這是《談美》系列書目的查漏補缺。這部著作是朱老先生在更好的理解馬列主義之后,對于美學的重新認識,其中不僅包括對于美學基本問題的解答,還包含了現代美學發展如何與馬列主義結合詮釋的問題。所以就書中內容,不僅深入討論了關于美學中“美”的定義,而且對馬克思主義美學中人的關系問題進行進一步思考。
關鍵詞:美 馬克思主義美學 人
一、美之為美
初學美學的人總是要問,美學是學習什么的學問,大部分人肯定是隨口就答,美學只看其字面意思也知道是研究美的學問。但縱觀多少教材或者書籍,很少有一個人人都認可的關于美的定義,因為美,更多是我們的一種感受,更難以言明。若說貂蟬是這世上的第一美女,眾多認為西施最美的人便會不服氣,若說是西施,那還會有其他的人不服氣。每個人對于美的標準是不同的,但對于美這個概念卻都是認同的。學習美學,與學一些物理學化學都不相同,不應該拋棄現實中的美,而過度的去追問“美的本質”,這樣無異于夸父逐日,反而不能進行更進一步的美學研究。
我們說學習美學是要回歸現實生活,也不是說要拋棄理論研究。現實生活中的美有很多,盛開的花是美的,高雅的音樂是美的,甚至冰激凌的口感都是美的,這些一個個普遍存在于事物中的美,總要以一種理論的形式最終總結出美的共性。所以說我們要談美,更多的是要從現實生活出發,以此為基礎,才能更好的理解美,進而形成自己對于美的理解。對于美,我們不能只了解一個刻板的形而上的概念定義,而是要注重美的感受和獲得美的過程。美歸根結底是一種以人為主體的,所以諸如眾多大家都覺得它是美的東西,也存在一些審美過程中可以作為標準的共性,而我們研究美的理論也是總結美的共性的過程,是形成審美觀念的過程。學習美學是也就通過學會如何審美,認識美的事物,從而最終獲得對于美的理解,學習美學本身就是一種美。
二、馬克思主義與美學
馬克思一生著作很多,但確實沒有一本美學專著,他雖然沒有系統的研究過美學,但不代表他在美學方面就沒有建樹。而馬克思對于美的理解和關于美學的討論都集中在他的著作中。無論是最早的《提綱》、《手稿》或是《資本論》之中都千絲萬縷的包含著美學的思考。
朱老先生在書中寫到:“談美,我得從人談起,因為美是一種價值,而價值屬于經濟范疇,無論是使用還是交換,總離不開人這個主體。”而馬克思主義美學更是一門研究人的美學。很多人類學家心理學家研究人,更多是在提人的一種“本能”,人除了是自然屬性的人之外,更重要的是人的社會性,而很多的美學表現形式如宗教、藝術等,其基礎都與人的社會性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馬克思十分重視推崇摩根的《古代社會》,他關于美的理論來源是人或人的現實活動,而不是由一個抽象概念衍生而來的東西。與康德的割裂觀審美不同,馬克思的美學體系更加注重主客體的關系問題。在《提綱》中馬克思就曾說明,費爾巴哈完全沒有理解人的活動,感性活動來自人的能動活動,而客體是要人來進行認識和改造,這樣一來主客體之間就形成了“水與魚”一樣的相互依存關系。
在馬克思主義中,美學作為體系中的一部分,更多的體現在他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之中,特別是其中關于認識和實踐的觀點。在馬克思主義美學中,藝術是一種勞動,而且藝術不僅是精神勞動還夾雜著體力勞動。藝術不僅能動的反映了自然的美,也在創作的過程中融入了人類社會的智慧成果,藝術可以說是當之無愧的人與自然完美融合的代表之作。人類社會與自然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人通過實踐來改造自然,藝術也就在實踐的過程中應運而生,所以藝術在產生和發展的過程中也與其他的意識形態一樣,是要由經濟基礎來決定的。人與自然絕不是簡單的兩個整體,它們是在不斷的發展中交融分離,互相爭斗又互相推進的,人之中有著自然的影響,而自然也體現出了人的本質力量。這也就是說“人的對象化”即主客觀統一的基本觀點不僅適用于唯物史觀,在美學中同樣適用。馬克思主義雖然沒有完整的美學體系,但這并不影響它在美學上的影響力,學習美學了解美,是完全可以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指引下進行的,馬克思主義作為科學的理論,具有很強的指導性,讓我們在學習美學時能夠有正確的方法論指引。
三、馬克思主義美學也是指導生活的美學
很多人真正意義上學習美學都是在課堂上,但美學在成為理論之前,更是生活的美學,更確切的來說,美學也是生活之學。無論多少人定義美是一種價值抑或是一種意識形態,但歸根結底,美還是要有人,審美的主體也是人。很多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當然也是美,但正如馬克思所說“再蹩腳的建筑師也比蜜蜂要厲害。”自然不論是否經歷過人的改造,發現它的美的主體也是人,蜜蜂的蜂房是美,但對于蜜蜂來講也只是一種筑巢的本能。
說美學是生活之學,也是因為美能夠驅使人們追求善良、自由這種好的方面,能更好的生活。美學在傳授理論的過程中也教會了區分辨別美與丑,人對于美的追求,也是規避惡的一種指引,良好的社會風氣,也是由人們追尋美最終成果。無論是一些明星或者是我們所知道的感動中國人物或者是我們覺得偉大的普通人,我們從他們的身上都能看到發光點。無論是追求形體美,去健身、減肥;或是追求文藝的美,去讀詩、寫作;更有的人為了追求藝術美,去繪畫、表演。這所有的一切都是人們在追求美的愿望下在不斷推進。但也正是美學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所以我們在學習美學的過程中更要與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相結合。中國古語就講“過猶不及”,美學作為一種理論體系自有其完整性,但我們學習知識也是為了能運用在實際當中,在實踐的過程中,把美學理論與辯證法思想結合起來,能夠指導我們避過很多偏見和錯誤,從而更好的在實踐中反饋理論。美學作為一門哲學也該是更好指導我們生活的學問,而不是為了去追求所謂的“美的本質”而把實踐生活束之高閣。
參考文獻:
[1] 肖前.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